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66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目录

13、最后一次讲演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撰写演讲稿 

举办演讲比赛 

第四单元教案13.最后一次讲演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

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 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黄冈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读准 字音。

 

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 离间(jiàn)  蛮横(hèng)  赋予(fù) 

3.理解词义。

 

卑劣:

卑鄙恶劣。

 挑拨离间:

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

给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 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明确:

揭露虚弱本质:

自己在制造恐怖 、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 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第二,杀死一个 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二)深层探究 

1.感情色彩。

 

明确: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语言特色 

明确: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

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

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

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

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 ,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 产生共鸣。

 

反问:

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

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

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3.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三)文章主旨 请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

本 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一)揭露真相,痛斥敌人,颂扬烈士(1-3)

(二)剖析反动派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永恒(4-5)

(三)号召昆明青年继承传统,英勇斗争(6-12) 

五、课外拓展 

演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见的有集体活动中的演讲,也有即兴发表的演说,所以学习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很有益处。

以本文为切入点,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明白如话,学生在文字方面没有明显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主要在于通过朗读来体验讲演者的感情,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全篇或者某部分的讲演练习。

通过朗读、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词中,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

“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

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

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交流预习内容

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

A.读准字音:

朱熹(xī) 彷徨(pánghuáng) 肇(zhào)

B.弄懂词义:

彷徨:

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辨析结构

1.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

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以备下面的小组交流和质疑交流。

2.小组交流。

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

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

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3.作者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五、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

明确: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

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就像我们在拿一只蝈蝈在观察。

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树立信心:

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就是一个能够拥有创造力的人,不断地努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结合《绿色蝈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谈谈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认识。

亮出你的观点:

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谈谈怎样能具有格物致知精神,交流分享。

七、布置作业

语文活动:

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活动方法:

查找资料,阅读思考,学写小议论文。

活动目的:

培养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体验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八、教后反思: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王选一生重要的抉择和贡献。

2.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大力扶植年轻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研读课文,分析体会王选在面临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

品析作者的演讲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努力学习,并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好准备。

重点

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正确抉择的重要意义。

难点

体会作者的演讲特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研读法、讨论法

有关北大方正集团和中国IT科技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14年,方正集团总资产1521亿元,总收入748亿元,净资产483亿元。

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作者介绍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文节选于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课文是节选了其中的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

王选院士为方正集团技术决策者、奠基人,其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奠定了方正集团起家之业。

方正集团拥有并创造了对中国IT、医疗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排行前列的大型控股集团,业务领域涵盖IT、医疗医药、房地产、金融、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

方正集团拥有六家上市公司,五大产业集团,是诠释“创新”理念的典范企业。

2016年8月,方正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73位。

三、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

(1)正确识读字音、字形。

抉择(jué)  贴切(tiē)  枯燥(zào)扶植(fú)   趋势(qū)   堕落(duò)

膏药(ɡāo)  剥削(bō)  狡辩(jiǎo)豁然开朗(huō)  出类拔萃(cuì)

(2)成语积累

出类拔萃:

指才干、实力、能力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

多多益善:

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阳奉阴违: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招摇撞骗:

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风口浪尖:

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强词夺理:

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

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2.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一、(第1自然段):

概述自己的一生,是过时的科学家,是快落山的太阳。

二、(第2~7自然段):

大力扶植年轻人。

三、(第8自然段):

送大家一个公式,把自己溶在集体中,去体现自我价值。

四、研读课文

1.研读课文,说说作者做出第六个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以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六个抉择:

大力扶植年轻人

原因或条件:

是历史规律

影响或结果:

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意义:

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进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做贡献。

2.重点朗读有关语段,体会演讲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的特点。

结合下列句子说说下面加点文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

以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人的精气神特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

靠吹嘘、说教获取成功,是作者自谦、幽默的说法。

(3)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一个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三个词语依次可理解为:

淘汰、落伍了的老朽;正当红、核心人物;决策者、领军人物。

(4)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小结:

作者在文中采用了趣打比喻的说法,使语言显得既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3.你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所提到的“I+WE=Full I”这个公式?

我们每个人需要把自己溶在“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4.从王选的这篇演讲稿中,你能看出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你从他身上能学到些什么?

讨论明确:

王选站立在IT时代最高点,领跑于同行最前列,却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人”自诩,不以“功高”自傲。

身居高位却心静如水,成就显著却心态平和,审视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遗余力,真心实意,对自己近乎有些苛刻的自省、自警和自律意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课文节选主要介绍了王选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即是——扶植年轻人,并且介绍了自己做出这一重要抉择的原因、目的、态度、方式方法及建议,表现了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心胸开阔、敢说真话、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

1.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

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

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课文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深入浅出。

2.语言诙谐,通俗易懂。

这篇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

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

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概述自己一生,是快落山的太阳二、大力扶植年轻人历史规律“我”不再是权威创业是年轻人的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观点鲜明无私奉献幽默通俗三、以公式作结:

重视集体力量

五、教后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要掌握的字词也较多,但是这是由具有划时代人物王选教授作的报告,内容集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语言也通俗易懂,所以只要我能适当引导,合理安排教学步骤,自然也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事实上也证明如此。

同学们兴趣浓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性都很高。

在积累文中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体会该演讲词的语言特色,掌握演讲的一些技巧。

更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从王选教授身上学习到,要把个人的兴趣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导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演讲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 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4.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 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

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现在我有了答案:

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

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 准字形

骤雨(zhòu)  襁褓(qiǎnɡ bǎo)  崩溃(kuì)携手(xié)  阐述(chǎn)  诞生(dàn)

枷锁(jiā)  祈祷(qí dǎo)  拙劣(zhuō)湛蓝(zhàn)  萦绕(yíng)  声誉(yù)沉甸甸(diàn)  

2.词语解释

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

快要进棺材了。

指人临近死了。

木:

棺材。

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

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3.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 父”。

4.写作背景

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 涵与价值。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思考:

文章中说的“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

在奥林 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写于1919年4月,“在过去的五年内”“五年前”从这一年到作者演讲时为止的五年,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年来,战火把奥林匹克精神粉碎了,作者在这里纪念恢复,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交流点拨】因为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

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 生的新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步骤三 细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奥林匹克主义的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博的乐趣。

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 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奥运精神就诞生了。

2.“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

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我刚才回忆起1914年6月的庆典”,这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

所以用了“似乎”二字。

3.为什么要重建奥运?

【交流点拨】一些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 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 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渴求进步但又常常因夸大某种正确思想而误入歧途的人类精神,开始致力于将青少年从这种状态中挣脱出来。

步骤四 把握主题 探究主旨

1.文中说:

“在那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

这句话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

它必须要面向大众。

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2.通读全文,升华主旨,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 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3.顾拜旦倡导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顾拜旦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