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26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docx

河北文综复习指导

方法+落实=成绩

各位同行大家好!

先给大家拜个晚年:

祝大家工作愉快,万事如意!

放下绩效烦恼,整理心情,奋战中考!

再感谢x公司给我们提供一个这样交流的机会,一起探讨2010如何备考。

这次来和大家交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方面是关于中考备考的方法问题,另一个是备考方法的落实问题。

第一部分备考方法

关于备考复习方法,每位老师各有自己的招数和自己的策略,方法多种多样,无从统一。

我仅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09命题思路反思、2010年命题趋势介绍、科学复习策略

一、09年命题思路反思

反思命题思路,对具体的复习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从命题工作的稳定性来看,今年命题与去年不会有太大变化。

基于这个现实,了解、分析与反思去年的命题思路,就更显得必要。

1、从09年的试卷框架上来分析:

试卷结构、内容、题型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具体题型上,多种多样,设问的角度也是非常广泛。

2009年中考共13道选择题包含了因果式选择题(11、12题)、情景式选择题(13题)、主题式(15、16题)选择题、图表性选择题(13、14、18、22题)组合型选择题(26题)、材料型选择题(13、18题)、逆向型选择题(18题)等题型。

采用多种题型和设问角度,将历史知识的考查置于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技能等,而且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课程标准》《中考学科说明》命题

2009年的命题,从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看,都出自《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所要求的内容,对知识点的考查层次要求与《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相一致。

例如:

课标:

知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史实。

(2009河北省)14.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从知识上考查的是识记层次、从能力上识别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另外:

从2009年试卷整体布置上看,历史卷的图表题占的比重较大。

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

对课文插图、小字内容、议一议、想一想等板块要重视。

这些板块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还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概括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试卷考查的内容涉及了24个主题,在考查知识过程中也考查了学生正确计算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考查。

试卷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更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坚持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一线老师的备考,避免了盲目追求热点、难点,盲目采用题海战术,可以适当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3、以能力考查为主,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

河北省,强调能力立意,整套试题都以考查能力为着眼点,并且考查层次分明、全面,从而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009年试卷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阅读文献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①考查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选择题13、14、17、18、22、24题,都需要学生学会审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009河北省)13.下列连环画反映的史实,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是

给出不同时期的四幅典型人物图片。

图片中的人物、人物表情、文字,题干中的关键词都是能够解答出这道题的关键信息点。

只有解读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非选择题32题的第2问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

(2分)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收集相关信息,如两个集团“重新组合的历史背景、各自的目的”等,然后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共同的利益。

非选择题的33题第一问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

(4分)从呈现的答案来看,此问难度不大,只要答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基本得分。

考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强化了分析历史现象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思维方法。

②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依据有关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认识和判断,并得出相关历史结论,这属于知识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

33题的第三问(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

(4分)。

本题的主旨是考查五四运动为什么说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问和第二问基本上就可以回答完整,第三问突然又延伸迁移地考查推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因素有哪些。

逻辑能力的考查也有了。

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最基本的历史方法考查到了。

这也是这道题最值得欣赏的亮点。

说到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近几年的河北省中考中,以试题形式呈现时的难度一般是不大的。

举例子来说明,关于行为动词为“探讨”的课标要求,中国近代史上有“探讨辛亥革命意义”“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世界史“探讨明治维新的作用”

(2009年河北省)12.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

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真正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要看当时它的功绩,还要看以后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而此题是以“论从史出”角度来证明它成功这一结论史实是如何的。

难度降低。

4、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和渗透

2009年中考说明中,强调以“能力立意”,同时也强调以积极向上的“道德观考查立意”。

道德观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区别。

谈点题外的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类问题。

也是想求教于大家帮忙解惑的一个问题。

教学实际中,如何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变的真实,是我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是不是学完每课后都要谈些启示、认识、表决心之类的内容呢)我个人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专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类情感,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写教案时,情感目标环节的设置总是围绕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高大的目标打转。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心智健全的学生,是一个正常情感的学生,是一个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交往和度过寻常时光的人,那么,情感目标,是不是除了积极向上之外,就是“消极朝下”?

就是低级庸俗?

有没有中间层面的?

无大事大非层面呢?

因其无量化标准,所以在教学实施中令我感觉十分困惑,这个问题提出来,是请教大家的了。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影响学生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来自社会、家长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中,无疑问有积极向上的,但主流却是日常生活类的,同时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暗流――消极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学科特点来扭转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如拜金观、做官观、拉帮结派观,甚至更偏激的观念?

历史学科是否有此潜在功能值得发掘?

一时也想不清楚。

以“能力立意”,是全国各地命题中尝试的主要课题,而道德观立意,坦言,目前是超前沿的课题,尚无成熟成果。

其实,过程与方法的,也是在尝试中。

如果说情感是看不见的话,过程与方法,是用看得见的方式来表现的。

纸化模式的试卷,是难以实现的。

初中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就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因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一直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历史学科只能通过渗透予以体现。

这样,如何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就成为课改后历史考试研究的又一课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比较抽象的特征,在目前纸笔测试的条件下,试题对这方面的考查进行了内化处理。

举例看09年中考题在这两个方面的体现

情感层面:

民族精神、爱憎分明(考查力度较大,3道选择题)

11.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

的人。

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D.创办福州船政局

13.下列连环画反映的史实,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是

19.发动战争者通常是被谴责的对象,但在下列人物中却存在例外,他是

A.远征俄国的拿破仑B.侵略孟加拉的克莱武

C.发动埃及独立战争的纳赛尔D.挑起科索沃战争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学科说明》明确指出,历史学科在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

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等,都是考查的主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

15.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D.现代的社会生活

5、时政性强,体现学科时代性和学科教育性

河北省历来中考试题的命制向来不回避热点,关注现实、关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料选取方向,力求做到热点问题为重点知识服务。

09年试卷历史考点和热点的结合不落痕迹,充分衔接,发挥了史鉴功能。

选择题

15题----中国国防建设(海、空军建立60周年)

22题---两会召开(一届人大召开55周年)

24题---西藏土地改革55周年

26题---海峡两岸三通(时政热点)

非选择题

31题,使用图片:

建国前封闭、落后的青藏高原现在通了现代化的火车;省会石家庄拥有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百万,这些都是建国60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伟大成绩的集中体现。

32题结合备受关注的国际金融危机考查相关历史知识

33题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等。

均不同程度反映了时政热点和周年问题。

(关于此类试题在教学中如何复习,在下面提到)

反思后得出的启示

一、首先是试题到底难不难?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文综的难度系数是较小的。

均在0.75左右。

1、从知识角度看,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

历史试题涉及的24个主题中,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外,还考查了学生正确计算年代(22题)、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13、14、18、22、31题)等基本技能,注重双基的考查。

8个单项选择题中,几乎没有出现中外历史相结合的试题,可以说知识的跨度不大。

非选择题也不是刻意的去联系中外历史,而是自然而然的以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上去联系。

2、从能力立意上看,考查得不落痕迹,能力要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难度。

31题“两次工业革命题”,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来考查历史,历史和现实拉近,尤其是第二问:

图中的交通工具与传统的人力、畜力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什么优势?

只要有一点生活常识的考生,这2分是白捡的。

如果说这道题的命制是为了平衡试卷难度系数的而设置的话,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属于学困生,那么32、33题的命制我看基本上还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考查的。

32题主要考查一战后、二战前的大国关系,尽管材料生疏,但是没有阅读障碍,抓住关键的时间段和关键词,从考查知识难度不大。

从能力立意上除了第二问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

(2分)要求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外,也是难度不大的。

33题关于五四运动题。

可以说此题主要是个先下了结论: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从史出”这一类型道题目。

从给出的问题和答案来看,第一问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

(4分),从答案提示中可以从材料中摘抄的。

第二问

(2)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

(1分)结合材料二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这个阶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

(2分)考查的难度不大,即使翻书也能找到答案。

难度稍大点的是第三问,可以说所有的历史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一问。

(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

(4分)也就是考查在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上拓展延伸了。

那么看来,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承袭了这个难度。

对于我们备考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在2010年的试卷中基本上还要保持这个难度。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是不是清楚这一点儿,还是在盲目地备考,时间投入很大,教师累、学生累,感觉收效不大。

在一线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备考方式我认为很不正确:

一是恨不得把所有知识让学生都记在脑子里写在书本上,课本上几乎看不出原有的模样。

二是授完新课后的单元复习和讲新课没什么两样,从头到尾讲下来,毫无新意可言。

三是专题复习大而长,繁琐加上难度大。

四是认为练习题难度越大越好,甚至练习高中的习题。

这些其实都违背了备考的主旨。

如何有效的做好各阶段的复习,在下个问题中我们会很好的探讨和交流。

二、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而不是某一版本的教材。

为了强化这一认识,试题有时直接选用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作为试题的题干或备选项。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及时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整合,实际上这也是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尤其是复习阶段,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的引导,交给学生整合教材的方法。

(展开:

举一个例子说:

侵略与抗争;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

5分钟)

三、教学中在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同时,还要深化主题式教学

今年的试题加大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力度,就是引导广大师生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即把学习方法的教学提上日程来,改变那些满堂灌、死记硬背以及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程标准》提及的学习主题外,在复习阶段应该变换视野和角度,自主创新,提炼出新的主题,加强知识的迁移整合。

主题式教学是河北省中考说明特别强调的。

比如:

中国近现代工业、政治人物、教育科学技术、战役分类等

四、教学中要关注新观点和新观念

历史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课程资源相当丰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教学中,除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外,还要适当关注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把其中公认的主流观点,作为教学参考,从而适时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如已被广泛采用的文明史、全球化、近代化、文化史等,同时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观念。

 

二、命题趋势介绍

命题人到底会命制出什么样的、什么内容的试题,我们无从猜测,做好我们的备考工作才是第一位的。

不管怎么说,成绩的好坏是从试卷上体现。

说些牵强的大道理,或者晦涩的名词也不是明智之举。

下面我以教学中的实际,以试题形式来预测2010年的命题趋势,抛砖引玉,指导我们的教学,希望从中会得到一点点启发吧。

传统旧大纲教学时期的考试多是以“知识立意”为命题原则,重点考查“双基”,即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基本能力的运用,实际操作中,基本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徒有虚名”,因为更多的是识记能力层面的考查,形象地讲,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

课程改革至今,中考历史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无论是选拔性考试还是水平性测试、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在绝大多数省市区的中考说明(中考大纲)中均明确表达了命题工作立足于“能力立意”的精神,强调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更需要引起师生关注的是,一些课改先进的省市区在命题思想上,提出了突出“价值立意”的追求,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在命题选材与设问上,尝试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综合能力来解决现实问题(或宽泛或某一明确的问题),以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命题追求“能力立意”“价值立意”,各地试题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百花齐放”,构成试题的阅读材料或判读图表来自“五湖四海”而“千姿百态”,“材料来自教材外,答案来自分析中”成为难度较大的试题共同的特征,也成为一线师生备考的“拦路虎”,感觉这类试题,貌似相识却无从下手。

这类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所致,面对日益临近中考的关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不是妙法,但临阵磨枪也能有所弥补,基于此,笔者虽视野有限,但努力归纳如下几个类型的试题,备师生“临时抱佛脚”。

一、关注“年代尺”类试题。

年代尺是以年代为单位(多是公元纪年,也是可以绘制成其他纪年法的),按需要标示若干年代,显示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图形。

年代尺的绘制本是有一定的规则,但日常学习与考试中,大多是简易化的年代尺,在一根轴线上等距离标示年代单位(或1年,或五年,也可以是十年、百年,因需而定,无定则),起始年代之间的重大事件可以大致按时间顺序标示在轴线上方或下方,有助于形象地把握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

近年来,年代尺引入中考命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试分析如下:

例1.[2009年山西省]写出下列年代尺上A、B、C、D、E、F六个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观察题面,由两条年代尺构成,中国史年代尺居上方,标示年代在公元前200年至2200年之间,世界史年代尺居下方,标示年代在公元200年至2200年之间,即两条年代尺所示的时间段大致相同,表现的是两千年左右的整个中外历史。

每条年代尺上方用字母加框格方式标出三个重要时间。

分析设问,非常简单,要求写出两条年代尺上六个重要历史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属于知识识记层面的考查。

历史考试,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考到”。

初中课程改革,从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过程与方法教学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的记忆要求比大纲教学时期大大降低,本是好事,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中考开卷考试地区,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被相当地淡化了,这不是正常现象。

山西省中考试题中,高举考查时间记忆的大旗,来的非常及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等基本技能。

”要落实上述目标,毫无疑问,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是必须准确记忆的。

不仅仅如此,此题参考答案的设计科学严谨,充分考虑学情、尊重学生答题个性。

这一点,在简单识记类考查中,是难得一见的。

此外,此题巧妙地将两条年代尺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设计颇具匠心,在轻松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大致同一时段的中外重大事件进行了简单地对照,让学生在答题之余,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历史发展的全局意识。

貌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

参考答案:

①秦统一六国②秦王嬴政称始皇帝③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④战国结束(1分)评分说明:

上述中的任何一点,都可得分。

B: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1分)评分说明:

上面两种提法,都可得分。

C:

参考答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②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③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④淮海、平津战役取得胜利⑤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第一次政协召开)(1分)评分说明:

考生答出上述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可得分。

D:

参考答案: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②上古时代结束,中古时代开始③西欧奴隶社会结束(1分)。

评分说明:

考生答出上述中的任何一点,都可得分。

E:

参考答案: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查理一世被迫重开议会。

(1分)评分说明:

考生无论答出哪一个事件,都可得分。

F:

参考答案:

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②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评分说明:

考生答出上面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可得分。

例2.[2009年山东烟台]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

下列年代尺中与1997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党的诞生B.打开国门C.南巡讲话D.高举旗帜

这是另一种方式呈现的年代尺型的试题。

解答此题,方法好几种。

如排除法,根据选项中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排除即可。

但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必要的:

首先通过年代尺上的相关信息,摸清楚年代与框格中内容之间关系的规律,即通过对1921年等重要地年代对应的“开天辟地”等重要评述,得出其规律是框格中填写的内容是与不同年代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关键词”,如1921年中共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历史意义的关键词是“开天辟地”。

然后,按此规律思考199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联想起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

由此,正确答案D项已清清楚楚。

例3.[2009年河南省]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此题充分体现能力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从年代尺标示的年代看,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如何解答此题?

在无其他线索的情况下,对照选项寻找突破口是必由之路,逐项分析,就A项言,“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年代尺中的起止时间节点是“1842”和“1901”,对应的侵华战争是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全过程”的提法,自然包括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故A项极具迷惑。

分析B项,“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我们是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来了解这一“历程”的,年代尺标注的时间对应的正是三个不平等条约签定的时间,故B项为正确项的指数最高。

再对照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分析CD项,亦可轻轻排除。

答案选B。

河南省通过此题命制,考查学生知识识记、知识迁移、现象分析等多种能力应用,是一道难得的示范题。

上述三题,因命题时对难度的要求各一,各具特色。

对我们的中考命题及复习而言,利用年代尺的考查,还可以根据中考类型进行再加工、再发挥,尤其是在理解分析与运用层面设计考查问题,创新空间还非常大,通过年代尺考查学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外,还可以考查学生通过年代尺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年代尺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等。

2009年河北省已经尝试了此内容试题。

22、2009年“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右面的老照片,纷纷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34B.50

C.55D.60

师生复习中要加以关注。

实战模拟: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胡锦涛主体访日,展开“暖春之旅”,全面规划和推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胡锦涛指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材料二:

年代尺(如下图)

(1)“牢记历史”——你准备通过哪些方面获得有关中日关系的历史信息?

(2)根据年代尺中所提供的时间,写出相关中日关系的重大事件。

(3)根据年代尺,以1945年为界,请你概括中日关系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4)“面向未来”——请你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来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2.读图探究

(1)时间点A和D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北京在时间点B遭遇了哪场浩劫?

除此之外,北京还在哪场战争中遭受被侵占的灾难?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