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805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

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6.选文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7.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8.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9.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哪些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里?

10.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1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

13.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15.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作诠释列数字

B.下定义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16.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1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18.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____)育 簌簌(____) 衰草连天(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载”意思应为(____)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D.又;且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20.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

22.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又说明了什么内容。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2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6.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

为什么?

27.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28.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阅读理解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9.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30.“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

[来

31.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32.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33.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

为什么?

34.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35.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36.什么叫逆温层?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37.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8.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39.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40.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_______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

(选择填空:

空间、时间)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

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

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

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

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

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4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2.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不得超过20个字)

4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

(不得超过10个字)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很成功,在()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地填入【甲】文括号中。

(填字母)

A.山脚B.有霜C.无霜D.山腰

45.【甲】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46.【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选择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7.【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

48.【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

为什么?

49.【乙】诗说明了【甲】文中的哪种物候现象?

参考答案

1.“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

呙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

(意思对即可)

3.作比较。

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意思对即可)

4.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解析】

1.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前后文意,比较辨析有无此“一定”这一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评述词语的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句中“—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本题要求对本文的说明顺序进行理解。

根据题中所提示的四项内容,根据所学原文内容,从四点内容对物候的影响主次来理解,点明本文的逻辑顺序。

3.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所示文段内容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文段中将两个“十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是作比较说明,所说明的问题即是本段段首的中心句“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的内容。

4.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大连和北京两地相对的位置,结合全文所介绍的物候“经度差异”及与海洋的远近来分析解答。

5.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6.逻辑顺序。

7.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

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

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然后根据说明顺序的特点及说明对象来判断。

先总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然后分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

最后再总说。

所以是逻辑顺序。

点睛: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2)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本文即是总分总式。

7.试题分析:

考查举例的作用。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

也就是说根据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的需要而定。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理,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更容易理解。

8.BAC

9.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叠词。

如: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