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858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docx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理解把握传播概念的角度。

了解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熟记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熟记传播概念和信息、符号和意义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传播,历久弥新的问题

识记:

人的传播能力

难点:

传播的本质

重点:

从三个方面把握“传播”概念

一、人的传播能力:

人具有传播本能

迈达斯的驴耳朵

二、传播是什么问题?

1、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

关乎生存

关乎人和人的关系

关乎人和世界的关系

2、从三个方面把握“传播”概念

关系

网络

发展

传播是社会整合的要素、力量和系统

3、传播手段、观念和人类文明(第一章)

欧洲诸先哲观点

亚里士多德:

人是具有逻各斯的动物

中国

天地人三才

第二节传播学学科史

识记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识记:

三位智者和传播学的理论关联

重点:

经验学派的奠基人

识记:

我国传播学的发展过程

难点: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简史?

一、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1、古登堡的印刷机和文艺复兴

2、欧洲的大学

3、三位智者

马克思

达尔文

弗洛伊德

二、一战前后的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

美国拉斯维尔宣传分析

三、二战时期,传播学走向成熟

1、欧洲科学家流亡美国

为美国带去了欧洲的社会科学

法兰克福学派避难

2、经验学派的奠基人

拉斯维尔

卢因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维纳和香农

施拉姆

四、战后

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返回欧洲,即为批判学派

60年代,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丰富了传播学理论

70年代,施拉姆创立传播学,发展至今

期间,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被引入到传播学

五、我国的传播学学科史

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译丛》masscommunication

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郑北渭教授

20年来,引进各类传播学教材和专著

如今,本土化阶段拉开了序幕

第三节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识记:

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重点: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识记:

传播学的三个学派和区别

难点:

传播和符号、信息、意义的关系

识记:

传播现象的三个层面

一、学科性质

一门社会科学,停留在X地带的交叉学科

探究社会“有什么”,方便解决社会问题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1、谁在说?

/谁没有说?

传播者

2、说什么?

/什么没有被说?

传播内容

3、如何说?

(时间、空间、传播技术、修辞和技巧)/有别的方式吗?

媒介和传播技巧

4、“说”带来了什么?

(正面和反面)传播效果

5、谁在听?

有谁在回答和回答了什么?

/谁没有听?

为什么?

谁没有回答?

接受者和反馈

(二)、两个主要学派——回答的两大取向

应用性的取向

批判性的取向

两大学派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第三个学派

符号功能学派

各派别方法工具的差异(第四章)

三、符号、信息和意义(第二章)

“说”、“word”,逻各斯logos

符号系统

符号携带信息

信息的定义:

不确定性的减少

是/不是的问题

信息展现时,意义在情境中呈现

四、传播现象:

行为、过程和系统(第三章)

说/不说,一个行为

说/不说,一个过程

说/不说,一个系统

五、“我”的传播世界

心灵——个体和传播(第五章)

他人和社会——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第五章——第六章)

被延伸的自我和他人——大众传播(第七章——第十一章)

六、这个世界的重要传播问题(第十二章)

健康传播

政治传播

跨文化传播

七、新的困惑——新媒介给传播带来什么?

(结语)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历史

第一节口语传播

识记:

前语言阶段的说话方式(传播手段)

识记:

语言的产生时期

重点:

语言的传播影响

重点:

语言是第一座传播史的里程碑

识记:

作为媒介的时间和空间

一、体语传播阶段,语言如何产生的?

汪汪理论呸呸理论哼哼理论游戏理论

语言产生于传播

二、前语言阶段的说话方式

体语

标记

声光

图式

三、口头传话

1、公元前10万年,原始语言建立

再经过约6万年,复杂语言建立

2、人们用语言做什么?

在这个漫长阶段里,语言做出传播手段,被用来作:

认识世界的工具,并将知识加以储存、传承和利用。

神-人的沟通媒介

作为人-人的沟通媒介,组织社会生活

娱乐

3、第一个里程碑

标志了人的传播能力

助于生存

保存了人类的早期历史

四、作为传播手段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传播必须依托一个空间才能发生

必须通过时间才能展开

空间和时间一直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

第二节文字传播

识记:

世界文明上,文字的产生

中国文字的产生时间

一、文字的产生

约公元前三000年苏美尔文字

甲骨文,公元前六千年

二、第二座里程碑

提高了人们的传播能力

让人类以更快捷的速度协调社会生活

人类文明第一次有了可靠的保存手段

三、文字给传播带来什么?

语言出现口语和书面语两种符号系统

传播活动中增加了单向的方式

传播可能成为专门的职业和行业

有利于从中心控制整个社会的传播系统

三、书写材料的改进

1、纸张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

中国:

甲骨、金石、竹简、木简,布帛

古埃及:

纸莎草、泥版

2、中国人的造纸术

西汉初年的纸张

东汉蔡伦的改进

四、纸张的复制手段:

印刷术

1、中国印刷术

雕版印刷

不受重视的活字印刷

李约瑟命题

2、印刷机的发明

古登堡印刷机

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牌

带来了知识获取的便利

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蕴含了大众传播的萌芽

第三节解决距离的问题:

电报和电话

口语距离即时保存时间

文字距离延时

一、电报的发明

1838年莫尔斯

“上帝你创造了什么?

二、电报给传播带来了什么?

空间的重新界定

加速文字的远距离扩散

提高了大众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三、电话的发明

1876年,贝尔

四、电话给传播带来了什么?

第一个走入家庭的媒介

实现口语即时远距离传递

机器辅助的人际传播

第四节留住图像和声音

摄影术、电影和留声机

一、保存图像:

摄影术和电影

(一)、摄影术的发明

1816年,N.涅普斯

达盖尔,碘化银感光版

1839年,两位法国人的发明于世

(二)、摄影术带来了什么?

保存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图像

改变了文字印刷的生产面貌

强直观性让隐私保护更为困难

将意义碎片化

(三)摄像机的历史

1、发明者

人眼的生理特征

爱迪生:

透过小孔观看的摄影机

卢米埃尔兄弟:

活动摄像机

2、两个派别:

纪实派和绘画派

(四)、摄像机给我们带来什么?

移动的图像信息:

电影

纪录片

故事片

为新的大众传播类型奠定基础

二、录音:

保存和携带声音

1、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留声机-唱机和唱片–录音播放机和磁带

-碟机和CD-数字录音、存储和播放设备

2、录音技术的社会影响

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声音娱乐形式

流行音乐

和摄影机一起,开辟了影音传播的领域

第四节电子传播

一、传递电磁波的理论和技术研发

1864年,马克斯威尔,电磁学基本原理

1884年,海尼·赫兹,发射与接收无线电波

1895年,马可尼,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

二、广播

1、从技术到民用的简史

1906年,李·德福雷斯特,三级真空管

1906年,公开播放布道演说音乐

1912年,戴维·萨尔诺夫,泰坦尼克号,广播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KDKA电台

2、第四座里程碑

第一种即时的、跨越千里的、点到面的传播技术

第一种让人身体缺席、却有现场感的媒介

3、广播给传播带来了什么?

即时且单向的大众传播

强有力的宣传

三、电视

1、发展简史

研发阶段

黑白电视阶段

1936年11月2日,BBC,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

二战前,各国相继开办电视广播

二战,发展停滞

1949年,彩色摄影管,彩色显象管

彩色电视阶段

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

卫星电视阶段

1960年,第一颗用于通信的卫星发射成功

2、电视给传播带来了什么?

广泛的娱乐

图像为先

巨大的担忧

第五节互联网传播

一、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1969年至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

阿帕网

1986年至1995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

1995年以后,万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

二、第五座里程碑

传播特性

一切皆可记录和理解的二进制编码方式

超链接

高交互性

多媒体

媒介融合

三、互联网的传播学意义

第一种双向传播的媒介技术

回归了传播的本质:

传受一身

普遍的传播自由

本章小结

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涵盖的长处

媒介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叠加的

媒介向着越来越人格化的方向发展(莱文森)

媒介系统的变化遵循着类似生物进化的规律(罗杰·费德勒)

每一种媒介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第九章大众媒介和社会)

第二章信息、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和构成

(一)、定义

1、奥古斯丁的定义强调联想

2、皮尔斯的定义强调替代

3、赵毅衡都不全面

符号,即发送者用一个可感知的物质刺激,使接受对方(这个对方可以是人,其他生物,甚至具有分辨认知能力的机器)能约定性地了解关于某种不在场或未出现的某事物的一些情况。

(二)、符号的构成

能指对感官发生刺激的显现面

所指被能指划分并指明出来的意指对象部分

三、符号分类

(一)、皮尔斯三分原则

1、标示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因果关系

2、象征符号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的任意建立起来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因一定范围内的人认可而具有社会约定性的特征。

3、像似符号

能指在结构上体现所指的特征,两者在形态上很相似。

四、索绪尔:

语言学的视角

1、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符号世界中最初始的符号体系

2、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任意武断

相沿成习

第二节语言符号

一、语言的秘密

(一)、言语/语言

语言:

社会性的存在,包括词汇、语法、惯用法等

言语:

个人的选择和实践。

(二)横组合/纵聚合

人类的大部分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从下列关系中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有意图的选择后发生的:

横组合

abc…n

纵aⅰbⅰcⅰ…nⅰ

聚aⅱbⅱcⅱ…nⅱ

合aⅲbⅲcⅲ…nⅲ

图2.2语言的横组合/纵聚合关系

二、语言符号的双面性

能指的线条性和所指的概括性

能指的线条性

随时间延续

所指的概括性

三、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

情感表达

思考

交际

控制现实

保存历史

表达身份

四、语言符号的局限性

(一)、局限性

语言是静态的;而真实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

语言充满了假定

(二)、语言的误用

固定层次抽象法

言论自由,新闻真实

指认不当

刻板偏见

二元价值现评判

第三节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类别

1、体语

身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给予和接受意义

2、口语的副语言:

语气、语调、音量、口音

不同的语气、语调、音量表现出我们的情感和意见

3、文字伴生符

4、外表

外形(身材、容貌)的差异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服饰

5、我的角色是什么?

我要表达什么?

如何表达?

6、成为程式的图标、图像

7、变动缓慢的风俗习惯、仪式

一些共同的日子别有含义,举行着某些活动和仪式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重复

补充

替代

调控

冲突

第四节符号、意义和环境

一、符号和意义

意义的定义

二、一个符号可能有的意义

内涵和外延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词汇意义和文本意义

三、符号形成的外部环境

1、人认识外部环境的两种方式

直接认知借助符号和媒介

2、符号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传统社会,人和环境

现代社会,人和环境之间多了个符号环境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行为、过程和系统模式

模式定义

模式功能

是理论,但它有助于理论的形成

暗示了联系,提供一个解释的框架

帮助我们了解复杂的过程

第一节传播行为

一、传播行为的线性模式

1、基于符号学的符号行为

一个完整的符号行为

发送者

编码

符号

解码

接收者

2、基于新闻报道的拉斯韦尔模式

3、基于通信工程的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传播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同直线模式的决裂,强调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第二节传播过程

一、基本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发送信息

信源

编码

渠道

(二)、接收信息

解码

反馈

正面反馈负面反馈

噪音

语义噪音

机械噪音

环境噪音

二、基于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系统和传播系统

系统定义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

等级性

传播系统

用系统的眼光考察传播活动

二、传播的系统结构模式

基于社会群体的赖利夫妇模式

个人(传播者,接受者)

初级群体

社会结构

参照群体

社会

三、基于大众传播的马莱兹克模式

从社会心理因素去考察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

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所属群体

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处的组织

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

受众的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

来自讯息本身

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

第二篇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介入性研究方法

一、介入性研究定义

二、方法

1、实验法

类别

实验室实验

实地实验

逻辑

在实验开始时对Y进行测试

引入X,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

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Y

比较前测与后测的Y的差异

通常有对照组和实验组

2、问卷调查法

定义

核心环节:

抽样和制作问卷

抽样定义

实施形式

自填问卷:

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结构访问:

当面访问法,电话访问法

3、实地研究

定义

个案研究

定义

4、焦点小组访谈法

定义

目的

第二节、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定义

要点

文献资料研究法

定义

2、二手文献资料

3、二次资料研究法

定义

二次资料

4、符号学的方法

文本概念

(1)象征分析

定义

要点

(2)叙事分析

定义

两种取向

文本取向

社会取向:

文本和它所对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

(3)话语分析

话语和文本

话语的定义

本章小结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第三篇传播学理论:

理论、分析与应用

第五章自我,他人和社会

第一节心灵的构成——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史

米德

芝加哥学派布鲁默

衣阿华学派库恩

两个学派的主要分歧

研究方法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主题和基本假设

1、意义来源于人们互动中的创造

没有互动,一个客体对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2、每个人都按照他人赋予事物的意义绝对如何对他人和自己展开行动

基本群体

参照群体

角色期待

角色扮演

3、自我是一个社会过程

库利镜中自我

米德

自我的构成:

主我宾我

自我,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己相对稳定的一系列感知

自我的本质:

自我交谈

要求自我个体像对其他人行事那样社会性地对他自己

自我实现的预言

4、生活在规范之中: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当我们不太熟悉——初次互动理论

1、查尔斯·伯杰和理查德·卡拉布理兹1975年提出

传播是初次见面的工具,减少不确定性

2、初次见面的不确定性

认知不确定性

行为不确定性

自我披露

3、陌生人互动的发展阶段

进入阶段

个人阶段

退出阶段

二、社会渗透理论

1、1973年,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提出

社会渗透的定义

亲密的发展路线

亲密有规律可循

亲密性表现

2、理论假设

关系由不亲密到亲密发展

不亲密,亲密,恶化,终止

关系发展具有可预测性和系统性

自我披露(剥洋葱)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洋葱结构:

人格结构

自我披露按照洋葱结构循序渐进

自我披露具有相互影响的特征

自我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对关系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后果

应该谨慎地使用自我披露

三、社会交换理论

1、投入和回报

价值=回报-投入

回报:

陪伴,倾听,安慰,鼓励

投入:

时间、精力、关心、安慰、同情、尊重

忠诚、金钱

价值:

二者之差

负数,消极关系;正数,积极关系

2、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

(1)关于人性的假设有三个

人类追求回报,避免惩罚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

人类评价投入和回报的标准会因时间而异,也会因人而异

(2)关系的两个假设

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关系是一个过程

3、交换类型

直接交换

间接交换

生产性交换

四、关系的辩证法理论

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许多声部都在说话,各自独立,却又融合成一支复调

关系的辩证法理论:

许多声音让人际关系始终处于矛盾的紧张状态之中

2、关系的辩证法理论的假设

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在变化中发展

矛盾是关系的基础

传播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协调关系的矛盾

关系受到成员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3、关系中的基本矛盾

独立与联系

开放与保护

新奇性与可预测性

4、环境的辩证法

公共生活和私人关系的矛盾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第六章群体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的概念

定义

二、群体分类

库利:

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

韦伯:

团体,一般群体

勒庞:

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

三、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目标

1、任务或命运

2、相互依赖

命运的相互依赖

任务的相互依赖

消极的相互依赖

积极的相互依赖

(二)、群体规范

1、定义

2、形成:

谢里夫实验

不确定性

3、群体规范内化

4、作用

为个人提供一个解释世界的框架

协调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职责和活动

帮助增强和维持群体认同

帮助维持群体内部的行动一致

(三)、群体凝聚力

1、定义

2、来源

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吸引

任务中心群体里,共同任务的合作成功是决定性的因素

群际关系的本质

群体竞争情境

四、任务群体内部的互动过程(互动框架理论)

1、三个假设

互动是完成群体任务的关键因素互动过程

群体的任何行动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

群体有一种趋向均衡的天然倾向

2、互动的两种行为

任务相关的行为

社会情感行为

第二节三个稳态原则

定向,评估和控制

第二节群体传播的整体特征

一、结构性特征

1、角色分化

定义

2、地位分化

定义

3、两者的功能

给群体生活带来秩序,角色扮演清晰且有规则

成为每个成员的自我定义和自我感知

二、最重要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

三种类型领导

领导的情境理论

领导的人格理论

人格魅力不是一个人维系领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三、追求一致——群体的传播目标

1、追求一致是任何类型群体和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2、阿希实验

3、群体压力

4、主要的传播影响:

从众

信息影响

重要的群体目标的出现

关系限制

参照信息影响

三、可能发生的传播影响:

群体极化

几百个实验的结论:

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中

一致决定要选择冒险的那种,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为冒险

一致选择了保守的那种,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小心更保守

一个群体一开始越极端,它就会变得更极端

定义

四、可能一直存在的观念:

群体盲思

1、定义

2、症状

一致同意的幻觉

追求一致性的压力,导致个体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自我审查

对群体外成员的刻板印象

对所属群体评价过高

五、引入新规则——少数人的传播影响

群体变迁和少数人

异议者的宣传策略

越轨者既是劝说的目标,也是新观点、新规则的源泉

第三节群际冲突和合作

一、挫折-攻击说

1、要点:

基本需求的满足被妨碍,累计到一定地步,形成唤起,导致攻击

攻击对象:

更弱势的群体

2、理论缺陷

许多暴乱并不不是指向更弱小的群体,而是有意识地指向特定目标

许多挫折持续存在并没有发生群体攻击

群体攻击并非都是不理性的

二、相对剥夺理论

重新定义挫折

1、核心命题

2、理论要点

相对剥夺感是群体暴力的原动力

获得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越大,越有可能产生动乱

通常社会上处于劣势的群体最有剥夺感

感受到双重剥夺的人更有可能加入集体行动

个人剥夺和集体剥夺

3、相对剥夺转化为集体行动的条件

群体认同过程的作用

群体行动能够带来社会变迁的信念

相对剥夺背后可感知的不公平的性质

比较群体的选择

4、理论不足

无法解释国家、族群之间的冲突

也无法解释群体间的合作

三、现实群体利益冲突理论

1、核心命题

2、夏令营研究

3、导致群际冲突的态度和感知

内群偏差

源于群体认同过程

自我范畴化

造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

许多刻板印象都以合法信念的形式存在

内群偏差往往和刻板印象互相推进

超然目标和群体合作

构造某一追求目标,消极依赖转化为积极依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