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62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作业

内环境与稳态

一、单选题

1.

【答案】C

【解析】略

2.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要低于非肥胖者

B.30min内胰岛素浓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细胞需要的能量增多

C.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合成糖元的速率要比非肥胖者明显快

D.30min后引起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肝糖元的水解受到抑制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的血糖值虽然比非肥胖者降低稍低,但肥胖者的胰岛素浓度远高于非肥胖者,所以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要低于非肥胖者,A正确。

30min内胰岛素浓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口服葡萄糖后非肥胖者要比肥胖者合成糖原的速率快,C错误。

30min后引起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被利用,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只有c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B.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

C.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合成e激素

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答案】C

【解析】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错误;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大脑皮层,B错误;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但是释放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C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让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让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pH值仍能维持稳定

D.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A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与乳酸反应,蘑菇血浆的pH值仍能维持稳定,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成分的稳定和理化性质是稳定,故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通过Na2CO3调节PH

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C

【解析】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肌糖原不分解,A错误;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进行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

C、钠离子主要存在细胞外液,因此大量丢失钠离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调节

【名师点睛】1、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

2、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碳酸/碳酸氢钠.

3、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6.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血液中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D.血液中HCO3-和H2CO3的浓度比保持恒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健康人血液中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因而能调节血浆pH使之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与稳态,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7.不属于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上升

【答案】D

【解析】略

8.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B.多次接种乙肝疫苗增加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构成

D.巨噬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都能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HIV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A错误;多次注射的目的是增加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使机体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属于主动免疫,B正确;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构成,C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能够识别巨噬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不能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免疫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9.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则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体液,则b、c、d依次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豌豆细胞没有中心体。

乳酸菌、蓝藻、细菌都是原核生物,乳酸菌是细菌。

组织也属于细胞外液。

种群组成群落。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体液、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图片信息的分析和获取能力,模型构建能力。

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物质进入人体内环境的实例()

A.血糖进入肾小囊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

【答案】D

【解析】

11.人体在进行体温调节时,皮肤作为

A.感受器B.效应器C.感受器和效应器D.反射中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皮肤有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同时,皮肤上还有立毛肌、毛细血管上的平滑肌等效应器。

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结构。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2.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下列有关变

化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大鼠的排尿量增加

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答案】B

【解析】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降低,C错误;所以大鼠的排尿量增加,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没什么变化,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知识归纳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

(1)作为感受器: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的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衡。

(2)作为效应器:

具有分泌功能,合成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

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3)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4)传导:

可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如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

1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中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C.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主要方式是皮肤立毛肌收缩,降低新陈代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错误。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正确。

C.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

D.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主要方式是汗腺分泌增加,血管舒张;错误。

考点:

体温调节。

点评:

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14.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中虚线用箭头表示,则可逆箭头一般应有3处

B.血浆蛋白、抗体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C.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系统只有循环、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

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換,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化学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分析体液之间的关系与对内环境成分的准确判断是解题关键。

A.细胞与外界环境可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这三者间都是双向箭头,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箭头,故A正确

B.血浆蛋白分布在红细胞中,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这两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参与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故C错误

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換,但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如血浆中有血浆蛋白而组织液中没有,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要点:

1.识记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如图所示:

2.内环境成分的分析判断:

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是细胞膜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三看是否是外界环境中的成分,如消化液、泪液、尿液、汗液等。

15.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都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都在下丘脑,故A正确。

当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产生渴觉,故B错误。

寒冷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故C错误。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只有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收缩压、舒张压是心室收缩、舒张时测得的动脉压力

B.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

C.正常人血压在一天中稳定不变

D.血压值与动脉血管的弹性、血液量有关

【答案】C

【解析】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天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排除活动、情绪等外加因素的影响,上午6一8点之间血压升到第一高峰,下午4一6点之间再次逐渐升到第二高峰,不过其高度略比第一高峰低。

此后血压趋于平稳,到凌晨2一3点则渐次降至最低点,好像跌人了一个深谷。

C错。

故本题选C。

17.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

B.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

C.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

D.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大于B端,故A错误。

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因为流经肝细胞时能形成肝糖原进行储存,所以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高于B端,故B错误。

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因为垂体细胞会分泌TSH,所以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故C正确。

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A端,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18.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时,其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的输氧功能相应减弱。

这个事实说明铁的作用是()

A.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红细胞的结构组成物质

C.调节离子平衡D.调节渗透压平衡和PH

【答案】B

【解析】略

19.下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0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

C.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

【答案】AD

【解析】A、②是组织液,可以进入A毛细血管,转化为血浆;可以进入C组织细胞内,转化为细胞内液;也可以进入D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A正确;

B、氧气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血浆,B错误;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①血浆的成分,C错误;

D、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即图中①②③④,D正确.

故选:

A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3)图中: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血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

二、非选择题

20.(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有专家指出物质X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为了验证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计划用新生小白鼠做实验。

实验材料:

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出生3天的小白鼠30只。

试验前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

RV来源:

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

(注:

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不作具体要求。

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白鼠30只,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三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一段时间后,,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1)完善上述实验思路。

(2)请设计一张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注:

表格用于记录每组的发病情况等,不记个体;表格名称不作要求)

(3)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答案】(10分,每空2分,表格4分)

(1)②分别给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

③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轮状病毒。

(2)(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2分;患病率(%)2分)

统计内容

组别

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

患病率(%)

 

(3)患病率:

甲组﹤乙组≦丙组,则说明物质X能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解析】

试题分析:

(1)实验的自变量是物质X的有无,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

①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白鼠30只,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三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分别给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一段时间后,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轮状病毒,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2)表格内容包括三组:

甲乙丙;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患病率(%),如图:

统计内容

组别

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

患病率(%)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物质X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结果是唯一的,即患病率甲组﹤乙组≦丙组。

考点:

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甲、乙、丙、丁四种动物在外界温度为5-35℃条件下暴露2小时后的体温变化见下图:

⑴图中表示人的体温变化,其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⑵在外界温度为10℃时,机体相对耗氧量(氧气g/kg)最大的是。

原因是。

⑶食物、资源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最终是影响种群的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从而导致种群呈型曲线增长。

⑷下图为克里斯琴提出的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的学说示意图:

其中A激素为,B激素为。

【答案】⑴乙下丘脑

⑵甲甲动物维持恒温40多度,所以在外界温度为10℃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量以产热维持体温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S

⑷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以及识别图表的能力: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基本稳持在恒温37℃左右,所以由图可知乙代表人的体温变化,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甲动物维持恒温40多度,所以在外界温度为10℃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量以产热维持体温。

食物、资源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最终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从而导致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根据克里斯琴提出的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的学说,由图可知A激素影响生长发育,所以为生长激素B激素影响性激素所以为促性腺激素。

22.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系统,b表示系统,c表示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被组织细胞彻底利用共穿过层生物膜。

(5)图乙中,B液为,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C液为。

【答案】

(1)呼吸消化泌尿

(2)降低(或下降)NaHCO3

(3)神经一体液一免疫

(4)11

(5)血浆无机盐和蛋白质淋巴

【解析】

(1)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a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c是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会是血浆中PH降低,血浆中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使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红细胞膜共5层膜,从红细胞出来,再从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进出,进入组织细胞中,并且在线粒体(双层膜)利用,又要经过6层膜,因此共穿过11层膜。

(5)由图可知,B是血浆,C是淋巴.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23.(9分)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__,如果婴儿以奶粉为主食,当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时,娃娃的头部会发生浮肿而形成“大头娃娃”,其主要原因是图中__处液体增多所致。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病的发生。

(4)A液中的氧气进入胰腺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经过层膜。

【答案】

(1)组织液、血浆、淋巴,A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4)3

【解析】

试题分析:

(1) 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 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如果婴儿以奶粉为主食,当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时,就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少,渗透压下降,水分就会渗进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水肿。

(2)CO2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只能从高浓度运往低浓度,所以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消化酶分泌后进入人的消化道,属于体外环境,胰岛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发挥作用的部位;胰岛素如果分泌不足,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

(4)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经过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

考点: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