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52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docx

幼儿心理学概论培训教材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概论

一、幼儿心理学概念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

1.调查访问法

研究幼儿心理时,除直接观察幼儿的心理现象,也可以采用调查访问法,向了解幼儿的父母、教师等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而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观察法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考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或者把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活动用录音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而后进行观察,从而分析得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主动创造或改变条件,引起一定的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

第一,研究时可以主动创造条件,使心理现象发生,不像观察法那样等待心理现象的自然发生;第二,可以控制条件,有意识地引起心理现象的变化,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获得精确地结论。

4.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对幼儿提出预先准备好的问题,要有而来回答。

研究者除笔录或用录音机记录答话内容外,同时观察记录幼儿的谈话态度、表情变化、表达能力等。

5.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检验主要用来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

【真题再现】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0~4B.0~5C.6~12D.0~6、7岁

【解析】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故选D。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二)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生理成熟。

儿童生理的发展成熟也是影响儿童生理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环境因素

所谓的环境就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幼儿自身的心理。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几个概念

1.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翻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的;喜欢说“不”“我就要……”等。

进入人生第一个心理逆反期。

2.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这一时期对个体非常重要。

3.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敏感期与关键期的不同之处在于:

错过了敏感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而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即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它是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

4.习惯化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二、幼儿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的年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及时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幼儿园小班(3~4岁左右)的孩子,与大班(5~6岁左右)孩子的心理水平就更不相同。

这表明,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也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在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时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

例如,幼儿说起狗,马上想到的就是他所见到过的那条狗。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出现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但是5~6岁幼儿已明显的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

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发展。

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幼儿时期,还没有对他周围的人和物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随着幼儿对他人的交往以及活动的发展,幼儿开始出现一些带由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三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B.动作不断发展。

儿童动作发展有下面一些规律:

a.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b.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从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看,孩子是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

c.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d.由粗大动作到精细的动作(大小规律)。

儿童的动作先出现的是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如手指捏东西、拿筷子、握笔等等。

e.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2)先学前期(1~3岁)。

1~3岁称为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

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时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

2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a.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b.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c.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2)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a.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b.爱模仿;

c.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3)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a.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始接受任务;

d.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a.好学、好问;

b.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c.个性初具雏形;

d.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真题再现】

1.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到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是动作发展的()

A.无有规律B.远近规律C.大小规律D.首尾规律

【解析】远近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接着是手的精细动作,即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故选B。

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现象

A.最近发展区B.敏感期C.转折期D.关键期

【解析】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故选C。

第三节幼儿认知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

感觉概念知觉概念

外部感觉——眼、耳、鼻、舌、身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的规律:

适应、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走夜路,心惊肉跳,色彩好看的食物有食欲)

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长性。

(案例)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的相关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

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1)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的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

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直觉。

(2)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织知觉对象,不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影响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

案例中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4)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这位教师将语言和直观材料的结合,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1.视觉

(1)视敏感度的发展。

视敏感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通常人们认为小孩的“眼尖”,而他们的视觉敏感度却比正常人低。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细微颜色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婴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发展的相当快。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基本色、近视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说出颜色的名称。

2.听觉

重听现象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上下3、前后4、左右5-6),距离知觉(近物大、远物小)和形状知觉(圆形-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方位知觉——上下、前后、左右距离知觉——近物大,远物小。

形状知觉——3岁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增长率最快的时期。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大后来”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等,并能学会看钟表。

但对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5.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认识过程,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尤其重要。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精确性差。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逻辑性。

观察方法开始形成

2、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二、幼儿注意发展

(一)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的无意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

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和3岁前儿童相比,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是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其特点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1.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的注意系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容易被新异的、多变的或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的,加之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

(2)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技能还未充分发展,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产生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起初表现为没精打采,随之注意力开始涣散,所以幼儿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动静搭配,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与方法要力求生动多变,能引起儿童兴趣,从而防止疲劳和注意涣散。

(3)目的要求不确定。

又是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具体,或者活动的目的不能为幼儿理解,也是引起幼儿注意涣散的原因。

(4)注意不善于转移。

幼儿注意的转移品质还没有充分发展,因而不善于依照要求主动调动自己的注意。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教师只组织幼儿一种注意形式,也能引起注意分散。

2.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游戏时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刺激物;上课前应先把玩具、图画书等收起放好;上课时运用挂图等教具不要过早呈现,用过应立即收起;对年幼的儿童更不要出示过多的教具;教师本身的衣饰要整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花饰,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

(2)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

应制订合理的起居生活制度,使幼儿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晚间不要让幼儿多看电视,或看的太晚。

要使幼儿的生活有规律,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等活动,防止注意分散。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成人应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学习”“集中注意工作”的良好习惯。

是他们在学习或参加其他活动hi不要随便行动或漫不经心,成人这是也不要随便使唤他做事或打扰他,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养成集中注意的习惯。

(4)灵活的交互运用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

但无意注意不能持久,而且学习等活动也不是专靠无意注意所能完成的,因而还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有意注意。

(5)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多方面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记忆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2.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保持时间是至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在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成为记忆的的潜伏期。

儿童以及保持的时间长度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

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记忆容量的增加。

(工作记忆)

①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般人类的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

而信息单位是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

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

幼儿记忆广度的增加受生理发育的极限。

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是他在极短的时间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②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的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

(3)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儿童记忆内容也有随着年龄的变化的客观趋势。

(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①记忆意识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意识性开始逐渐萌芽、发展。

有意记忆的出现意味着记忆意识的萌芽,而元记忆的发展则意味着记忆意识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②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师学习者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

他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是记忆材料系统化。

间接的意识识记。

年龄越大的幼儿能对材料进行静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三)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有意记忆是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用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作用,其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其中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分为三类。

3.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技艺。

介些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意义技艺是根据材料的意义个逻辑关系,运用又换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4.记忆牢固性差

5.记忆精确性差

四、幼儿想象发展

(一)想象概述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1.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显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

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她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伊苏。

在幼儿晚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

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

3.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最初,幼儿想象时常常会夸大现实,甚至会完全脱离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与丰富,儿童想象的内容越来越符合客观逻辑。

幼儿时期,还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要有计划的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使她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

教师在丰富幼儿表象的同时,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幼儿园多种艺术教育活动,也是培育幼儿想象发展的有利条件。

例如:

美术活动中的主题画,要求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而意愿画能活跃幼儿的想象力,是他们无拘无束,构思、创造出各种新形象;音乐、舞蹈是美的,幼儿可以在表现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艺术形象,然后再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这都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

因此,老师要为幼儿多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样能起到活跃幼儿想象,促进发展的作用。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措施。

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形式。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幼儿想象的内容广泛而又新颖。

五、幼儿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第一,从概括性质的演变来看,从动作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第二,从反映内容的演变来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发展,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发展;第三,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下面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以便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了解。

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在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

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①直观性与行动性;②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而进行的思维。

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动作的内隐性;②具体形象性;③自我中心性。

(三)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幼儿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特点也体现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①已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幼儿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一实物概念为主,即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晚期,他们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抽象概念,但幼儿对这类概念的掌握也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

②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幼儿掌握概念通常表现在掌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上,也就是说,幼儿有时会说一些词,但不代表他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2.幼儿判断的发展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判断是肯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

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

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3)判断根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3、幼儿推理的发展特点

(1)抽象概括性差

(2)推理的逻辑性差

(3)推理的自主性差

4.幼儿理解的发展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理解普遍存在与认识过程中,无论是对事物的直觉,还是对事物内在实质的把握,都离不开理解的参与。

(1)个别事物—事物关系

(2)具体形象—语言说明

(3)简单、表面理解—复杂、深刻理解

(4)理解与情感密切关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不理解事物相对关系——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5、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4)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

(2)通过训练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不断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