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76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二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复习

(二)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考点梳理

1、段落层次的划分,把握段意层意

划分段落的常用方法有:

(1)抓关键词语。

结合行文的线索,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如:

抓时间变化的词语;抓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等。

(2)抓联系纽带。

联系纽带可以是过渡句或过渡段。

对段意或层意进行概括。

方法有:

(1)直接引用文章的中心句。

(2)用自己的话将段或层的大意概括出来。

2、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记叙文材料的选择与运用要作到典型、真实、新颖和得体。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也好,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罢等,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主题,也就是说,任何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能突出表现主题的则详写,次之则略写,不能表现主题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则不写。

材料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选择和运用材料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用来分析文章的一个基本准则。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段落层次的划分,把握段意层意

对上海市近年中考试题分析,没有出现单纯的考段落划分和概括段意层意的题目。

但有以下几类题目与此有关

1、概括某一部分的内容

例:

(2005年中考题)《刘老师》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刘老师笑谈残腿;

(1)

(2);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解题思路:

记叙文概括段意常用的句型是:

“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本题中试卷上给予的答案分别是第三和第六段的段意,因此可以推断

中应该概括第四和第五段的内容。

2、找出与某个句子相呼应(对应)的语句

例:

(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

从第四段中找出与地(5)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解题思路:

“相照应”、“相呼应”意思是前后两句话指的内容同一方面;或者表述的情节、情感相近、相反,互为铺垫。

(1)首先弄清画线句的含义;

(2)然后根据提示在画线句前或后找;

(3)再次比对这两句话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3、捕捉段落之间路标性的词语和句子

例:

(08期末测试普陀卷)文章主题可分为两个部分。

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

解题思路:

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常常可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1)这些词语大多是带有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

(2)过渡句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过渡词一般出现在过渡

段中。

4、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例:

(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

第2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解题思路: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个:

(1)、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

只需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深化……;突出……;点明……;交待了……;阐明了……

(2)、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点题升华主题。

(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从事件或情节入手,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揭示中心。

(4)从人物描写入手。

(5)从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才。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在概括文章主题是注意上升到普遍性。

1、直接概括全文(某一段落)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

如(09届阅读P73《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解题方法:

把握表现文章主题的基本方法有五种,此文可以选用其中两种,概括情节把握主题;捕捉开头结尾处议论抒情的语句。

2、根据文章主题,概括情节

例:

(2006年中考题《孩子和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解题方法:

单纯考概括主旨的题目在大型考试中比较少见,一般都与表达主旨的五种方法结合起来考。

解答此类题

(1)明确主题的含义。

如:

善良真诚是指心地好,乐于帮助别人,对人真心不虚伪。

(2)根据主题概括材料。

无论详略。

(3)用规范的句型表达完整。

3、分析标题的含义

例:

(2002年中考题《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解题方法:

记叙文的题目常常精炼而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

除了直接表达主题外,很多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很含蓄点明主题。

解答此类题

(1)了解题目传递出的表层含义。

线索、情节、行文内容。

(2)分析深层含义,即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4、讨论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例:

(08期末静安卷)赏析文章的结尾?

解题方法:

记叙文的结尾经常通过抒情和议论,直接、间接地点明文章的主题。

从此入手就可以答题。

(1)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

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2)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结上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

(三)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1、分析材料安排的理由

例:

(08期末测试普陀卷)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四段划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解题方法: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这一内容有力地表达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解此类题

(1)先概括材料,主要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2)再分析与中心之间的关系,能否表达主题。

2、材料详略安排的理由

例:

(某校练习卷)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解题方法:

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所以作者详写。

解此类题一定要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再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3、分析人物、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例:

(09届阅读P93《小扇轻摇的时光》文中有关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解题方法:

从人物、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角度上去考虑。

三、实战演练

(一)生日

   

(1)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酒边呼呼叨叨地说:

“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

”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

我的眼睛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①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

她说:

“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                                                              

   (5)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

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          ),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②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我说:

“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

“(       )”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8)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

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

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

“生于1934年12月14日。

”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

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

“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                    

   (12)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

“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

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  

   (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③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

我对儿子说:

“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

;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④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从全文看文章的题目“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                                 、一是指                                  

 

   2、和第

(1)段内容直接呼应的一个段落是                                 。

  

3、第(3)段中“我的眼睛湿润了”主要原因是(   )

   A.气氛的感染和音乐的打动B.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C.对母亲的回忆和感激    D.虔诚的忏悔和自责

  

   4、联系上下文第(7)段的括号里应填人一句什么话,使之衔接自然(    )

   A.不讲究就算了B.不讲究也可以

C.不讲究就好 D.怎能不讲究呢

(参考答案)

1、 一是我为母亲过生日,二是妻儿为我过生日。

2、与第

(1)段呼应的段落应是第(13)段。

3、答案应是D。

4、A

(二)一个七美元的梦

                       【美】玛丽·卢·克杜勒

  ①“求购:

“小提琴,无力出高价。

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②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③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④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

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珊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

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

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⑤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珊娜的那把小提琴。

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

“我多希望能有一把琴啊!

”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⑥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

”我默默地发誓。

  ⑦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

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

“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已的小提琴吗?

”“你用苏珊娜的那把不行吗?

”父亲问。

“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

”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

“……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⑧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

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

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

“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

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⑨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

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

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

他挂上电话后问我:

“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

”“当然想。

”我回答道。

  ⑩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

我们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

“请进广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

“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

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

”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

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

“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广我心想。

_

   ⑾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

“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

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

”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⑿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我有了自己的琴了!

我轻轻抚摸着琴。

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温暖。

“多漂亮啊广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⒀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朝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⒁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像。

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颏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⒂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

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⒃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

礼堂里A(一个空座位都没有,形容人多)。

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音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

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B(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

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⒄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

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

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

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

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

“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

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于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

也不知拉了多久。

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轿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

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

“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

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

”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店都会出笔好价钱。

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

“七美元。

”“真的吗?

”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

“七美元。

”我又说了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候在车子里。

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咋咯”一声打开箱子。

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

(1)                                 ;

(2)                                         ,这样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2、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

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1、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

详写:

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

略写:

"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

重点突出(或中心突出、突出主题)。

2、这个"梦"既是指:

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三)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

“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

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

“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

”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

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

“夫人!

……夫人!

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

”“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

”“天花板高吗?

”“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

百叶窗关着没有?

”“没关。

”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

“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

“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筒里再没有人搭腔了。

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

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

“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

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

“中尉,我听见了!

我听见警笛声了!

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

”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

“1号车,停止鸣笛!

”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

“我还听得见。

”“2号车,停止鸣笛!

3号车,停止鸣笛!

……6号车,停止鸣笛!

……12号车,停止鸣笛!

”拉斯马森惊叫道:

“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

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

“喂!

指挥部吗?

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

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

(每处不得超过16字)

  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8个字以内)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的品质。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起因:

拉斯马森接到老夫人的求救电话。

经过:

消防队员全力寻找老夫人的住址(消防队员全力救助老夫人)。

  2、最动听的声音(爱心救助、爱心大营救、救命电话)

  3、有责任感或有爱心、聪明或机智。

 4、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5、这样写真实地表现出寻找的过程,突出了寻找过程的紧张(有序)。

  6、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真情救助是最美丽的。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尽职尽责奉献爱心,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