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850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docx

高考历史知识梳理专题1中国古代史第3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

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

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基本主张: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

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

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四.难点突破

(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二.核心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2.其他成就

(1)数学:

《九章算术》、圆周率。

(2)天文学:

《甘石星经》、浑仪、《授时历》。

(3)农书:

《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4)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三.思维点拨(之一)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政治环境的稳定、政府的政策、国内外的交流、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政治环境的稳定尤为重要。

四.难点突破(之一)

——全面认识古代科技的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2.汉字的演变

(1)演变过程

(2)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绘画艺术

(1)魏晋以前:

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2)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等。

(3)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5)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6)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

(1)傩(nuo)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

(2)南戏已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3)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

(4)京剧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

①形成:

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三.思维点拨(之二)

——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原因

1.经济因素:

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

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四.难点突破(之二)

——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文学上:

①宋代:

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

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

①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②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2.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参看右表)

感悟高考:

近3年高考真题汇编

例1:

(2012年高考山东卷)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如“文人阶层膨胀”、“印刷技术”、“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宋代在中央设三司,地方设转运使,此外还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因此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宋太祖设三衙和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从而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因此C项正确。

例2: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例3:

(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

以宋朝为界,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抬高了孟子的地位。

例4:

(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例5:

(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答案】D

例6:

(2014年重庆卷)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

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B项正确。

例7:

(2014年北京卷)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幅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选D项。

例8:

(2014年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例9: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例10: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例11:

(2014年广东卷)《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例12:

(2014年浙江卷)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

故D项符合题意。

例13:

(2014年全国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解析】本题以纂修族谱为切入点,考查明清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

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例14: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