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502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第2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版含答案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对应学生用书P4

一、字音辨读

1.轮廓(kuò) 2.玉箸(zhù) 3.油渍(zì)

4.踱着(duó)5.敷衍(fūyǎn)6.冗长(rǒnɡ)

7.突兀(wù)8.矫健(jiǎo)9.怅惘(chànɡwǎnɡ)

10.棱角(lénɡ)11.扑拙(zhuō)12.揣摩(chuǎimó)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应付·敷衍

辨析

例句

2.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有板有眼:

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2.神游八表: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

3.按捺不住:

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4.眉飞色舞:

形容喜悦或得意。

5.抑扬顿挫: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6.掷地作金石声: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

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7.迎刃而解:

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

8.一针见血: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9.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对应学生用书P4

一、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2-1987),现代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二、相关背景

我的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问题。

清华不重国文,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教师全住在古月堂自成一个区域。

我怀念徐锦澄先生,他教我作文莫说废话,少用虚字,句句要挺拔,这是我永远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

我曾经写过一篇记徐先生的文章,兹不赘。

陈敬侯先生是天津人,具有天津人特有的幽默,除了风趣的言谈之外还逼我们默写过好多篇古文。

背诵之不足,继之以默写,要把古文的格调声韵砸到脑子里去。

汪鸾翔先生以他的贵州的口音结结巴巴的说:

“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

”当时听了当做笑话,现在体会到国文的趣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

(选自梁实秋《忆清华》)

三、主旨把握

文章回忆了徐锦澄先生的外貌特征及行为习惯等,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同时表达了对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的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

四、结构图示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明确:

(1)丑、不修边幅:

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2)书呆气:

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3)爱喝酒:

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4)糊涂:

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5)真性率直、平等对人: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6)有趣:

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7)有才气:

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作者对徐先生的教学尤为称赞,徐先生的教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明确:

(1)徐先生选辑教材的方法独到。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

(2)能迎合学生心理,如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

(3)徐先生朗诵功底极厚,能将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都宣泄出来,念课文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

(4)徐先生改作文,大刀阔斧。

徐先生的教学方法简单实用,使“我”受益匪浅。

3.作者说从先生那里“受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列出。

用简洁的词语概述我对先生的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

(1)①编教材——兴趣培养;②读课文——习惯养成;③改作文——方法指导。

(2)我对先生的感情变化:

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4.文中除“先生”“老先生”“徐先生”的称呼外,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及“徐老虎”这个绰号,这两处称呼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试分析。

明确:

这两处称呼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①第二段给徐先生取绰号,那是因为年少不懂事,是对先生的无礼之举。

②但最后一段再以“徐老虎”称呼,却是一种怀念,表达出作者对先生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

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

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

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

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

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又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对应学生用书P5

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段,完成1~4题。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

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

“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

“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扑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1.作者在谈到徐老师的教学特点时,说起徐老师介绍作者的方式,“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这种介绍方式是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

答:

参考答案:

不是。

徐老师这样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更感兴趣。

2.“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这里“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筋骨”又是指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文中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用处的废话;“筋骨”指的是文章的精要之言、精辟之语。

3.作者说“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这一句中的“一点点”和“一点”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不能删。

因为这句话是在评价作者自己的文章,用“一点点”和“一点”是作者的一种谦虚的表现。

4.综观全文,徐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他的教学有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点概括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选辑教材新旧兼收。

(2)介绍作者亲切自然。

(3)朗读课文抑扬顿挫。

(4)批改作文大刀阔斧。

(5)传授写作技巧点石成金。

             对应学生用书P85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箸(zhù)  鼾声(hān)  突兀(wù)

B.油渍(zé)踱着(duó)矫健(jiǎo)

C.斑斓(lán)蕴藏(yùn)怅惘(wǎnɡ)

D.淘汰(tài)宣泄(xiè)愕然(è)

解析:

B项,“渍”读zì。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按捺  破天荒  早归道山  有棱有脚

B.揣摩  水笼头  按捺不住  甘败下风

C.扑拙  里程碑  惟妙惟肖  依马可待

D.敷衍  缉私队  眉飞色舞  硬朗挺拔

解析:

A项,脚—角;B项,笼—龙,败—拜;C项,依—倚。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②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③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A.过分 竟然 或许    B.过度 居然 或许

C.过分 居然 也许D.过度 竟然 也许

解析:

“过分”体现一种幽默诙谐,“居然”这里强调出乎意料,“也许”强调不很肯定。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错落有致,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B.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C.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D.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解析:

A项,错落有致:

交错纷杂而有情趣。

应当用“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

形容音乐、舞姿和文章气势等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

B项,神游八表: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

C项,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D项,迎刃而解:

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答案:

A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担任”与“岗位”搭配不当。

“担任”的往往是某种职务。

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到底是他生活中的状态还是银幕上的形象,表述不清,可改为“生活中的他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不像在银幕上那样”。

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从而湮没主语,可去掉“随着”。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徐城北

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

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

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

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

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

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

“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

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

”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

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

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

我喊“啊……”“衣……”“哎……”,对岸琼岛也以这样三个“和声”回应着。

他是谁?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武生王金璐的儿子王展云。

几十年后我认识了展云的老爷子,并且很熟,但就是忘记问展云后来的去向。

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

沈老表示理解,说:

“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

”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

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

“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

“您呢?

”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

“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

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

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

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

为了安全。

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

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

“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

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

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

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

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

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

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

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

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

“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

”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

“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

从文敬贺。

”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

沈伯伯说:

“这张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

”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

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6.作者为什么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

(4分)

答:

参考答案:

(1)因为作者的母亲年轻时曾得到沈从文先生的提携,有师生之谊,所以作者据辈分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

(2)这样表述能更充分地表达对沈从文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7.作者觉得沈从文先生送的礼物“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其中包含了哪些含意?

(4分)

答:

参考答案:

表面意思是说五蝠捧寿的瓷盘贵重,感觉沉甸甸的,大红洒金的宣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更为贵重,看上去金灿灿的。

深层意思是沈从文的深情厚谊让作者感到比任何宝物都更珍贵沉重,让作者永远铭记。

8.沈从文先生对“我”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6分)

答:

参考答案:

(1)鼓励“我”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并给“我”开列书目;

(2)教导“我”写文章不能光图文字漂亮,要朴素,可以向汪曾祺学习;(3)“我”结婚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并题字祝福。

9.文章第二段结尾几句写作者在北海喊嗓子时结识王展云的情况,有人认为这几句纯属闲笔,不如删去。

你对此持什么观点?

请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参考答案:

略。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与反对均可,但需言之成理。

赞成可从文章主旨、材料选择、中心明确等角度展开论述。

反对可从散文风格、增加文章内容含量、深化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三、语言运用(10分)

10.将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使表达的内容更具体,同时使人对陈述对象的作用产生美好的联想。

(50字左右)(6分)

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的平凡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绚丽和灿烂。

答:

解析:

扩展时要扣住原句中“平凡而普通”“绚丽和灿烂”的对比关系,深入揭示“讲台”“黑板”“粉笔”的内涵。

参考答案:

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学生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播撒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的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

11.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4分)

学生甲:

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

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

学生甲: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

解析:

仿写句子要做到四一致:

句式一致,字数一致,内容一致,修辞一致。

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

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参考答案:

(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