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习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73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长学习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校长学习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校长学习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校长学习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校长学习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长学习作业.docx

《校长学习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学习作业.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长学习作业.docx

校长学习作业

《教育新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1.如何理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句话?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让每一位学生都全面发展。

(3)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

(4)让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

(5)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

2.何谓“受过教育的人”?

(1)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是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储蓄的人,而且应是具有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

(2)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发育健全的心智和掌握一定生存技能的人。

(3)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责任感,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心胸豁达的人。

3.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1)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目标。

(2)既要关注学生情智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

(3)要关注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4)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家庭教育中需要新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1)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2)理解生命的形成性。

(3)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4)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第二章教学观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不是对显示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2)知识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必须经过“理解”与“消化”的过程。

(3)意义建构会使原有的认识机构,认知策略等发生变化。

(4)建构主义对学生,教师提出了新的转变。

2.教育交往的功能。

(1)知识共享的功能。

(2)相互理解的功能。

(3)意义创生的功能。

(4)情感体验的功能。

(5)社会适应的功能。

(6)个性发展的功能。

3.交往的类型。

(1)师生交往。

(2)生生交往。

4.交往的品质。

(1)交往的主体性。

(2)交往的前提——参与。

(3)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4)交往的意义建构——视界的融合。

(5)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5.综合学习的意义。

(1)综合学习带来教学内容的变革。

(2)综合学习带来教学目的的变革。

(3)综合学习带来教学过程和方式的变革。

(4)综合学习带来学习和教学态度的变革。

(5综合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第三章学习观

1.学会学习要求下的学生学习策略。

(1)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动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前提。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2.如何理解“体验过程也是学习”?

(1)体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体验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

(3)体验是学会学习的根本途径。

3.如何激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1)改革课堂模式,营造参与氛围。

(2)搭设活动舞台,创设参与情境。

(3)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参与能力。

(4)及时评价鼓励,激发参与热情。

第四章教学观。

1.教师的角色。

(1)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3)学习者。

(4)课堂建设者和开发者。

(5)教育教学研究者。

2.如何赏识学生?

(1)赏识学生,要让学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

(2)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赏识学生,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4)赏识学生,要讲究一定的赏识艺术。

(5)赏识学生,要恰到好处。

3.如何进行反思?

(1)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2)以同事的视角进行反思。

(3)站在“超自我”的视角进行反思。

(4)以专家的视角进行反思。

(5)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进行反思。

4.案例研究的意义。

(1)具有样本意义。

(2)具有检验意义。

(3)具有发展意义。

(4)具有现实意义。

5.案例研究的特点。

(1)案例研究具有真实感。

(2)易于操作。

(3)具有示范性和时效性。

(4)具有综合性。

(5)具有发散性。

(6)具有理性意义。

6.案例的选择。

(1)具有真实性。

(2)具有问题性。

(3)具有实践性。

(4)具有情境性。

(5)具有可读可视性。

第五章评价观

1.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1)要多看优点,常赞美。

(2)要正视错误,多宽容。

(3)要尊重相信,善于期待。

2.如何理解恰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1)批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2)以平等的心态批评学生。

(3)批评要实事求是。

(4)批评要考虑学生差异,采用灵活的方式。

(5)批评要适度。

第六章课程资源观。

1.课程资源是如何划分的?

(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

(2)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划分。

(3)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划分。

2.如何理解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1)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是“用教科书教”,不是“教教科书”。

(3)教科书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

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

1.技能的特点。

(1)技能不是生下来就有的。

(2)技能只是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技能要受到一定的意识控制。

2.技能的分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3.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系统趋于自动化。

(2)能有效利用微弱的线索进行反应。

(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4)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系统。

4.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1)智力活动主要靠内部呀怒来调节。

(2)智力活动具有简缩的特征。

(3)智力活动达到了自动化。

5.教学技能的分类。

(1)从狭义上分:

制作教具与教学挂图,编写教案,编排板书,绘制教学示意图,熟悉教材等。

(2)从广义上分:

是指教学技巧,即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6.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1)导入技能。

(2)板书板画技能。

(3)演示技能。

(4)讲解技能。

(5)提问技能。

反馈和强化技能。

(6)结束技能。

(7)组织教学技能。

(8)变化技能。

(9)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1.分析教学对象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分析教学对象的方法。

(1)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2)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3.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系统化原则。

(2)具体化原则。

(3)层次化原则。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1)目标分解。

(2)任务分解。

(3)起点确定。

(4)目标表述。

5.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

(1)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2)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学习内容,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3)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4)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目标中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的功能。

(1)营造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2)集中注意,唤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3)学习定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意义和方法。

(4)为新课的讲授做铺垫,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入要有针对性。

(2)导入要有启发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

3.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1)板书内容。

(2)结构布局。

(3)直观形象。

(4)美观艺术。

(5)书写技巧。

(6)时间掌握。

4.提问的作用。

(1)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提问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5.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1)引入提问。

(2)提出问题。

(3)适当停顿。

(4)分步发问。

(5)探查引导。

(6)评价拓展。

6.提问的类型。

(1)回忆型提问。

(2)比较型提问。

(3)观察型提问。

(4)迁移型提问。

(5)理解型提问。

(6)概括型提问。

(7)分析型提问。

(8)想象型提问。

(9)运用型提问。

7.应变技能遵循的原则。

(1)细心观察,预防为主。

(2)满怀信心,教书育人。

(3)沉着冷静,果断谨慎。

(4)宽严相宜,掌握分寸。

8.课堂激励与强化技能的原则。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要面向全体学生。

(3)“激励”手段的应用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

9.课堂交流的作用。

(1)使学生的发展机会保持平衡。

(2)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及时的回应。

(3)让学生学会对话。

第四章评价与反思技能

1.新理念对学生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

(1)注重观察学生生活,发现亮点。

(2)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3)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4)注重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评价。

(5)注重对学生校外表现的评价。

(6)注重找出后进生的闪光点。

2.如何理解辅导能力。

(1)辅导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在学习辅导中发展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3)根据学习风格开展相应的学习辅导。

3.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2)写不足之处。

(3)写学生创新。

(4)写教学机智。

(5)写“再教设计”

 

《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

第一卷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

1.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1)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统一。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4)基础性学力与创新学力的统一。

(5)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统一。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基。

(2)落实投入保障机制,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费问题。

(3)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4)大力推进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

(5)坚持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重发展。

(6)全面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3.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1)确立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2)促进基础教育体制创新。

(3)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

(4)转变教育观念。

4.学校的管理目标。

(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5.政府需要学校做什么?

(1)政府需要学校促进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

(2)政府要求学校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政府要求学校能促进科学文化技术发展。

(4)政府要求学校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6.当前制约学校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冲突。

(2)学校自主发展的客观局限性与社会要求的矛盾。

(3)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与学校发展内在规律的冲突。

(4)学校自主权的有限性。

7.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1)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精神。

(2)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创造。

(3)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8.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成才动力。

(2)学习能力。

(3)教师评价体系。

(4)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要求。

第二卷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方法。

(1)学校发展机遇分析。

(2)学校优势分析。

(3)学校历史传统分析。

(4)利益群体的需要分析。

2.如何开好学生家长会。

(1)明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2)注意召开家长会的原则和方法。

(3)学会分析家长心理。

(4)召开家长会必须要有充实的内容。

(5)在家长面前应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第三卷学校管理与沟通技巧。

1.沟通类型分析。

(1)上下行沟通。

(2)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3)口头与书面沟通。

3.有效沟通的管理技巧。

(1)从思想上认可沟通的重要性。

(2)必须言行一致。

(3)保证沟通的双行性。

(4)强化正式渠道。

(5)根据听众和任务调整沟通。

(6)把沟通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4.向上沟通的基本态度。

(1)尊重上级。

(2)积极寻求支持,但又不事事以来领导。

(3)主动,不越权办事。

5.与领导沟通的基本程序。

(1)仔细聆听。

(2)与领导探讨目标的可行性。

(3)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4)反复进行。

6.说服领导的技巧。

(1)选择恰当的提议时机。

(2)呈现数据和资料。

(3)设想领导质疑,事先准备答案。

(4)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5)面带微笑,充满自信。

(6)尊敬领导。

7.教师课堂沟通的策略。

(1)兼顾各类问题,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2)问题“少而精”

(3)适当延长侯答时间。

(4)善用非语言行为。

(5)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6)利用学生的观点。

8.与教师沟通的障碍。

(1)可能发生过相互的言语伤害。

(2)可能有过冷嘲热讽。

(3)可能有过态度的冷漠。

(4)可能在需要温暖时没有给予。

(5)可能校长的模范作用存在过问题。

(6)可能曾经因为某件事情导致了情绪化。

(7)可能奖励不够,过多使用批评手段。

(8)其他种种可能的误解。

第四卷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

1.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1)提出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用课程标准来描述学生发展应当达到的水平和范围。

(2)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3)倡导“综合型”课程计划。

(4)削减传统优势科目课时量,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课时量。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1)开发需求的分析。

(2)确定课程目标。

(3)制定开发计划。

(4)实施开发方案。

(5)开发成果试用。

(6)实验结果评估。

3.校本课程开发需求分析。

(1)共性目标可实现程度分析。

(2)个性化目标重要性分析。

(3)薄弱共性目标与重要个性化目标实现途经分析。

(4)学校资源可能性分析。

4.校本培训的方式。

(1)案例教学式。

(2)现场诊断式。

(3)问题探究式。

(4)专题讲座式。

(5)示范模仿式。

(6)情境体验式。

(7)自修反思式。

(8)网络信息式。

第五卷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资源的范围与分类。

(1)按照学校资源的组织内容划分。

(2)按照学校资源的存在形式划分。

(3)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划分。

(4)从学校资源利用状况划分。

(5)从学校资源的可控程度角度划分。

2.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

(1)学校组织的工作环境。

(2)教师待遇和福利水平。

(3)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方式。

(4)教师专业发展和升迁的机会。

(5)教师的工作志趣。

(6)教师的工作负担。

3.提升教师积极性的策略。

(1)选择具有教师职业志趣者。

(2)改进工作环境。

(3)改进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4)为教师谋求合理的待遇和福利。

(5)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和升迁的机会。

(6)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

第六卷学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

1.什么是好的监测与评估方案?

(1)要有先进性

(2)要有方向性

(3)要有可行性。

(4)要有群众性

(5)方案要利于激发协作精神。

2.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指标。

(1)教师素质评价指标。

(2)教师职责评价指标。

(3)教师绩效评价指标。

(4)教师发展评价指标。

第七卷教育公平与师生关爱。

1.学校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1)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2)学校教育条件与办学水平的差异。

(3)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平等。

3.教育公平的层次。

(1)起点的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过程的公平——师生关爱问题。

(3)教育结果的公平——一种理想与愿望。

 

《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

上篇

1.学校发展规划的特点

(1)学校发展规划最基本的特点是方向性和远景性。

(2)学校发展规划还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

(3)学校发展规划具有操作性。

(4)学校发展规划还应具有特色性。

2.学校发展规划的功能。

(1)提高学校的效益,促使学校的不断改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2)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3)促进学校全体成员的合作。

(4)有效地规划使用可利用资源,更好地应对挑战与变化。

3.学校发展规划主体分类。

(1)校长个人或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2)由外请专家帮助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4.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原则。

(1)发展规划要体现战略管理的理念。

(2)发展规划要建立在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认知,培育之上。

(3)发展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讲求效益坚持标准原则。

5.学校发展规划的意义。

(1)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办学的方向,行动的指南。

(2)学校发展规划是调动师生及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3)学校发展规划唤醒了每个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责任心。

(4)学校发展规划是架在政府,学校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6.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误区。

(1)眼睛朝上的学校发展规划。

(2)高高在上的学校发展规划。

(3)跟风追潮的学校发展规划。

(4)依葫芦画瓢的学校发展规划。

(5)任务书式的学校发展规划。

下篇

1.校园文化的特征。

(1)存在和延续的客观性。

(2)组织的闭合性。

(3)明确的规范性。

(4)作用的先导性。

(5)鲜明的时代性。

(6)发展的渐进性。

(7)活动的动态性。

(8)多元的系统性。

2.校园文化的内容。

(1)校园物质,环境文化。

(2)校园组织,制度文化。

(3)校园行为,心理文化。

(4)校园精神文化。

(5)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

(6)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

3.校园文化的功能。

(1)陶冶功能。

(2)凝聚功能。

(3)导向功能。

(4)自我教育功能。

4.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1)校园文化内容的系统化。

(2)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3)校园文化载体的现代化。

(4)校园文化组织的网络化。

5.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立足校内的原则。

(2)与深化教育改革同步发展的原则。

(3)“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4)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5)引导需求为主、满足需求为辅的原则。

(6)繁荣文化活动与克服反文化现象的并举。

(7)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原则。

(8)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6.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的功能。

(1)社会实践功能。

(2)身心保健功能。

(3)审美功能。

(4)道德潜化功能。

7.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

(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进行只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4)联系方式的设计。

(5)管理规范的设计。

8.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1)精简精干原则。

(2)管理要统一,配合要协调。

(3)要遵循权变原则。

(4)学校正式组织还应该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9.学校制度的特点。

(1)规范性。

(2)连续性。

(3)导向性。

10.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原则。

(1)制度本身要尽可能完备。

(2)灵活执行制度。

(3)注意制度意识的培养。

(4)注意非正式规范的作用。

(5)注意处理好制度建设与教育的关系。

11.教师行为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性。

(2)治学能力较强。

(3)学习富于创造性。

12.校园价值观的分类。

(1)学校整体价值观。

(2)学校群体价值观。

(3)学校个体价值观。

13.校园文化与优良校风建设的意义。

(1)良好的校风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

(2)良好的校风形成后,就会成为激励行为的一种内驱力。

(3)良好的校风形成后,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影响。

(4)良好的校风形成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

14.校风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校风如何,代表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总水平。

(2)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培育,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

15.校园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校园文化的方向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3)校园文化必须上升到理想性的高度。

16.校园文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1)社会信息的获取与研究。

(2)总体规划与目标分解。

(3)校园文化创造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4)校园文化成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

上编教师管理

1.中小学教师管理问题的思考。

(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2)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3)以科学的人性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思想。

(4)进一步提高教育领导层的素质。

2.教师管理发展的趋势。

(1)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2)注意加强对教师的“软管理”。

(3)注意发挥教师的群体效能。

3.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个体性与集体性

(5)时空无限性

(6)紧张性

4.教师心理管理的策略

(1)管理者要尊重和理解教师

(2)要一视同仁,给教师心理一种公平感

(3)管理者要培植教师的健康心理。

5.如何对教师进行民主管理

(1)制度制约下的阳光作业

(2)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3)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

6.安排教师工作的原则

(1)工作需要

(2)发挥专长

(3)便于团结互助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5)照顾特殊,不同要求

7.教师积极性激励的模式与运用

(1)个体需要模式

(2)社会需要模式

(3)心理辅导模式

(4)文化整合模式

8.教师聘任制的基本要求

(1)双向选择

(2)任人唯贤

(3)优化选择

(4)合理流动

9.教师工作考核的主要形式

(1)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

(2)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

(3)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

(4)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

10.教师成长的一般过程

(1)准备期

(2)适应期

(3)爬坡期

(4)成熟期

(5)回归期

11.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下编学生管理

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生理上的早熟

(2)心理上幼稚

(3)行为上失范

2.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2)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相信学生的本质和潜力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