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77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4

2011年中考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

说明文阅读专题4

眉山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

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

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

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

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

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4.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

(2分)

15.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

(80字左右)。

(3分)

14.B(1分);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1分,只要说到前一句则可给1分)。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

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2分)。

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

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

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南充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

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

(1分)

1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1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

有什么作用?

(2分)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

(2分)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

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

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

(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

(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

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

(2分)

资阳

(二)非凡的蜻蜓(10分)

在昆虫中,蜻蜓的飞行别具一格。

不仅飞快的速度令人惊叹,还有那悠闲、自如的飞行姿态也常是变幻莫测,尤其是在变换方向时,仍可完成漂亮的飞行动作。

它们可作短距离飞行;也可成群地自转飞行;时尔滑翔向前、回转,时尔垂直向上,去追捕具有相同飞速的苍蝇。

它们在飞行中交配,常作结伴飞行,而最值得惊诧的是它们的飞行耐力。

一位昆虫学家曾这样描述它们:

在连续几个月内,每天,当太阳初放光芒之时,它们便开始不停地飞,仅在晚上(天气不好时,偶尔也在白天)作片刻休息。

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蜻蜓具有异常发达的翅肌和腹背面的气囊,囊内贮有空气,可调节体温,也是使之毫不费力地停留在空中的奥妙所在。

正如保罗·罗贝尔所说:

“这就是为什么昆虫能够轻松自如地在空中飞行如此长的时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在有阳光时飞行的缘故吧!

否则,一旦气温下降,它们的比重就会增加。

蜻蜓发达的头部和那更为发达的眼睛构成了真正的头盔,使它们能观察周围的一切。

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

这就给我们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

另外,它们有连着前胸的细长的颈,通常缩在头部后面,所以蜻蜓的头部异常地灵活。

蜻蜓凭着自己高超的飞行技能,有力的咀嚼口器和其他特点,无疑已成为一种可与鸟类中的猛禽相比的可怕的捕食昆虫。

那么,它们究竟以何为食呢?

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它们似乎十分害怕具毒腺的昆虫,如蜜蜂、金龟子等。

蜻蜓也相互吞食,尽管这并不普遍,但毕竟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现象。

蜻蜓如此善于飞行,而它们的幼虫(称水虿)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chài)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

此时,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在通常情况下,蜻蜓的生命周期为一年,成虫一般活到春末或夏季,而它们的卵则可以度过秋冬,直到第二年的初春。

欧洲地区的蜻蜓一般每年繁殖二代。

有些种类的蜻蜓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三年四年,甚至五年。

那么,蜻蜓的天敌是谁呢?

事实告诉我们:

在生命的大千世界中,任何肉食者对比它更强大的对手来说,终究只能是牺牲品。

比如:

鱼,尤其是鳊鱼、鳟鱼、鲈鱼都捕食蜻蜓的幼体,而对于雌性成虫来说,它们到水中产卵的时候,也有可能遇到这些剋星。

青蛙和鼩鼱(qújīng)似乎也偏爱捕食蜻蜓,蹼足类、涉禽类也都把正在孵化中的水虿作为主食,而成虫则常常遭到隼的追捕。

众所周知,鸣禽类中的翠鸟最善捕食蜻蜓幼体,保罗·罗贝尔写道:

“我在翠鸟的胃里,发现了八条正在羽化的幼体。

这种漂亮的翠鸟也把蜻蜓的成虫带给自己的孩子,在它们的鸟窝里经常可以发现不少的翅膜和家宴的剩餐。

昆虫类中的斑蝥、水边蚂蚁、龙虱以及灰蝎蝽也会向蜻蜓发起进攻。

在欧洲上空飞翔的蜻蜓有几百种,在热带地区,在亚马逊河源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成千种!

除了南北极之外,蜻蜓几乎无处不飞翔!

16.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

选文中“蜻蜓”的飞行具有怎样的特征?

(2分)

17.有人认为选文介绍蜻蜓的天敌部分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

请用简略的话说说理由。

(3分)

18.说说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3分)

此时,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得非常准确,为什么?

(2分)

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16.速度快,姿态悠闲、自如,变幻莫测。

(2分)

17.不能删。

这是作者从蜻蜓的生存状况方面介绍蜻蜓的相关知识。

(3分)

18.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说明了蜻蜓成虫后的生活习性,收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3分。

能抓住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说明这一要点即可。

19.“主要”,准确地说明了蜻蜓的食谱中这些昆虫占绝大多数,也不排除捕食其他昆虫。

(2分。

结合语境紧扣“准确”阐释即可。

杭州

兰花的智慧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句,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

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

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

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

于是它们跟真茵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茵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

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

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