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和设计.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和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和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和设计
课改活动
课题报告之五
主题:
如何将新课程教学教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办单位:
石河子市第四中学
活动类别:
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新疆石河子市教委教研室
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目录
一、教研组对活动的总体设计及具体工作安排
二、活动准备中的教研探讨情况
三、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教研组对活动的总体设计
及具体工作安排
一、活动内容的选定、设计:
方忠英蒲李瑞于震
二、活动具体安排:
1.活动主持:
蒲李瑞
2.交流发言:
蒲李瑞于震陈立新李新春韩宇
4.会议记录:
陈立新
教研活动流程框架
课题准备中的教研活动情况
第一次教研组活动
活动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为本次教研活动献计献策
2.讨论、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
3.统一认识,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
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第二次教研组活动
地点:
石河子市第四中学初中部物理教研组
反馈意见:
1.整体设计方面:
(1)选择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时间安排要紧凑,把交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
(3)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和场景进行改进,适当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
2.实施过程的改进方面:
(1)几位老师的发言时间不要过长,主要说观念;
(2)要制定激励的措施,引导与会的老师积极参与交流,进一步挖掘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做好本次活动的评价工作,总结要全面。
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石河子市教委教研室教研活动:
物理教研活动程序
一、主持人引言: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我校进行教学交流!
每一位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经历过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在一次次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研活动中,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从而激发起我们个人的灵感与思维,于是,我们不自觉的走上了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的道路,为了不辜负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组织者,更是为了在这条路上少走弯路,在现有条件下,做好我们自身的校本培训,根据我校教研的特点,我们今天选择的活动主题是:
如何将新课程教学教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的活动形式是教学设计与案例交流。
二、介绍活动环节:
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首先由蒲李瑞老师给大家谈谈自己对撰写教学案例的认识
(2)其次由李新春、陈立新、于震、韩宇几位老师和大家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3)然后是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为大家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下面我们就开始活动!
三、活动展示:
、蒲李瑞老师发言:
教学案例与它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石河子第四中学蒲李瑞
其实“教学案例与它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粟老师在刚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已经给大家谈到过了,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我校校长三年前就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五篇教学案例,同时对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全校性交流,以此提高大家对撰写教学案例的重视,这项活动的开展在我校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交流,实现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
所以,教学案例是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材料。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
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案例?
案例究竟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一、什么是案例?
“案例”一词最早出现在医学界和法学界,其英文名称为“case”,引申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事件”。
医生和律师通过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普遍性事件的积累,获得处理具体事件的技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概而要之,“案例”就是一个个富有深刻道理、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此类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即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教育领域中的案例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它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处置方式,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感情。
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比理念语言和经验语言的描述更真切,因此在呈现与交流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偏差。
三、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看:
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看:
论文写作一般采用演绎思维,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采用归纳思维,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如实反映。
前者写在教之前,是一种预期;后者写在教之后,是一种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文体与实例比较接近,其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
3、案例不同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文体。
它们也包含着教育情境和个人思考,但与教学案例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学随笔有感而发,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边叙边议。
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侧重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工作方面,范围较窄,教学案例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它地区的,小到可以是一堂课的片断,大到可以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
所以,教学案例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特点:
(1)案例要有一个主题。
动笔前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2)案例要说明结果。
一般说来,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效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
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内涵的了解。
(3)案例要有评析。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四、案例欣赏
我的一次“摩擦”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什么是“摩擦力”?
“摩擦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尽管有许多的生活体验,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不能把生活体验转化为物理概念——看来小事例已无法引发学生注意,在“摩擦力”概念的导入上需要下一剂“猛药”。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摩擦力”的教学。
扛着一个木箱,我走进了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全部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有点得意——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了,接着我把箱子一端抵在一侧墙壁上,提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
“在另一侧用力推箱子,能推动吗?
为什么?
”
我预测的教学过程是:
学生肯定会回答推不动,而且会回答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墙壁给箱子施加了反方向的作用力;如果这样,我再把箱子拖离墙壁,让一个学生上来再推一推,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体会——箱子仍然受到阻碍作用,这时我再不失时机的点明:
这种阻碍作用称为摩擦,由此而产生的力叫“摩擦力”,紧接着,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果箱子被推动了,还会受到阻碍吗?
请同学们猜一猜,并用你身边的物体代替箱子,动手进行体验和检验”。
我猜想:
学生一般会用书或笔盒做实验来验证,这样,“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产生的效果。
果然,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后,第一个学生按我的预想回答了,为了让学生先形成片面认识,然后“拨乱反正”,我故意又请一名同学回答,果真又和我的设想一样。
我暗自高兴,接下来,我又象征性地问了一句:
“还有别的看法吗?
”,谁知,真的有一名女生举手说出了另一个观点,她说:
“我认为箱子推不动的原因是受到了地面施加的力”。
这种回答虽然和预测的不完全一样,但事先我也考虑了肯定会有同学直接或间接说出受“摩擦力”这种可能。
所以,按预备的方案,我追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力吗?
”,如果她回答说:
“叫摩擦力”,那么后面的教学应该也不难处理。
不想,那位女生的回答是——重力。
由于这位女生的回答,接下来原先预想的学生活动加集体式讨论变成了一问一答:
“什么是重力?
”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物体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是……” “使物体落向地面。
”
“为什么重力会使物体落向地面?
” “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
“你认为推箱子时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吗?
” “不是。
”
“通过自己的实验,你知道推物体时阻碍物体移动的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与推力方向相反。
”
“可见,这个力是重力吗?
” “不是。
”
“那么,是什么力阻碍了箱子的移动?
” “墙的作用力。
”
又绕回来了!
为防止再出意外,我赶紧按照事先的思路往下组织教学:
“真的是只受到了墙壁施加的力吗?
下面我把箱子拖离墙壁,请一位同学上来推推看,是否还受到阻碍?
”
这几句话我简直是“一气呵成”——生怕再出现意外。
引入“摩擦力”的名词总算没出意外。
在引入“滑动摩擦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一些,我临时作了一个变更:
让学生推动课桌后,体会是否还受到阻碍作用。
我的想法是,推桌子时摩擦力较大,学生应该更容易感觉到。
不料,学生们一起叫了起来:
“老师,不能推桌子,班主任说桌子坏了要我们赔!
”
“那……那你们就在桌子上推动你们的笔盒或书本体会一下吧。
”
……
体会“摩擦力”的存在,我设想的时间是五分钟,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花了大约十五分钟。
问题出在哪儿呢?
课后想来,根源在于我设计的导入情境,看似是突破教材的创新,但所选取的素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基础,过于难、怪,有“新”而无“意”,恰恰违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课失败了,但万幸的是,它使我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有益的“摩擦”。
反思一得:
“从生活走向物理”,应该建立在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基础上,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把已知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物理理念。
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基础,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形成物理概念,用于导入概念的现象应简洁、直观。
我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由于其中涉及的物理问题过多,再加上故设“陷阱”的做法,反而导致学生脱离了生活,陷入苦思。
简单改变课本所设计的实验、改变课本所列举的现象的做法绝对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于震老师案例交流
漫游声的世界----初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石河子第四中学于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初二物理根据《课程标准》使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教材)进行物理教学。
新教材以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由此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物理,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不能再如以往,只依靠上课听、课后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来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体味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发现知识的方法,学以致用,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实践活动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以探究和研究为主的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方式。
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活动提高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同学间团结和协作,也增加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加强了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成了学生喜爱的学习途径之一。
二、《漫游声的世界》的设计思想
第一章《声现象》结束后,如何处理教科书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成了困惑我的问题。
《科学世界》是教学内容的扩展;《STS》介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探讨有关问题;《动手动脑学物理》是课内或课外的学习活动,有问题讨论、练习、小实验、小制作、社会实践以及小论文等。
教科书设置这些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认识物理世界这个广阔、绚丽的科学殿堂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让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呢?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不能仍将着眼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材料,要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内容标准的范围和水平相一致,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同时要体现技能的训练,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结合。
为此,按“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走向成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的设想,我设计以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将基本知识、作业、实践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体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
三、《漫游声的世界》的过程和分析(活动进行于上学期2004年10月15日)
第一部分:
课前准备:
1.活动场所准备:
选用多媒体教室,可先悬挂一些彩带、气球等物品。
调试好电脑、实物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
2.活动环境布置:
仿照电视节目中的比赛情景布置课桌,课桌摆放成半圆形,课桌都面对教室中心,每一组最前放“代表桌”一张(学生预先分成五组,每组约十人左右)。
3.教师准备好的器材有:
电子琴1台(有音色选择按钮,可改变音色)、吉他1把、二胡1把、鼓1个(可调节鼓面松紧)、笛1支。
音像资料:
《高山流水》——中国名曲珍藏版(VCD)、《蓝色多瑙河》——世界名著欣赏(VCD)、中国民曲(录音带)
自制课件:
利用《物理·八年级
(一)》(VCD)和上述音像资料等材料,通过剪辑和合成,制作课件。
4.学生准备:
自制哨子、水瓶琴或水杯琴(按教科书《动手动脑学物理》自制,要求每一小组在课前先进行组内评比,自制哨子选出较好的3—4个,水瓶琴或水杯琴1个)。
如有可能,可自带乐器如口琴、笛子(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学习过笛子)。
5.推荐确定演唱者和乐器演奏者。
【体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搜索资料,寻找材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互联网、图书馆进行交互式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不仅为活动争得了大量的时间,还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空间,而且使他们在急于参与的状态中进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部分:
活动内容和过程
(一)自然界之声
播放一段VCD,情景为:
海风吹动海浪,海浪碰击礁石,海鸥欢鸣着飞翔。
提问:
你一定听过蝉、鸟、蟋蟀、蛙等动物的声音吧!
你知道它们的发声器官吗?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发声的吗?
学生根据学过的生物知识竞猜,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陈述结果。
播放动物发声情景的细节。
学生对小组代表陈述结果相互评价。
提问:
刚才我们听到海风吹动海浪,海浪碰击礁石的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呢?
【体会】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产生探索自然奥妙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内容采用物理、音乐、生物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考虑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埋下伏笔。
(二)音乐之声
录音机播放《新疆好》(片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屏幕显示“小小音乐会”。
1.家乡音乐
播放《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同学们欣赏时提出问题(屏幕显示):
你知道这个曲子的名称吗?
它是由谁创作的?
你还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吗?
2.中外名曲欣赏:
播放《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中国传统乐曲和《蓝色多瑙河》、《回家》等世界不朽名著,以及目前广为传播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栀子花开》等乐曲,让学生体味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因时间有限,选择乐曲的片段播放)
3.认识乐器
屏幕显示吉他、小号、电子琴、萨克斯等乐器的图片,同时播放对应的音色。
(1)让电子琴用不同音色(有选择按钮)演奏同一首歌,同学们竞猜乐器名称。
(2)同学用吉他、笛子、鼓等不同乐器实验(最好演奏),大家通过观察,相互讨论这些乐器是怎样发声和改变音调的,并参考教科书的说明将这些乐器按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进行分类。
以吉它为例,尝试如何是它发出的音调高,响度大。
(3)学生活动:
邀请会乐器的学生演奏萨克斯和电子琴。
每一小组的代表用自制的哨子、水瓶琴或水杯琴演奏(可让他们演奏简单的“1,2,3,4,5,6,7,ⅰ” )。
【体会】课堂教学以欣赏、游戏、活动为主,给学生愉悦的心情,力求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激发学生兴趣。
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声的美妙,并亲手尝试,探索乐器发声的原理,增加与声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感知音色的含义),让学生在体验中走向成功。
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及欣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文明发展与警钟长鸣
1.声与进步:
播放蝙蝠捕虫和雷达搜寻目标、渔船用声纳巡视鱼群、B超和超声波击碎结石的镜头。
2.警钟长鸣:
播放人类过度使用超声干扰海豚等鱼类生活,使海豚等鱼类减少,甚至自杀的镜头。
播放宣传次声对人体的健康有害的镜头。
播放机器、车辆、飞机等发出噪声的情景、播放嘈杂的农贸市场和建筑工地的情景。
【体会】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体味“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含义。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四)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
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第一期)的课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活动内容,也可以另选其它与声相关课题。
让学生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
活动课题
1.植物有听觉吗?
(调查植物是否有听觉)
2.声与低等动物(研究低等动物(如蚯蚓、青蛙)是否会发声,它们有无听觉)
3.研究乐器发声的原理(研究乐器是怎样发声和改变音调的)
4.哨子的制作(探讨哨子的制作技巧,解决制作时碰到的问题)
5.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超声波的利用(调查超声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
7.音调与戏剧中的情感表达(调查研究戏剧中的情感(剧情)如何通过音调表达)
8.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调查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9.XX厂的噪声污染和防治(调查噪声来源、大小和防治噪声污染的设备以及使用效果)
10.XX的噪声(调查某地如菜市场、商场、小作坊等地的噪声来源和噪声大小)
【体会】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多数同学志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实施开了个好头。
四、体会与思索
这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次实践活动,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能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要使学生从此养成良好的开展实践活动的习惯。
这节课既要求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带有一定综合性的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动手探索、共同参与、交互合作的科学素养;又要求学生从这堂课走向自主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而在于通过参与学习和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尝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各科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步。
物理教科书中特意设立的“科学世界”、“STS”等栏目,有的是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的是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或有趣的知识,这些恰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老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应挖掘这些资源,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结合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
下面通过本节课谈谈我的体会和思索。
通过学生观看录像《自然界之声》和小组竞猜,加强物理、生物、音乐等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体味到动物神奇的发声并不神秘,从而提高学习物理,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音乐之声》则试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欣赏乐曲,表演节目来渗透人文知识,弘扬新疆民族文化,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学习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形成乐意参与学习的积极情感。
老师要多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文明发展与警钟长鸣》既有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是由有用的;同时也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是这次活动的特色之一,短短的一节课,解决了一些问题,却留给同学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下课后,学生们意犹未尽。
“老师,为什么我的哨子发出的声音不好听?
”、“哨子里滴了几滴水,为什么声音悦耳多了?
” ……这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来源吗?
这也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啊!
、陈立新老师案例交流
《测小灯泡功率实验》教学案例
石河子第四中学陈立新
《测小灯泡功率实验》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教材安排这个实验,是为了巩固电功率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知识点。
本课案例是想通过在本节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探寻一种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实践过程:
学生已经做过第六章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探究实验。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探究《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好。
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2——3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
实施过程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能设计出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
其他同学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任务。
大部分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是这样:
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电功率的数学关系式,就能得到小灯泡的功率。
学生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三个探究问题、教师的提问及小组讨论,认为自己设计出的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案是可行的。
接下来,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