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69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5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docx

人教五下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第四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材说明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内容包括: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

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

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这里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

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三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4,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

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

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

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

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

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

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

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做1/4米。

这就引入了形如1/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

假如使用度量单位14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么PB的长就是“3个1/4”,记作3/4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数。

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

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2/3。

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3块饼。

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

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就为拓宽学生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2)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

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

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

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

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改革。

为了配合这一改革,约分与通分不再合成一节,而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在本单元中,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得出数学的方法。

这些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精简处理与编排调整,在前面揭示单元内容结构与联系的图示中,已有所显示。

这里,再择要作些说明。

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这样既进一步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有利于发挥学习的正向迁移作用。

其二,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这是因为根据课程标准,今后的分数运算中将不含带分数,所以无须再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技能。

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把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是化简某些计算结果的需要。

所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内容,仍然保留,但也作了简化,合在一个例题中予以解决。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

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

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

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

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

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

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

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

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6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约分和通分……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

 ②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