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8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docx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一、      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积极稳妥合理有序两线推进

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以课程实验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采用普通班与直升班两线推进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我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校基本校情

1.硬件设施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创建于1953年,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单位”称号,被教育家叶圣陶誉为“集美第二”。

1996年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同年9月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学校。

1998年面向全省招生。

2001年学校迁址,今天的浙师大附中校园气势恢宏,校园绿树成荫,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占地37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米。

拥有教学大楼、科技实验中心、行政大楼、餐饮中心、学生公寓、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排球场、高规格图书馆、大会堂、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新校园。

2.师资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在职进修、校本培训、全国招聘、外派交流、新老帮带等多种途径,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批以特级教师、省“5522”工程名师名校长人选、市“1155”工程名师名人选、省市级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毕业和在读教育硕士22人。

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73人,中级职称70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68%。

3.技术优势

拥有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设施。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托浙师大内部资源网和求索资源网形成了上规模的资源库,校园网设施齐全,功能强大,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保障。

信息学奥赛、电脑制作作品大赛中硕果累累,多人次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4.科研实力

本校专设科研副校长主管学校教科研,拥有一支以特、高级教师领衔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近五年来,有四十余项课题获省、市一、二等奖。

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2003—2005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现代信息化教育和教学科研诸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5.办学特色

学校创办50多年来,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

2000年创办中国第一班——浙师大直升班。

在浙师大直升班、青海班等办班形式,和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外语教学、心理辅导等方面构建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001年被教育部基教司授予“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学校”,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被授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研中心实验学校”。

办学50多年来,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人才为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专家及党政领导人。

学校的校训:

博学慎思求真崇德

办学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

三、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1、改变模式

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适应高等教育高速度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

2、开发课程

探索课程管理运作规范,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机制。

3、建立机制

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

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

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

4、科研领衔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机制。

5、实施验证

实施并验证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合理性;试用、检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

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求真务实的原则

要充分认识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以民族振兴和学生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贯彻“以校为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困难,不等不靠,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方案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努力为新课程实施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

同时,应充分认识实验总是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可能。

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请示,请示课程专家支援和兄弟学校帮助,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同时,我校规模较大,师生众多,制订本校课程方案,要充分考虑我校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校模式。

2.思想先行的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老师充分认识新课程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3.研科引领的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质的变化和本次新课程实验的艰巨性,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把实施新课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棘手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大胆设想,积极尝试,勇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

4.积极稳妥的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

我校将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逐步实施。

要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判断改革措施取舍的标准。

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确保学校的社会信誉。

5.通力合作的原则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全面实施

在我校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与实验教材,力争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内容丰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和实践经验。

2.积累经验

从我校实际出发,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为新课程方案在全省其它学校的推广提供有益经验,在新课程实验中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3.完善机制

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我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逐步建立立足本校、多方联合(上级有关部门、兄弟学校、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等)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形成我校的富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新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我校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整合信息

建立我校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构建新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操作系统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形成课程统整的信息化途径与手段。

5.优化师资

根据新课程方案的精神,改革和完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老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对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6.争创样板

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对我校发展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使我校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教育教学的一流水平和业绩成为省样本校。

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

新课程实验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我们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

为此,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在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任组长,主要由教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课改办等部门负责人,各学科组主任组成,具体组织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

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下设各科目课程研究与选择指导小组。

具体情况如下:

1.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

章云生

副组长:

汪少华何通海陈报南温金生

成 员:

肖志高徐乐陈永芳陈国有吴国福朱红彪林樟华陈炳伟

职责:

以促进师生素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对学校实施新课程工作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人事配置、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强大保障,对实施过程加以领导、管理和调控,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

2.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组 长:

何通海

副组长:

徐乐陈国有

成 员:

陈永芳吴国福朱红彪楼育林徐仲文周建峰李仙鸿

各学科主任

职责:

在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做好新课程学习和培训,制订学校实验工作计划,组织各科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制订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落实学生选课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发校本课程。

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新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新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3.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选课指导中心

主任:

徐乐

成员:

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各学科主任班主任

 

 

学习领域

科目

负责人

语言与文学

语文

张立楷

英语

张碧莲

数学

数学

杨宝华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罗哲亮

历史

陈亚利

地理

叶希建

科学

地理

叶希建

物理

胡韩荣

化学

朱跃俊

生物

张苏丽

技术

信息技术

徐焕明

通用技术

陈伟强

艺术

音乐

范琪雯

美术

高旭彬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王卫东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陈伟强

社区服务

陈炳伟

社会实践

楼育林

职责: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项具体政策。

设计适合本校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各学科的选课指导,并负责组织教师依据《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确立选修课及其学分设置;制定导师制及导师的任务分配;课程模块的设计和整合;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协调和配置;监督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制定教师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等。

各学科任课教师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七、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充分利用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场地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新课程实验所需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和现代教学设备的购置,保证教师得到充分有效的课程培训。

积极主动地寻求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学校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科研机构、浙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其它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使专家为我所用。

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学校的联系和交流。

八、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近几年,我校为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实了管理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

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基本适应进行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学校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教科研处、课改办、学科组等与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

各部门在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领导下和课程指导委员会协调下,在新课程实验中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科研引领作用。

该处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职责是:

为新课程实验做好研究和服务工作;召集各学科组会议,讨论并编制本校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选课指导报告会,协助师资培训,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与成果推广;与上级新课程实验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负责对新课程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2.课改办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职责是:

召集各科目课程小组联席会议,起草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提交课程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提出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方案,配合教务处和年段组织实施;课程实验条件下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建议,对各科目学分认定提供指导意见;开发和组织利用图书阅览等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3.教务处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职责是:

按照教师培训方案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方案,配备教师,开设课程;统计学生选课信息,编制各种课程表;向学生提供选课咨询;提出学校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方案,提交课程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并负责实施;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组织学分认定机构认定学分,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为学生成长记录准备素材并向有关职能提供;记录学生课程修习情况,向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是否准予毕业的意见;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师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政教处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职责是:

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织有关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开发和组织用校内外实践性课程资源。

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学有专长、人人成长。

5.各科目课程研究与选课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根据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提出本科目的课程开设计划;参与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科目选课导报告会,接受学生选课咨询;成立科目学分认定小组,在学生修习某一模块结束后及时认定学分,并报课程指导委员会审核。

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步骤:

1.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宣传、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03年以来,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等重要文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校初步确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主要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并派出学习。

2005年以来,学校多次派遣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参加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浙江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班学习,并前往广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3.全校高中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

2006年1月至200年5月,学校安排参加各种新课程实验会议和培训者,向全校教职工介绍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实验方案。

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及各科《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通识培训教材和学科培训教材,布置教师自觉并作学习笔记,组织收看有关领导和课程专家的报告录像并进行讨论。

2006年7月中旬组织所有新高一教师和新课程实验管理干部参加培训,严密组织,确保出勤和培训效果。

4.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2006年3月,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组建课程指导委员会、各学科课程研究和选课指导小组,全面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研究,着手制订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并制订出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5.制订学校新课程开设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学习和研究基于新课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2006年5月至8月,制订出以2006级学生为主的新课程开设计划;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主人指标体系,制订出学生、教师、管理干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质性评价为主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6.订购新课程教材,指导学生选课。

2007年暑假,设立学校教材展室,逐步购置和陈列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版本的各学科模块的教材,供师生阅览,提供选课参考。

2007年7月,高二学生开学前,向学生及家长发出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一封信,指导学生选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必修课的修习时间,选择信息技术、通过技术、音乐、美术等科目的修习。

2007年7月,编制《浙师大附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印发给每位学生。

告知学生,可以向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各学科课程研究与选课指导小组、班主任及任务说明教师咨询选课问题。

根据学段陆续举办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政治、生物等科目及校本课程选课指导报告会。

教务处和年段组织学生,在每学期末选择下学期两个学段的课程。

7.编制各种个性化课程表,正式开始新课程实验。

近期购置并派员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

2006年8月底,统计学生选课信息,参照学生性别、中考成绩等信息,按照学生选课情况划分行政班,确定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室,编制全级、各行政班、教学班、各教室、各教师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

2006年8月初,正式开始基于模块的新课程实验。

8.规划建设学科资源教室

2006年8月起,规划并逐步建设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的资源教室,每科分专题设置1-2个,将挂图等教学资料、标本等展品、实验器材等学科教学资源放置其中,本科目的主要教学活动在此进行。

探索物理、化学等科目实验室的专题化布置,有利于学科资源的充分利用。

9.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开展

2006年8月起,组织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科技处等方面力量,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结合我校实际修订《浙师大附中研究性学习方案》,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保证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切实发挥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社区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引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经常邀请有关课程专家和学者来我校作报告,指导新课程实验工作。

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全国各地兄弟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先进经验。

11.制订基于新课程的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争创省“样板”学校。

2006年9月开始,新课程开始实验之际,组织全校师生进行讨论,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用半年时间,制订我校基于新课程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新校资源和外部资源,逐步落实发展规划,使我校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分期认定学分,准予学生毕业

学生修习的每个模块结束后,进行考试或考核,由各科目学分认定小组认定学分,经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存于教务处学分管理系统。

2009年3月课程指导委员会审核全部的学分记录和成长记录,决定是否准予毕业。

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点

制度配套校本培训课程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整合

(一)课程管理方面

主要工作:

调查分析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实际,编制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

1、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高中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基础型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规范二级、三级课程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开发“研究型校本课程”和“兴趣型选修课程”。

形成“基础型必修课程,研究型校本课程,兴趣型选修课程”相协调的三级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和排课基本原则

(1)合理性原则:

“合理”,是要求课程安排符合高中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调节好三年里每一学年必修课程开设的门类,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均衡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实施。

(2)有序性原则:

“有序”遵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课程门类、学生负担、学分完成、复习考试(包括高考)诸因素,全面实施高中课程。

3、学校设课和学生选课基本程序

(1)根据新课程方案和学校师资、教室等情况,预设开课计划。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课程设置的意见,制定第一学年课程方案,公布第一学年课表。

并逐步完善全校三年整体课程设置及安排,制定开课计划。

开课计划包括三个学年开设的课程方案及进度表,兼顾必修课程,最大限度地开设选修模块,确保在06级学生中开设80%的选修模块。

(2)编制课程设置及进度表,公布开课信息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学校开课计划出台后,向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公布,并向学生统一发放《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提出某段学生所能选择的最多模块。

公布高二学年课表。

(3)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的课程。

学生根据《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选课。

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可以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4)学校根据学生选课结果,决定在不同学段最终所开设的选修模块以及各模块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名单。

(5)实施排课。

4、课程设置及管理的几点考虑:

(1)必修课程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各设置每周二课时,至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修习学分。

(2)侧重文科的学生在进入高二第二学期时可选修物理、化学,也可不选修。

侧重理科的学生在进入高二第二学期时可选修历史、地理,也可不选修。

(3)原则上考虑进入高三按排一定量的复习课。

(4)初步设想,25名以上学生选修必须开设;15—24名学生选修,学校尽可能开设;少于15名学生选修学校不开设。

(5)未经在校修习已达到课程修习水平要求的学生,允许通过相应的考试且取得合格成绩,由学校认定合格可直接得学分。

如音乐、美术、体育或其它学科有特长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水平超过课程要求,可以提出免修获得学分,把时间花在其它学科上,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6)对转入或转出学生的学分认定办法如下:

转入的学生在原学校已修的学分要通过学校认定,方可承认。

转出学生,由学校填写该生已修习合格获得的学分,以便接收学校认定。

(二)教学管理

主要工作:

制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务和学生管理制度。

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

因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六字原则,思想上立足“导”,程序设计上提倡“破”,讲述上做到“少”,内容上强调“精”,方法上要求“活”,手段上提倡“新”,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生。

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2)探索并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制定出既符合课改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应做到“五个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