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54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用书人民版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1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五四运动

(1)背景: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

①初期: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②后期:

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

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①性质:

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影响: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轻巧识记]       五四爱国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形象记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3.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背景

a.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②标志: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③影响:

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

①开始: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②成果:

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标志: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②原因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b.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的意义

①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②作用: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易误警示]       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策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史料一 

(1)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

(2)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3)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

史料二 五四运动虽然③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④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对联和漫画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②→漫画中“劳动”“学”“商”反映五四运动参加者的广泛性

史料二:

陈独秀指出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方向

③“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指五四运动未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④“世界的革命思潮”指民主与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广泛参加的________的爱国运动,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________。

史料二认为五四运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无产阶级领导的________革命时代。

【提示】 反帝反封建 初步胜利 新民主主义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 特点:

革命性:

反帝反封建;群众性:

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

维护主权、反对侵略;成功性:

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精神:

爱国主义。

史论归纳

1.五四运动的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国主义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

从革命史角度看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从党建史角度看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思想史角度看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从全球史角度看

五四运动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引导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争夺中国的必然产物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

“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 [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

]

2.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B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纲领较之一大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

3.“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C [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清朝专制统治于1912年结束,故A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故B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故D项错误。

]

考点2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损失惨重。

(2)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内容

①土地革命:

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②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③武装斗争:

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易误警示]     “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1)原因: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转折点——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胜利标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

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

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①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③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

①“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道路上的重大分歧

史料二:

毛泽东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②“朱德毛泽东式”→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史料三:

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

③“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明确指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________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史料二认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包含根据地建设、________、武装斗争三个方面。

史料三说明________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

【提示】 农村 土地革命 国情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提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史论归纳

1.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

(3)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黄冈质检)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

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

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

A.工农武装割据B.土地革命

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

B [工农武装割据与“民生主义”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符合“民生主义”,故B项正确;中共创建革命根据地与开展游击战争与“民生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D两项错误。

]

5.(2017·宜春一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中共中央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两项错误。

]

6.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是指(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共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进军井冈山是在1927年,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皆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A、B、D三项错误;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

]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抗日战争

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948—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4)推翻政权: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轻巧识记]       人民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基本胜利的标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胜利的意义

①结束了极少数统治者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形象记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史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①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史料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②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史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③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反映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第二年制定了战略方针

①“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内线指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

史料二:

反映解放战争第三年进行战略决战

②“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史料三:

反映渡江战役的胜利

③“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宣告了国民政府覆灭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战略方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

【提示】 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提示】 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史论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到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7.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说:

“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这一报告发表标志着(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C.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胜利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B [题干材料选取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题干要求分析这段话,判断它出现的时间。

材料中能提示时间信息的关键词有“国民代表大会”“联合性质的……政府”“独立……的新国家”,通过这些关键词就可判断这份报告应发表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故B项正确。

]

8.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符合1946年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和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C三项,D项符合题意。

]

9.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

下列诗词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是(  )

A.“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 [A项是指红军长征,排除;B项是指秋收起义,排除;C项是指武汉长江大桥建立,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项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反映了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史实,故选D项。

]

主题一 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主题立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领导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交汇]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

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阶段

两个阶段和中心:

5月4日至6月初在北京;6月5日起在上海

精神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

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

即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国民大革命

性质

国共联合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

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北伐战争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主题二 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主题立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历经艰难曲折,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此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知识交汇]

1.不同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进行的调整

国民革命时期

(1)政策: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