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572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docx

生理学复习重点南医版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名词术语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所有适应性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内环境:

细胞外液使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3.稳态: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渗透压、pH等,是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实现的

4.神经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称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5.体液调节:

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经体液(血液或组织液)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些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6.自身调节:

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负反馈: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作用:

保持内环境稳态

8.正反馈: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血液凝固、排便和排尿反射、分娩反射等)。

作用:

使某种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2、简答题

1.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相互关系?

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以上三个水平紧密相关,互相关联,互为补充

2.人体机能活动调节的途径有哪些?

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

包括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③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条途径

3.什么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各自有什么特点?

概念同“名词解释”4,5,6

神经调节特点:

迅速、精确、短暂

体液调节特点:

缓慢、持久、广泛、精确度差

自身调节特点:

局部调节,调节准确,稳定,但调节范围有限

4.什么叫反馈?

正反馈,负反馈?

意义又如何?

由受控装置(效应器)发出信息,不断地送回控制装置(神经中枢)以纠正和调整控制装置对受控装置的影响,从而达到精确的调节,这种由受控装置返回到控制装置的信息称为反馈。

负反馈是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是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意义:

负反馈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名词术语解释

1.液态镶嵌模型:

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框架,其中镶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和少量多糖

2.单纯扩散:

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单纯扩散的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及其脂溶性的程度

3.载体转运:

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在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4.通道转运:

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5.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或(和)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6.协同转运:

某些物质的转运必须与Na+主动转运结合进行的称为协同转运

7.膜电位:

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可分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8.静息电位:

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一般是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

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迅速可逆的电位倒转,并可沿细胞膜远距离传导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0.极化:

兴奋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称此状态为极化

11.去极化:

膜内负电位减小甚至由负转正

12.兴奋:

在静息状态下,由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客观指标

13.兴奋性:

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

即兴奋细胞受刺激可以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能力

14.阈值:

能引起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或阈刺激。

阈值表示兴奋细胞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15.阈电位:

当刺激电位减小到某个临界值时,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称阈电位(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16.△等长收缩:

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等张收缩:

张力不变,长度增加

1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细胞时,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Na+少量内流,造成局部细胞细胞膜的轻微去极化称为局部电位

18.△绝对不应期:

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在去极之后至复极达到一定程度这段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再发生去、除极化(兴奋性消失),称此期为绝对不应期

19.△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细胞对大于正常情况下阈强度的刺激可以发生扩布性兴奋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2、简答题

1试述细胞膜的转运功能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转运,简述如下

转运形式

转运物质

转运特征

必备条件

转运动力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O2,CO2等)

载体携带

通道开放

顺浓度差

顺电位差转运,不耗能

 

逆浓度差、电位差转运,耗能

载体转运

非脂溶性物质(葡萄糖等)

通道转运

某些离子(Na+、K+、Ca2+等)

主动转运

离子泵主动转运

某些离子(Na+、K+、Ca2+等)

离子泵(如钠-钾泵)分解1个ATP分子,出3个Na+,入2个K+

协同转运

Na+/葡萄糖,Na+/氨基酸

钠泵同时转运Na+和另一物质

入胞

大分子物质(蛋白、脂肪等)及异物进入细胞内

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吸附、吞入或排出某种颗粒)

出胞

大分子物质(激素、酶、递质等)排出细胞外

注:

钠泵的作用:

泵入钾泵出钠,形成并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建立势能储备

2.什么叫静息电位?

它的产生机理是什么?

兴奋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有:

①静息电位主要是K+平衡电位: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安静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而对Na+通透性极小。

在这种情况下,K+就可以顺浓度差外流,因膜对有机负离子不能通透,使其留在膜内,故产生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形成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当K+跨膜扩散的动力和阻力两者达到平衡时,K+停止外流,跨膜电位差不再发生变化,而稳定于某一数值,即K+的平衡电位,它与静息电位相近②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

膜内K+高,膜外Na+高

第3章血液

1、名词术语解释

1.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浸泡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

3.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正常值在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5.血沉:

将抗凝血置于沉降管中,第一小时末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血沉

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正常值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开始溶解,在0.35%时则全部溶血)

7.溶血:

红细胞解体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在低渗溶液中膨胀

8.血浆: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其上清液即为血浆

9.血清:

血液凝固后由血块回缩并析出的半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10.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渗透压产生的条件有:

①必须有半透膜的存在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

11.血液凝固:

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胶冻凝血块的过程

12.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液中,参与血液凝固的多种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13.纤维蛋白溶解:

在一定条件下,凝血块可以重新溶解的过程,成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意义:

保持体内血液于流体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14.红细胞凝集:

若不适当地将两种血液混合时,红细胞相互聚集在一起,继而产生溶血的现象

15.血型:

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6.△促红细胞生成素:

缺O2或CO2增多时,在肾脏内产生一种促进骨髓生成红细胞的糖蛋白

2、简答题

1.血浆的渗透压由何构成?

血浆渗透压的相对恒定有什么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电解质与血浆蛋白所构成,前者称为晶体渗透压,后者称为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恒定,保持细胞内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2.红细胞的形态?

生理特性与主要功能?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双面凹陷的圆盘形;其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生理特性为:

①红细胞膜的通透性②红细胞的可塑性③悬浮稳定性与血沉④渗透脆性

功能:

功能物质为血红蛋白:

①运送O2和NO2②缓冲pH,由Hb实现

3.引起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在于血浆还是红细胞?

引起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在于血浆,原因:

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RBC叠连,血浆蛋白↑→叠连↓

4.什么是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其大小用什么来测定?

血沉的正常值是多少?

红细胞的比重虽大于血浆,但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其可用血沉来测定。

将抗凝血置于沉降管中,第一小时末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血沉。

血沉越小说明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大。

用惠氏法测定,其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5.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生成红细胞的重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

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

红细胞数量的维持主要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来实现,此外,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还可使肾及肾外组织产生细胞生成素增多,间接促进红细胞生成

6.血小板的正常值是多少?

功能如何?

血小板正常值为:

(100~300)×109/L

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2)促进凝血(3)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临床上检查止血功能常用测血小板数量,出血时间等)

7.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如何?

血液凝固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①凝血酶原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8.什么是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两者的区别?

凝血酶原的激活必须在因子X转变为具有活性Xa后才能发生,而X的激活有两条途径:

即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

由血浆中XII启动,逐步激活X,且均有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

外源性凝血:

由血管内、外III启动,逐步激活X,及有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

即两者的区别:

①凝血启动因子不同②内源性比外源性复杂,外源性凝血速度快

9.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ABO血型的鉴定有何临床意义?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所具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不同而分型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抗B

输血时,主要考虑的是供者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是否被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所凝集。

当血型不合时,将因供血者的红细胞被凝集而溶血,引起输血反应甚至致命。

故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以决定配血是否相合,并可以防止由于Rh因子以及血型中亚型干扰而发生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此外,血型的鉴定在法医上也有一定意义

10.Rh血型系统、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有D抗原:

抗原性最强;抗体:

IgE类,可通过胎盘

无天然抗体;抗D抗体为不完全抗体IgE→可通过胎盘

11.输血原则?

①输同型血②交叉配血:

主侧与此侧都无凝集

红细胞红细胞

供血者受血者

血清血清

次侧

主侧

可输血

输血禁忌

少量缓慢输血

12.血浆蛋白的功能?

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⑤参与血液凝固,生理止血功能

1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①黏附与聚集②释放反应③吸附功能④收缩功能

第4章循环系统

1、名词术语解释

1.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心动周期的起点)

2.心率:

每分钟心动周期的个数

3.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4.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临床:

心室扩大→射血频率减慢)

5.舒张末期容量:

舒张末期心室腔的充盈的血量,约145ml

6.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即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7.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8.每搏功:

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每搏功。

每搏功=搏出量×(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

9.每分功:

心室每分钟所作的功,称每分功。

(每分功=每搏功×心率)

10.心力储备:

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1.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

(肌肉具有一定的长度(初长度)),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充盈压,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

12.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心室肌后负荷:

动脉血压)

13.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调节泵血功能的机制

14.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用自动兴奋的频率来表示)

15.期前收缩:

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为期前收缩

16.代偿间歇: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7.有效滤过压:

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即阻碍滤过的力量)之差。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压)-(血浆胶体压+组织液静水压))

18.心肌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由0期去极开始至复极膜电位达-60mV的过程称有效不应期。

在此期内,给于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的动作电位

19.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20.异位节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21.动脉血压: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22.动脉脉搏: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动脉血压的周期性波动,在浅表的动脉上可触到一次搏动,成为动脉脉搏或简称脉搏

23.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CVP),各器官的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4.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

其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

25.心血管中枢:

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2、简答题

1.右心:

泵血入肺循环;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2.心动周期与心率的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②全新舒张期0.4s→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3.心肌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生物电特点)

①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②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性):

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4.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其中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是以心肌组织跨膜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电生理特性,而心肌的收缩性是以收缩蛋白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为基础的电-机械偶联特性

5.心脏为什么能产生自动节律性活动?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心肌自律细胞,即特殊传导组织细胞(结区除外)、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

自律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

其中窦房结的自动去极速度最快,故在窦房结控制下产生了心脏节律性活动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其速度越快,自律性增高;②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变小或阈电位下移,两者差距缩小,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6.何谓房室延搁?

有何生理意义?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所需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保证了心房和心室的有序舒缩活动,从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①心肌细胞的直径:

细胞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②0期去极化速度与幅度:

0期去极化速度越快,传导速度越快;0期去极化幅度越大,传导速度越快③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邻近部位细胞膜兴奋性较高,传导速度快

7.心肌收缩性的特点是什么?

①"全或无"式收缩②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③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8.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是什么?

有何生理意义?

其兴奋性发生周期变化:

①有效不应期②绝对不应期③局部兴奋期④相对不应期⑤超常期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意义:

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

9.简述心脏的射血原理及射血过程

射血原理:

①心室收缩(动力)→心室压力升高,容积减小→室内压超过主(肺)动脉压→射血。

心室舒张→心室压力下降,容积增大→室内压低于房内压→心室充盈血液。

②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单向启闭,控制血液的单向流动

以一个心动周期为列说明心脏的射血过程:

(1)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2)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

注:

①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以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为主,射血靠收缩,充盈靠舒张②两个瓣膜没有同时开放的时候,但有同时关闭的时候,即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10.何谓动脉血压?

是怎样形成的?

受哪些因素影响?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形成的四个条件:

①在密闭的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前提)②心脏射血(动力)③外周阻力④大动脉弹性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大动脉弹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

第5章呼吸

名词解释

1.呼吸

[答案]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

[答案]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胸膜腔内压

[答案]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称胸内压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答案]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它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5.肺顺应性

[答案]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

肺的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6.潮气量

[答案]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的气量

7.肺活量

[答案]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8.用力呼气量

[答案]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9.解剖无效腔

[答案]从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因无气体交换功能,称为解剖无效腔

10.每分钟通气量

[答案]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11.肺泡通气量

[答案]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最大随意通气量

[答案]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随意通气量

13.通气/血流比值

[答案]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为0.84

14.氧解离曲线

[答案]氧解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近似S形

15.肺牵张反射

[答案]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

16.呼吸中枢

[答案]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第6章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1.消化

[答案]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的方式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2.吸收

[答案]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胃肠激素

[答案]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它是人体内调节肽的重要组成部分

4.脑-肠肽

[答案]一些双重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肠肽。

已知的脑-肠肽有P物质、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5.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答案]粘液和胃黏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

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并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6.容受性舒张

[答案]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前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7.胃排空

[答案]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8.肠-胃反射

[答案]十二直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分别感受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等刺激,反射性抑制胃运动,而引起胃排空减慢,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9.胆盐的肠-肝循环

[答案]胆盐被排到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再进入肝脏作为合成胆汁的原料,并能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此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10.分节运动

[答案]是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11.内因子

[答案]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在5000~6000之间。

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

一个部位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另一部位则与回肠粘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2.基本电节律

[答案]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称为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电位。

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答案]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答案]一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答案]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答案]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非蛋白呼吸商

[答案]糖和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产量与耗O2量的比值,即总CO2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时的CO2产量与总耗O2量减去蛋白质氧化的耗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答案]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

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做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率

[答案]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8.体温

[答案]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辐射散热

[答案]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称为辐射散热

10.传导散热

[答案]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1.对流散热

[答案]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人体周围总是围绕着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

它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12.蒸发散热

[答案]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3.不感蒸发

[答案]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