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02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docx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八章颌颈部筋伤

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是指颞下颌关节受到超常外力作用及劳损、寒冷刺激或周围炎症波及引起的下颌骨离位、伤筋,而随之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亦称为颞下颌关节错缝。

本病为颞下颌关节常见的疾病,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

【病因病机】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还不甚明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情绪不稳定和身体虚弱

患者多伴有情绪急躁,易怒,精神紧张,容易激动,失眠和身体虚弱等,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而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患者每当神经衰弱或情绪波动时,易复发或加重。

有人将此解释为关节周围组织的兴奋和抑制。

中医认为颞下颌关节部位属肾,肾气不足则筋弱而易变性;而过度劳累,使虚弱之筋更易受损。

(二)咬合关节紊乱

牙齿咬合有早接触点、创伤牙合、错合等异常,两侧后牙缺失过多或过久,不良假牙的修复和过度磨耗常致上、下颌间距离改变以及夜间磨牙等,这些都可以破坏颞下颌关节内部组织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外伤

某些患者发病前常有受暴力打击史和开口过大致颞下颌关节扭伤史,如打呵欠、施行过口腔或咽部手术等可导致关节内软骨盘的破裂,关节囊周围韧带的撕裂伤,使颞下颌关节的平衡失调而发病。

(四)其他因素

如颞下颌关节和牙齿的生长、发育异常或牙龄充填不良等。

此外,中医认为因气血虚弱遭受风寒侵袭也可能引起本症。

【诊断】

(一)临床表现

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关节强直,活动时发出弹响声。

多为一侧,两侧较少。

下颌运动异常,张口时下颌骨向健侧歪斜;闭口时,牙缝不能并齐。

有时张口受限,咀嚼肌酸痛和咀嚼无力。

少数患者还有头昏、耳鸣和听觉障碍等。

注意颞下颌关节两侧是否对称,有单侧咀嚼习惯者常咀嚼的一侧面部较丰满,而另一侧较塌陷。

下颌运动受限,颞下颌关节处压痛,张口度减少。

张口、闭口时下颌出现弹跳现象,同时伴有弹响。

可用手指按压左、右侧髁突位置上,以辨明髁突的滑动情况。

(二)特殊检查

颞下颌关节造影在造影片上,关节盘往往不能自由向前滑动。

(三)X线检查

X线摄片两侧颞下颌关节相对比,可排除骨性疾患。

如髁突顶白线明显消失或缺损,表示创伤性关节炎症;关节间隙变狭和比例失调,表示关节盘或髁突移位。

(四)鉴别诊断

颞下颌关节脱位颞颌关节脱位有张口不能闭上、关节处空虚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1.摇法以左侧颞下颌关节紊乱为例。

医者以左手食指(包裹纱布)伸入口腔内向下扣住下颌骨,右手拇指压在髁突部位,余下四指拿住下颌骨。

助手双手固定住患者头顶部,左手带住下颌骨作摇晃手法,使两侧关节活动。

(见图8-1)

 

2.捻法在摇晃的同时左手拇指在髁突部位作揉捻动作。

3.按法摇晃、揉捻数次后,从口腔内拿出食指,用左手掌托住下颌部向上推按。

(见图8-2)

4.挤按法如有下颌骨向健侧偏歪者,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右手按住患者颞部,左手按在下颌部令患者张口,在闭口的同时,医者双手相对挤按。

(二)药物治疗

内服药给予镇静、消炎镇痛等药物,如中药舒筋活血片、小活络丸等,西药口服消炎镇痛类的吲哚美新等。

(三)嘱患者每日用拇指点按上关、下关、听宫等穴,作轻松地张口与闭口活动,使颞下颌关节放松。

(四)其他疗法

1.局部封闭疗法2%普鲁卡因0.5ml加泼尼松龙12.5~25mg作颞下颌关节后区封闭注射。

2.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和超声波照射。

第二节颈部急性扭挫伤

颈部急性扭挫伤是常见的颈部筋伤。

【病因病机】

当颈部突然扭动,或扛重物或攀高等用力过猛,可使颈部筋肉受到过度牵拉而发生扭挫伤。

快速行驶中的车辆骤然刹车,会使乘客头颈猛然前屈,尔后又后伸、后仰,轻者造成肌肉、筋膜、韧带的拉伤;严重者超过颈生理活动极限可引起颈部韧带断裂,颈椎间盘向后突出,形成脊髓受压(见图8-3)。

X线摄片可能看不到颈椎的损伤患者,有时合并颈椎骨折、脱位,进一步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一般多为中央型。

【病因病机】

当颈部突然扭动,或扛重物或攀高等用力过猛,可使颈部筋肉受到过度牵拉而发生扭挫伤。

快速行驶中的车辆骤然刹车,会使乘客头颈猛然前屈,尔后又后伸、后仰,轻者造成肌肉、筋膜、韧带的拉伤;严重者超过颈生理活动极限可引起颈部韧带断裂,颈椎间盘向后突出,形成脊髓受压(见图8-3)。

X线摄片可能看不到颈椎的损伤患者,有时合并颈椎骨折、脱位,进一步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一般多为中央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有外伤史。

可出现颈部疼痛,有负重感,转动不灵。

疼痛常在24~48h后加剧,可向肩背部放射。

如有咽后壁血肿,可以有吞咽困难,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头重、头痛、暖气、雾视、耳鸣。

脊髓功能障碍表现为脊髓中央综合症,上肢肌肉受累重于下肢,有些可以在晚期出现。

(二)检查

检查时要注意有无手臂麻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在痛处可摸到肌肉痉挛,甚至有局部轻度肿胀与压痛,颈部活动明显受限。

(三)X线检查

脊柱颈段生理弧度可有改变,严重者可见椎体撕脱骨折、棘突骨折等。

(四)鉴别诊断

本病与落枕的颈部疼痛症状有时相似,但落枕一般无明显的外伤史,症状也较轻。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其背后,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以中指点按风池、天柱等穴。

再由上而下推揉,反复数次。

随后,轻轻捏拿颈项部肌肉数次。

点按、理筋、弹筋后再施以颈部拔伸、推拿。

(二)固定治疗

若损伤较严重,疼痛剧烈,有神经症状,应配带颈托,卧床休息1周,也可配合牵引,以减轻肌肉痉挛。

(三)药物治疗

1.内服药早期治宜祛瘀活血为主,可用羌活灵仙汤加减。

如受伤时间较久,则治宜舒筋活络止痛为主,可用大活络丹、小活络丸等。

2.外用药治宜祛瘀消肿止痛为主,可用正红花油等外擦。

(四)功能锻炼

陈旧性损伤常有颈部不适感,应配合颈部功能锻炼。

做到有意识地放松颈部肌肉,尽量保持头部正常位置,并练习颈部的屈伸旋转活动。

(五)其他疗法

可配合药熨、理疗。

严重损伤经保守治疗无效、确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者,可以作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木。

第三节落枕

落枕是颈部常见的筋伤之一,又称为失枕。

多于无防备的情况下,颈部肌肉突然收缩,引起肌纤维部分撕裂;或睡觉时枕头过高或姿势不正,颈部肌肉持续受过度牵拉;或者因风寒侵袭,气血瘀滞,经络闭塞所致。

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病因病机】

落枕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

常因平素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气血循行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遭受风寒侵袭,致经络不舒,气血凝滞而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常见受累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颈前斜角肌、颈长肌或肩胛提肌、斜方肌等,并可出现颈肩部或一侧上肢的反射性疼痛。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在醒后出现颈部疼痛,活动时加剧。

主要表现为头部被迫固定于强制体位,颈部歪斜,头歪向患侧,活动受限。

颈项不能自由旋转后仰,旋头时常需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的旋转活动。

疼痛可向肩背部反射。

颈部肌肉痉挛压痛,触之如条索状。

受损肌肉可因痉挛而紧张,有明显压痛,亦可出现肌肉起止点压痛,颈部前屈或向健侧旋转时,因牵拉受损肌肉而疼痛加重。

(二)X线检查

由于肌肉痉挛、头颈部歪斜,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脊柱颈段生理弧度变直,甚或反张成角。

(三)鉴别诊断

儿童发现有头颈部突然歪斜,不能轻易诊断为落枕,应考虑是否有特发性环枢关节半脱位或颈部其他疾患。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1.按摩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一手扶患者头部,另一手用拇指揉捏颈部痉挛肌肉数次。

然后,按压风池、风府、天柱、肩井等穴。

医者用鱼际或掌根推揉患侧肩部肌肉,提捏斜方肌,被动运动肩关节,松驰肌肉。

再按摩两侧颈部肌肉使其放松,并逐渐按压头部使其屈曲。

(见图8-4)

2.旋转医者峡谷手托住患者头部作颈项牵引,慢慢旋转、屈伸,使颈部肌肉放松;然后旋转至肌肉感到最紧张时,乘其不备,稍稍加速摇转,增加旋转度约为10度~15度,可松驰被牵拉紧张的肌肉。

但动作要轻柔、正确,绝不能使用暴力硬搬,以免加重损伤,引起不良后果。

(见图8-5)

 

3.点穴弹筋法

(1)点穴按摩:

用拇指按压痛点,达到分筋拨络作用。

(2)弹筋:

用两手挟持颈部肌肉,向上提起后迅速松脱,使气血通畅,肌肉松驰。

(3)理筋:

用拇指理顺项韧带及棘上韧带,顺肌肉起止方向平衡施压。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治宜疏风散寒、舒筋活血,可用羌活胜湿汤、蠲痹汤、葛根汤,也可配合口服消炎镇痛西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2.外用药外用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三)功能锻炼

作头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四)其他疗法

针灸、中药熨烫、理疗或颈托牵引等。

第四节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驰,椎体失稳而位移,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等。

这些结构变化,均可使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推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颈椎病或颈椎综合症。

【病因病机】

颈椎位于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和头骨之间,其活动度较大,又需保持头颈部平衡,故颈椎和腰椎一样容易发生劳损,尤以下部颈椎更易发生。

由于颈部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使颈椎间盘组织以及骨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附近的神经、脊髓及椎动脉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其病变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椎间盘变性

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而致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1.髓核脱水颈椎间盘纤维网和粘液样基质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最后成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而导致椎间盘变薄。

这种病理性变化,开始的年龄(或时间)并不一致,大体上从30岁以后开始变化,50岁以后则更为明显。

2.纤维环变性纤维不20岁以后停止发育,开始发生纤维变粗和透明变性,纤维弹性减弱,而易于破裂。

裂缝一般发生在纤维不的后外侧,髓核内容物可从裂缝向外突出。

(见图8-6)

 

3.软骨板变性、变薄由于劳损、软骨板损伤或缺损使体液营养物质的交换减少,促使纤维环及髓核的变性。

随年龄增大,变性扩展,破裂广泛出现,修复也同时进行。

椎间盘缓慢地纤维化,亦相对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椎体骨刺形成

由于颈椎间盘变性和颈椎间隙变窄,使颈椎体周围的骨膜与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使之受到张力的牵拉即可形成骨刺,加之病变间隙稳定性差,韧带、骨膜所受到的张力必然加大,骨刺更容易形成。

(三)关节突及其他附件的改变

由于椎间盘脱水变薄,附近的组织如小关节囊、棘上韧带(项韧带)、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均有相应改变。

特别是黄韧带肥厚,临床上经常可见。

(四)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脊神经根或脊髓由于受到颈椎及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物的挤压,可发生炎症、变性以及血运障碍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颈段脊髓侧柱接近前角灰质处有交感神经细胞,这种交感神经细胞可与前角细胞混处,若颈椎病理改变刺激脊神经,可以产生与刺激交感神经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五)血液循环改变

椎动脉从颈后动脉的后上方上升,经颈椎横突孔向上进入颅腔,组成基底动脉。

常受颈椎病病理改变如骨刺、椎间盘病变、动脉硬化,特别是骨刺的影响而引起同侧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

此外,当颈椎间盘发生变性后,颈椎长度缩短而椎动脉则相对地变长。

当椎动脉本身畸形或有动脉硬化时,无论是颈部活动对它的牵拉,还是血流冲击作用,均可使之变长,产生折叠或握曲而影响血液循环(见图8-7)。

正常情况下,转头时虽可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但另一侧椎动脉可以代偿,故不出现症状。

在病理改变的情况下,因转过过猛或颈部挥鞭样损伤,或因拔牙、全身麻醉插管等均可使椎动脉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而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多见于30-40岁,一般有颈部外伤史,无明显外伤史而起病缓慢者多与长期低头或伏案工作有关。

,其发病率较高,在各型中约占60%。

1.临床表现颈肩背疼痛,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疼痛为酸痛、钝痛或灼痛,伴有针刺或电击样痛。

重者为阵发性剧痛,影响工作和睡眠。

颈部后伸或咳嗽,打喷嚏,大例时疼痛可加剧。

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劳累或受寒后易诱发疼痛。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握力减退或持物易坠落。

麻木和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

2.检查颈部活动明显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横突下方和患侧肩胛骨内上角肌、胸大肌区常有压痛、放射痛。

上肢及手指的感觉减退,可有肌肉萎缩。

(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见图8-8)

 

(2)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见图8-9)

 

(3)头项叩击试验阳性。

(4)腱反射: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腱反射活跃,或者反射减退甚至消失。

均宜双侧对比。

3.X线检查X线侧位片可见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如生理前突减小、消失或反角,椎间隙狭窄,骨刺增生,轻度滑脱和项韧带钙化。

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突向椎间孔,椎间孔变小。

4.鉴别诊断凡属有颈、肩、上肢痛并有颈脊神经体征者均应进行鉴别诊断,如有无颈部扭伤、颈肩肌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膈肌刺激症、腕管综合症等。

有些疾病通过X线摄片检查即可鉴别,如颈椎结核、颈椎骨髓炎、颈椎肿瘤、肩周炎和颈椎骨折、脱臼等。

此外,还应与风湿痛、胸廓出口综合症、锁骨上肿瘤、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心绞痛等鉴别。

(二)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或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向椎管压迫脊髓(见图8-10),或因椎体后方的骨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肱厚或钙化,甚至椎板增厚等,致使椎管狭窄压迫脊髓或影响脊髓的血液循环而发病。

本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1.临床表现有感觉、运动、颈脊神经或脊髓神经束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单纯运动功能障碍或单纯感觉障碍或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同时出现,如无力、颤抖、打软腿、易绊倒,或有麻木,疼痛、烧灼感,甚至四肢瘫痪、小便潴留或失禁。

常伴头颈部疼痛、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等。

2.检查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上肢活动欠灵活,肌张力可能增高,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髌韧带、跟腱反射)可亢进。

常可引出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Hoffmann征)、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阳性,甚至踝阵挛或髌阵挛等。

部分患者出现偏侧症状、交叉症状,如脊髓单侧受压可出现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

3.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

4.CT检查可见颈椎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脊髓明显受压。

此外,肌电图检查对诊断也有帮助。

5.鉴别诊断由于CT,MRI的临床使用,更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X线检查亦有利于与颈椎骨折、脱臼、先天性畸形和颈椎慢性感染或肿瘤的鉴别。

与本病相鉴别的病有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合并硬化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等。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刺和颈椎间盘萎缩、变性或动脉硬化、椎动脉变形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

1.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持物落地、猝倒等,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易诱发或加重。

颈肩痛、颈枕痛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2.检查椎动脉造影可辨别椎动脉是否正常,有无压迫、迂曲、变细或者阻滞。

脑血流图可见基底动脉两侧不对称。

3.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椎体钩椎关节侧方有骨赘;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

4.鉴别诊断应与美尼尔综合征(Meniere综合征)、体位性眩晕、位置性低血压和小脑肿瘤、内耳动脉栓塞等疾病相鉴别。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病可使病变局部出现创伤性反应,刺激分布于关节囊和项韧带上交感神经末梢,以及造成椎管内脑膜返支的病理性刺激,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射症状,即脊髓反射和脑—脊髓反射症状。

1.临床表现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晕,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心跳加快,心律紊乱,血压升高,肢体发凉,畏寒,多汗。

或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如头晕,眼花,眼睑下垂,流泪,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2.诊断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同时合并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或者颈椎X线摄片有典型的颈椎病改变即可考虑为本病。

但对单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而不伴有颈脊神经根刺激或脊髓束症状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

3.鉴别诊断要注意与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疾患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推拿是治疗颈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手法有:

1.舒筋法医者用两手掌根部,从头部开始,沿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向项外侧沟及背部分筋。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反复8-10次。

2.提拿法医者用双手或单手提拿颈后、颈两侧及肩部的肌肉,反复3~5次。

3.揉捏法医者立于患者后侧,以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鲁际置于颈后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来回揉捏10-20次次。

4.点穴拨筋法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点按天宗、合谷、阳溪、曲池和阿是穴等,以有麻窜、酸胀感为宜。

继之拨腋下的臂丛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以麻胀传感至手指端为宜。

在背部拨脊柱两侧的竖脊肌,沿该肌垂直方向从外向内拨3~5次。

(见图8-11)

 

5.端提运摇法医者立于患者后侧,双手置于其颈项部,用力向上端提,并慢慢用力使头部向左右两则各旋转30度~40度,重复2-3次。

6.旋转法手法操作与“落枕”端顶旋转法同。

(见图8-12)

 

7.拍打叩击法医者分别在项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或双拳进行拍打、叩击,反复3~5次,使筋骨、肌肉舒展或缓解。

通过手法治疗可疏通经络,缓痉止痛,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移位,解除神经压迫,松解肌肉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

此外,对瘫痪肢体进行推拿,可以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和关节畸形。

手法操作时,要注意动作宜轻柔和缓,力度适中,不宜粗暴、猛烈地旋转头部,以免发生环枢椎骨折、脱位或椎动脉在环椎上面被枕骨压伤等;更不宜作颈侧方用力的推扳手法,以免引起脊髓损伤、四肢瘫痪,这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尤应注意。

此外,在麻醉下进行颈椎按摩、推拿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禁止。

(二)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常用手法治疗配合进行。

此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1.作用机制①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充血、水肿的消退。

②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③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

④缓冲椎间盘间盘组织对周围的压力,并有利于向外突出的髓核组织回纳。

⑤使皱折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复原。

⑥牵开被嵌顿的关节突关节滑膜。

2.牵引方法轻症患者可采用坐位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0.5-1h,重量从3~4kg开始渐加至5~6kg。

重症者采用卧位牵引,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情况和临床症状酌情处理。

(见图8-13)

 

(三)药物治疗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临床不同特点,一般将其分为痹证型、眩晕型和瘫痪型进行辨证论治。

治疗多采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和舒筋止痛等法。

1.痹证型以肩颈、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治宜温经活血,用桂枝加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2.眩晕型以发作性眩晕、头痛或猝倒为主。

若属中气虚损者,治宜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属痰瘀交阻者,治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肠加减。

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治宜滋水涵木、调和气血,用六味地黄汤或芍药甘草汤加减。

3.瘫痪型以下肢运动障碍、颤抖、间歇性发作为主,起病缓慢。

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功能锻炼

颈椎病患者需要适当休息。

急性发作期应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慢性期以动为主,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注意工间休息,作颈项活动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及左右侧屈等,各作3-5次。

此次,还可以作体操、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

(五)其他疗法

1.局部封闭疗法痛点局部封闭,可用泼尼松龙12.5~25mg加1%普鲁卡因4-6ml作局部封闭。

2.外用止痛搽剂、外敷药、药熨、理疗等均有一定疗效,可互相配合运用。

急性发作期,也可用颈围或颈托固定1~2周。

第五节肌性斜颈

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

临床以头斜向患侧前倾、旋向健侧和面部畸形为特点,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患。

【病因病机】

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产伤

多见于难产。

有人统计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中5%为臀位,其余也多为不正常分娩;也有人认为由于分娩时婴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坟或牵引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后产生肌肉挛缩;还有人认为是产程过长,胸锁乳突肌缺血、营养动脉栓塞或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肌纤维变性而造成斜颈。

畸形多在出生后1周或数周内发生。

(二)胎位不正

由于胎位不正,胎儿在子宫内头部位置不变,头颈倾向一侧;或受到不正常某一部分(如手)对颈部的特殊压力,可使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变,致胸锁乳突肌缺血、萎缩、发育不良、挛缩引起斜颈。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现头颈歪斜,斜颈常随患儿发育而发展,逐渐出现头向患侧倾斜而颜面转向健侧。

当头颈部主动或被动转向健侧或仰头时,则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而突出于皮下如条索状。

畸形严重者患肩部耸起,头颅的前后径变小,枕部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面部窄小,眉眼与口角之间距离较健侧缩小,五官均倾斜。

若长期不治,则继发颈椎甚至上胸椎段脊柱侧弯,斜颈及继发畸形往往不能自行纠正。

(二)检查

患儿胸锁乳突肌处可扪及一柱形或梭形肿块,触摸时患儿因疼痛而啼哭。

胸锁乳突肌紧张,肿块可在1年内缩小或消失,但也有形成永久性者。

(三)鉴别诊断

常借助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颈椎骨质异常,或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斜颈相鉴别。

1.骨折斜颈系颈椎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X线摄片示颈椎骨先天性畸形。

2.颈椎结核因结核病变致颈部疼痛和肌肉痉挛,但无胸锁乳突肌挛缩。

颈项活动使疼痛加剧,X线摄片示椎体骨性破坏和椎前脓肿。

3.颈椎自发性半脱位有咽部或颈部软组织感染病史,史后发生斜颈,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颈部活动受限,疼痛。

X线正位张口摄片显示环枢椎半脱位。

4.眼肌异常、斜视患儿视物时必须采取斜颈姿势以避免复视,胸锁乳突肌无挛缩,斜颈可自动或被动矫正。

5.听力障碍由于一侧听力障碍,患儿在注意倾听时常表现为斜颈姿势,但无固定性斜颈畸形,亦无胸锁乳突肌挛缩,X线摄片显示颈椎无异常表现。

【辨证论治】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年龄越大,面部畸形,颈胸段脊柱侧弯则越难治愈。

(一)手法治疗

1.牵引矫正法可由母亲操作,出生2周出现斜颈即可开始牵引。

患儿置于母亲腿部,头在腿外,颈部稍后伸。

其母一手扶住患儿肩锁部,另一手扶住其头部。

一面牵引,一面将面部扭向患侧,颈部转向健侧肩峰。

每日4~5次,持续数月至1年左右。

若一人不能单独进行,可由另一人适当协助。

2.扳动矫正法先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做热敷或按摩,然后医者以一手托住患儿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将患儿头部向畸形相反方向轻柔地进行扳动矫正,并按摩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每日1~2次。

如坚持数日,可获满意疗效。

(二)固定治疗

患儿仰卧,面部扭面患侧,枕部转向健侧肩峰,周围用小砂袋固定,可在患儿睡眠时进行。

(三)其他疗法

年龄超过1岁以上者经保守治疗无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