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58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docx

扩大对外开放捉进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战略

机遇,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

资,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大大提升了我国制造

业的装备水平,令我国一跃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低成本

制造大国。

但是,国内企业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引进、轻

消化吸收再创新”倾向,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尚未充

分发挥,国内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开展自主创新

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面临日益激

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大力推进自

主创新,才能在未来全球格局中持续取得竞争优势。

此,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促进自主创

新作为重要目标。

一、始终坚持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

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霹煌成就,造就了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但是,主要依靠要素投

入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增加,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日益严

峻的资源、能源、环境方面的约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

济发展模式,切实转变为依靠创新和提高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

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回顾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大国衰落与新兴大国不断崛

起的历史。

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利到英国“日不落

帝国”的升起,从美国独霸世界到日、德从战争废墟中再

崛起,没有一个新兴大国是在封闭中崛起的,相反,均是

以充分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为基础,通过自主创新而崛

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成为新兴经

济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成为国

际竞争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就也无不是依靠

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而取得。

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对外

开放是后起国家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捷径。

回顾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外开放在我国技术进

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通过从社

会主义阵营引进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建立起了较完整的

现代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先进的

技术、设备和管理,令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低

成本制造大国之一,很多制造业部门具备了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制造能力。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我国必须下大

力气推进自主创新。

30年的开放发展,令我国在低端制

造领域赢得了全球竞争力。

提升产业结构和在全球分工价

值链中的地位,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的要求,也是适应全球竞争新形势、实现和平发展的内在

要求。

全球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方兴未艾的跨国产业转

移,令发达国家越来越倚重知识产权来维护自己在全球分

工中的地位,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在全球范围的知

识产权保护,来维护其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

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维持其在知

识产权上的绝对优势地位,目前,全球85%的知识产权

受控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领先

优势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

而随着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

位从劳动密集环节向技术密集环节提升,我国将越来越受

到竞争对手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制约。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自主知识产权匮乏,是制约我国提升分工地位的最大“软

肋”。

中国制造的DVD机,出口价格中约1/3是交纳给

跨国公司的专利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

而且,随着我国产业国际竞

争力的大大增强,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日益接近,跨

国公司越来越把中国企业当成了其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导致我国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时面临更大的困难与

更高的成本。

当年,我国从日本新日铁公司引进了当时技

术水平一流的上海宝钢,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钢铁生产国,面对这一新形势,一位欧洲钢铁公司主管的

话道出了跨国公司对继续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担忧:

如果我

们继续向中国钢铁企业转让新技术,我们自己就会没饭吃

了。

因此,要使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得以顺利推进,必须大

力开展自主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善用全球资

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促进

所有国家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增强全球竞争力的不竭动

力。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也增强了

技术进步的动力。

我国开展自主创新的目标,在于提升产

业技术水平,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竞争中构建

新优势。

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而言,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了大量新的机遇,全球研发人才的跨境

流动、跨国公司高端制造与研发活动的跨境转移、信息技

术进步及信息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技术型公司的跨境并

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均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

资源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以我为主,善加利用,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如果不善利用,则可能加

剧一国人才、技术信息流失,削弱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我国开展自主创新,既要勇于利用全球资源,也要

学会善于利用全球资源。

而担心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关起门来搞创新,将注定会事倍功半,不断拉大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差距。

二、着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有三种方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

础上开展的创新,因此,对外开放对于三种方式均是十分

重要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是推进自主创新的捷径。

据对日本、韩国的

研究,在两国经济起飞的一定阶段,引进技术一直是其技术进步最主要的途径。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与自我研发

相比,引进技术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引进技术的资

金成本低,据相关研究,引进技术是自我研发成本的1/8

到1/5;二是技术风险低,引进的技术均是已经得到应

用并被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技术,而研发的技术则存在

着一定的技术风险;三是引进技术的时间风险低,对于

开展自我研发的企业而言,技术突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

性,因此,何时能够取得研发成功,时间上也具有较大的

不确定性。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水平与

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时,通常会通过引进技术在短期内

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随着技术水平与世界先

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引进最先进技术或因成本过高

(明显高于自主研发)、或者根本就有价无市(技术拥有方

不转让),企业不得不在已经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展自

主创新。

引进技术也是过去30年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

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引进技术与设备来

提升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我国技术进口中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许可使用等

“软件”部分进口合同成交额从1997年的21亿美元,到

1999年的77亿美元,再到2002年的147亿美元,5年内

增长了6倍,可见技术引进中“软件”部分的引进呈明显

上升趋势。

尽管如此,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性变化,

是越来越多的技术固化在设备之中,引进先进设备即意味

着引进先进技术。

国内市场规模大是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

筹码。

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大型发电设

备、高速列车等一些重大装备领域取得了实效。

这一战略

的目的,在于以国内的市场机会换取一些在国际市场上难

以获取的重大技术或关键技术,实现国内的进口替代。

一战略产生效力的前提是政府对市场准入机会的控制,而

政府对市场准入机会的控制力较强,却又可能限制竞争,

从而削弱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

这就意味着,“以市场换技术”只能在有限的领域产生哭

效,而这一战略生效的隐含前提,又会削弱消化吸收再创

新的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

场,进一步限制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作用空间。

重引进,轻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工作的一个重大缺

陷。

与目、韩一样,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与设

备。

目前,我国进口技术与设备的规模已经超过日、韩。

但是,与日、韩有所不同的是,目韩企业高度重视在引进

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花在后

者的投入,约为前者的10倍。

如从1950~1970年代,日

本技术引进费用增加了14倍,而主要用于消化、吸收、

创新的研发费用则增长了73倍;结果,日韩在几十年时

间里,从一个技术净进口国变化了技术出口大国,形成了

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重要产业上特别是新兴产业

上成为全球的技术领先国。

相形之下,中国企业用于消化

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却不到引进投入的1/10,2001年我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是技术引进经费的1/15左右。

忽视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导致了不断重复引进。

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是发

展阶段上的原因,我国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

距,引进技术还有较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

上的问题是更重要的原因。

从创新微观层面看,一是创新

能力与创新动力的错位。

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的大多是国

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由于其体制上的约束,开展自

主创新的动力往往不足,而有动力开展自主创新的民营企

业,却大多因规模太小、人才不足而缺乏创新能力。

此,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出现了“有能力的没动力,有动

力的没能力”的错位现象。

二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中相

当高的比例是外商投资企业,其技术升级的自主性差,技

术来源主要依赖其母公司,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决策权。

三是产学研体制性脱节严重,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是技术引进方式和结构不合理。

技术引进以成套和关键设

备gI进、专有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主,专利和软件

引进比例很低;引进技术中生产技术和运行技术引进较

多,产品开发技术、设计技术和测试技术引进较少。

从刨

新的宏观层面看,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不强、扶持政策力度

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行业协会参与不足,均不利于

推动消化吸收再创新。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恰逢其时。

要实现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应该着力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捷径。

为此,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针

对上述分析所指出的主要原因,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

加大改革力度。

在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

与统筹协调,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与扶持力度,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微观层面

上,首先要转变观念,把“为使用”而引进技术转变到

“为创新”而引进技术,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

业和国有科研院所的改革,在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

内部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与企业文化,彻底

改变产学研脱节的现象,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官产学研有机配合的新型创新体系。

三、充分发挥外资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

中国家,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超过8000亿美元。

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外商直接投资在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

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外商投资企业引

进了新产品、新技术,给国内企业以示范,是新技术、新扩散的重要源头。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外商

企业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中

技术产品比重达到了29%,超过了OECD国家的平

平,其中约九成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外商投资企

成的。

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

推动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外商投资

与国内企业不断扩展的上下游分工合作关系,大大提

国内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在长三角、珠三

地区形成了不少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不可多

产业基础。

第四,外商投资企业提升了我国研发人力

水平,并通过人员流动增强了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

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独特

,由于国内在工作水平、工作条件等多方面与发达国

明显差距,不少留学人员滞留海外,外商投资企业来

,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尽管外

资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试图留住人才,但客观上,外商

投资企业成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跳板”,他们往往在

外资企业找到回国后第一份工作,但逐渐向国内本土企业

流动。

另外,外资企业也吸引了很多外国研发人员来华工作,部分也流向了国内企业。

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卓著成

就的国内企业中,如华为、奇瑞等公司,其相当比例的骨

干研发人员是从外商投资企业流出的。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为我国进一步发挥外资在

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新机遇。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

竞争形势,出于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研发人员的考虑,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研发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信

息技术革命导致的信息传播成本大幅下降,为这种转移提

供了可能性。

研发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一个引人注目的

新趋势。

我国已经吸引了千余家跨国公司的独立研发机

构,位居世界前列。

而且,国际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

跨国公司未来建立研发中心的目标国里,中国超过美国,

高居榜首。

但是,外商投资企业促进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尚未得

到充分发挥。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外资企业在华的

产业与研发活动,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

二是跨国公司在

华子公司的技术与研发活动受制于其国外母公司。

三是跨

国公司极力防止技术信息、人员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其技术外溢效应。

四是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考虑,

跨国公司对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并不积极。

据3年前苏州的

一项调查,当地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没有一项与国内企业

的合作。

五是外资企业没有机会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科技

攻关项目,也不利于加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及研发机构

的合作。

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将中国

作为其研发基地,这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

在推进自

主创新伟业中,要将充分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作为不容忽

视的重要内容。

为此,一是要正确认识外资与自主创新的

关系,把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

中。

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环

境,促进外资企业将更高端的技术与研发活动向我国转

移。

三是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充

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例如,要鼓励外资与本

土企业或机构联合申请各级政府的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要

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鼓励研发人员的流动,加

强知识的扩散。

四、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

过去30年,我目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

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主动“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将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进入

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

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3亿美元,年均增长60%。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居世界第

18位,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国。

获取境外研发资源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

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趋势昭示,世界不同国家各具开展

研发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

地,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全球的研发资源,推进自主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

也不能局限于在国内搞创新。

无论是在国内开展还是在海

外开展的研发活动,只要是由中国企业主导、取得的知识

产权归属中国企业,这些创新活动都是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推进自主创

新,尚处于试水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达国家

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研发活动,主要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人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

中国企业“走

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目的更加多元。

目前,中国企

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是通过并购技术型公司直接获取新技术或新产品生产能

力。

例如,我国数控机床行业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

业的并购,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数控机床行业的研

发能力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相应提高。

京东方公司通过

并购韩国公司,获得了新一代液晶显示屏生产技术。

二是

并购技术性小公司,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的产品。

华为公司

一些重要产品的最初的技术,不少是在美国IT泡沫破灭

时并购了小型技术公司而获得的。

三是通过并购获取研发

能力。

联想公司并购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公司,相应获

取了其在日本、美国的研发中心。

TcL并购阿尔卡特和

汤姆逊公司,获取了其在法国、新加坡、美国的手机和电

视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针对不同国家的特定研发优势资

源,建立不同目的的研发机构,例如,针对瑞典在电信设

备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印度在软件工程师的成本与

质量优势、饿罗斯在算法技术的领先优势、美国硅谷的技

术信息领先优势,华为公司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研发中心。

五是针对出口目标国市场,开展适应性研发与生产活动。

例如,海尔在巴基斯坦投资建立工业园,针对当地特殊的

消费习惯,开发出大容量的洗衣机、低而宽的电冰箱,迅

速占领了当地市场。

“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对企业的研发管理能

力、资金实力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的企业善用海外

资源,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但有的企业也出现了

“消化不良”的问题。

例如,京东方虽然通过并购获得了

第五代液晶屏的生产技术,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够

强,加之资金实力方面的不足,无力开发更新一代的液晶

屏生产技术,企业面临很大困难。

TCL并购阿尔卡特的

手机研发部门后,不堪成本重负,骑虎难下。

因此,要用

好海外研发资源,企业必须准确判断机遇与挑战,慎重决

策、科学决策,防止大胆冒进,不断提高整合全球研发资

源的能力。

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扶持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

发资源,对此要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抢占全球技术创新

制高点的高度来理解。

全球化本质上是由跨国公司主导

的,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主导权,必须高度重视扶持本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支持其利用全球资源形

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全球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中国

企业属于后来者,面临着“后发劣势”的严峻挑战,要想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集企业与政府之合

力。

日、韩跨国公司的崛起,无不受到其本国政府的大力

扶持。

因此,对于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搞自

主创新,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战略意义,健全

扶持政策,在税收、融资、保险、外汇管理、跨境人员流

动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展自主

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外部的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竞争中努力抢占制高点。

对外经济研究部隆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