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333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三5月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内。

1.有学者提出:

“西周时期实行世官制,即社会统治阶层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组成,其中“士”属于社会的中低阶层,但是西周统治者的尚贤意识和任贤行为为“士”中贤者有才干的人向上流动提供了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他人推荐、学校教育、在射礼中的突出表现、建立军功、自我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正确的是

A.世官制是唯一西周选官制度

B.“尚贤”、“任贤”是世官制的重要补充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学校教育是“士”向上流动重要渠道

【答案】B

2.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

这反映

A.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

B.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

C.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

D.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兴修或设置官职管理水利,故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D项正确。

材料中只有唐朝体现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A项错误。

材料涉及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没有体现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故B项错误。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体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但与材料其它信息不符,C项错误。

3.下表

记述

出处

交趾有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

断而食之,甚甘。

榨取汁,曝数时,成始,入口消释。

彼人谓之石蜜。

魏晋《南中八郡志》

(邓展)求与余对。

酒酣耳热,方食甘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

曹丕《典论》

“贞观二十一年,(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卷

“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

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

陆游《老学庵笔记》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白糖记录,据此可知

A.四则史料中,最为可信是《老学庵笔记》

B.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地区是印度半岛

C.唐贞观年间,印度的制糖之法传入中国

D.古代中国人对甘蔗最早称呼是“石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四则史料的可信度的比较,故无法推断出最为可信是《老学庵笔记》,A项错误。

四则史料中没有涉及印度半岛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地区,故B项错误。

根据《新唐书》的内容可知唐贞观年间,印度的制糖之法传入中国,C项正确。

彼人谓之石蜜中的“彼人”是交趾人,D项错误。

4.清修律书,条款篇章基本上沿袭《明律》而附以大量的判例,因而称为《大清律例》。

但对于反叛罪,清律量刑远较明律为重,据此可知,《大清律例》

A.源于满汉民族矛盾

B.巩固清朝王朝统治

C.成为鱼肉百姓工具

D.体现近代法律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但对于反叛罪,清律量刑远较明律为重”可知,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其制定《大清律例》源于满汉民族矛盾,A项正确。

B项是《大清律例》的作用之一,但与材料信息“但对于反叛罪,清律量刑远较明律为重”的内涵不符,故错误。

材料强调《大清律例》源于满汉民族矛盾,没有涉及《大清律例》成为鱼肉百姓工具,C项错误。

《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没有涉及近代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体现近代法律精神,D项错误。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但对于反叛罪,清律量刑远较明律为重”,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清朝法律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

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

1920年9月—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对此合理解释是

期刊名称

数量

销售对象

劳动界

5000

工人、平民

新生活

2400

平民

新青年

2000

学生

少年中国

600

学生

A.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

B.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

C.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购买杂志的对象中工人、平民的数量最大,说明湖南新文化运动影响着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反映了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工人文化程度的比较,无法推断出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青年学生、工人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而是强调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购买杂志对象的成分,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

6.下表

云贵川

广西

陕西

河南

河北

河南

广东

江苏

1935

10

3.1

1.8

7.8

3.9

7.8

25

4.7

1945

19

7.3

5.3

5.4

0.8

5.4

9.4

0.9

 

表为1935—1945年国民党党员地域分布比较一览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共产党发展重心从东南转向西南

B.沦陷区国民党党务工作濒临绝境

C.国民党在民众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D.全面抗战吸引社会各界加入国民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5”“1945”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沦陷区国民党党员的比例不断下降,说明沦陷区国民党党务工作濒临绝境,B项正确。

材料反映1935—1945年国民党党员地域分布情况,与共产党员无关,A项错误。

C项说法与国民党党员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等地区比例不断上升不符,故错误。

D项说法与材料强调沦陷区国民党党务工作濒临绝境不符,故错误。

点睛:

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如1935、1945)和数据变化(1935—1945年国民党党员地域分布比较)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

沦陷区国民党党员的比例不断下降,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等地区国民党员比例不断上升。

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7.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体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962年9月”即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强调的是三年困难后,党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的史实,C符合题意;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进步,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十年探索的相关历史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明确所处的时代,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

8.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冲击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故①②错误;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故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C。

9.“与罗马法学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无视性特征相比,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说要想成为法律渊源,必须克服纯粹理论化的倾向。

”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

B.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

C.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

D.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国际私法而言,学说作为法律渊源既是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司法实践的诉求,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是否完善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A项错误。

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但也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故C项错误不全面,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而是强调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D项错误。

10.《西游记》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无数斗争,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战胜自然、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

以下西方文学作品中,与《西游记》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结合选项可知,《寂静的春天》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

《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B项正确。

《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与材料中浪漫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

《老人与海》也是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

一是理解《西游记》的文学风格,二是结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的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在1987年纪念十月革命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指出:

“民族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

革命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社会经济上为民族平等铺平了道路,为拉齐所有共和国、所有区域和所有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做了特别多的工作。

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是十月革命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据此可知

A.苏联共产党奉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政策。

B.苏联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严重性。

C.苏联经济发展推动苏联民族意识的形成。

D.十月革命与苏联民族问题解决密不可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片面认为苏联的建立,解决了民族分离问题,故苏联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严重性,加速了苏联的解体,B项正确。

材料强调苏联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严重性,没有涉及苏联共产党奉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政策,A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经济处于崩溃边缘,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的关系,而是强调苏联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严重性,D项错误。

12.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

B.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政策

C.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D.反对民主政治并主张精英政治

【答案】C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

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

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

”主编《湘江评论》时,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

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

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要求全党:

“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在参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命题明确作出概括: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不再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是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所有人民应当团结起来。

……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

——摘编自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述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这一论述的背景。

【答案】

(1)体现:

革故鼎新;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爱国情怀;艰苦奋斗。

(言之有理,任答5点可得,如与时俱进;吃苦耐劳;积极进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

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特点:

理论的创新性(第一次作出明确概括);内容的科学性(基于国情提出了正确的社会矛盾);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目标的针对性(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背景: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消灭剥削阶级;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毛泽东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一“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信息可从革故鼎新、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等方面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命题明确作出概括”可知是第一次作出明确概括;根据材料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可知是基于国情提出了正确的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

”可知是解决方法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思考。

第二小问,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国内(三代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点睛:

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命题明确作出概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

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苏争霸: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争,拖垮苏联经济。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欧共体12国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欧元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上表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参考答案】

示例一论题: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

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

在亚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缓和美中关系;同一时期,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破裂,中国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寻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总结: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使美、中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而缓和关系。

示例二论题: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

欧盟正式建立,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与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同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总结: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自拟其他论题皆可,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评分标准】

分值与等级

具体要求

一等

论题鲜明,论证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二等

论题一般,论证较为准确,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做到史论结合。

三等

论题不明确,论证不准确,逻辑关系不清楚,条理不清晰,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体现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

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等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

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美苏争霸: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使美、中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而缓和关系。

又如“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欧共体12国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可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

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制制度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答案】

(1)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

(2)特点:

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解析】

(1)据材料“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即可得出其特点所在。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

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

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

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

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

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

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答案】

(1)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近卫内阁的成立;20世纪20、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国内外矛盾的激化;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推动;南进与美英等国矛盾的加剧;?

美日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可调和。

(2)评析: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在二战中打着将东亚从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共存共荣而制定的战略构想。

其实质是日本要把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变成其殖民地,实现其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日本为此不惜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导致日本的失败,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的灾难。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

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

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治维新后的军国主义传统、近卫内阁的成立、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国内外矛盾的激化、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南进与美英等国矛盾的加剧、美日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可调和等方面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