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293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docx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不断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由于受体制改革、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单方面从大学毕业终端环节来解决就业问题只能起到部分作用。

我们提出以学校为载体,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双证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解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精英化培养目标;大众化培养目标;双证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所谓“双证课程体系”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与日常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不需要延长学时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获得参加对口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方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开设的课程群或课程体系。

“双证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分析

  1.就业形势。

据杨宜勇在《2009年中国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107万上升到630万人”,“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了五倍之多”。

虽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分别设立网络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并提供相关就业免费服务,力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就业信息。

但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仍然较低,从2000年到目前基本在60%到70%之间。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以采取相应对策。

  2.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①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培养目标,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主观预期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所谓专科比本科教育水平低,本科比研究生教育水平低的旧观念,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学位,“专升本”、“考研”大军浩浩荡荡。

此外,就业的困难,创业的艰难,也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攻读高学历。

例如,近几年考研学生人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些院校招收本科学生人数比例直线下降,有的已经停招本科生,直接改为研究生院。

这会产生一种“多米诺效应”,需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而攻读了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又没有足够的与他们学历相对应的就业岗位,高不成低不就、一职难求和招工难的就业矛盾已明显呈现。

根据我国对教育层次的划分,高校可以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三个层次的高等学校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与培养不同的社会人才。

三个层次的教育的区别不在于学校水平的高低,而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不同,也即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不同。

这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英国的“TAFE”教学体制及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均很好地将大学课堂与企业岗位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订单式培养,达到社会资源、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高等教育“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定位,导致大学生从业、创业能力相对较差。

高等教育“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定位同样影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

由于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模糊,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甚至脱节,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据统计,在全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技师共有20万,高级技师仅有2000人。

按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高级工占20%、中级工占40%~50%的比例较为合适。

由于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操作型人才的比例过低,使得不少企业的一流设备只能生产出二流三流的产品”。

美国学者克拉克?

克尔曾说过“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种意义上的多元:

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它不是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的固定的顾客”。

从克尔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为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顾客服务的,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尤其是职业类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规格及多元化的就业目标上,实事求是地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需要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发挥高等学校的职能作用,真实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二、注重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1.学习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因而决定了其所需人才的类型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以及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TAFE体制、日本的“短期大学”等。

①课程设计体现实用性与现实性,学以致用是其核心目标。

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计有德国的“双元模式”与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的模式,注重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组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3:

7,注重实习与实训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实践环节的适应性,便于迅速就业与转岗,同时配以广泛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使学生就业时基本能做到持证上岗;加拿大的CBE的做法与德国有所不同在于,先请企业代表通过分析制订培养规格,然后制订教学大纲,把同类知识放在一起,组成教学模块,然后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排列设计课程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较为实际和比较好操作的方法。

②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极大地解决了培养专业与就业岗位的脱节问题。

国外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并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体现出来的,用人部门和专家都非常重视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企业会常常参与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帮助学校了解工作的要求和企业的标准。

  2.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①双证课程体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研究员许远曾经在北京的职业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双证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未来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绿色通道,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提早为将来的就业储备就业资源,其中就涉及到了关于职业资格的培训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确实是一种能够积极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好的方法与方案,但由于院校不同、专业性质不同、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及学生的个人情况的不同,统一编写对口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此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院的具体不同情况,可以探索不同特色的“双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如针对不同的专业,在不增加学生学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双证课程体系”的模式,将双证教育内容融汇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之中,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模块,公关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方向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与技巧,在总课时中要求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达到1:

1,理论教学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实训教学则需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市场实体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充分领会专业知识与学会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就业意识与创业意识,而职业资格的培训就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市场调研、预测、分析、撰写调研报告、进行商务策划、能够制订产品促销策略及从事导购员、售后服务员的相关工作,具备一定公关、文秘、营销、策划等能力。

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SYB培训等就是其不可缺少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持双证毕业。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就需要制订与“双证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将双证设计的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改革教学方法,修订教材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当然师资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承担本专业的教师双证上岗,积极在教学中树立双证理念,在教学过程与内容中做到融会贯通。

②形成“三元联合”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上我们可以大力借鉴德国、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例如职业资格的培训,也可以采取企业、培训机构与学校的“三元模式”。

所谓“三元模式”是指在借鉴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外职业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依托,通过企业专家的评估与企业岗位要求,将所需知识与技能编入双证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内容,把学校建成传授理论知识、传授创业理念、熟悉技能技巧的平台,在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的条件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没有离开学校之前就具备有关市场、企业、就业、创业等基本知识与理念,为今后的就业做好知识、技能、理念方面的储备。

由于在校期间,关于技能方面的训练,侧重于模拟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职业技能的针对性不强。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院针对不同的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地进行对口培训,并建设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既可以请企业专家进校培训,也可以把老师送出去培训后担任培训师。

通过学习培训,使学生确实消化课堂知识,把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创业就业意识与能力。

③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好高职教育、提升教育水平与质量,教师是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经提出多年,“双师型”教师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各类高职院校也把此项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有些院校为了应付各类考核评估,弄虚作假,滥竽充数,没有起到真正的双师作用。

实践表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关键是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高职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

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制订优惠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支持奖励下基层工作。

通过实践工作,积累经验,欢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技师等担任学校教师或校外指导,使学校与企业人才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④多渠道筹措教育培训经费,经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教育培训发展水平高低的瓶颈之一。

高职是一种专业性很强,有着很强实践能力要求的教育,它比同级的普通高等教育要花费更多的经费。

因此,要保证高教健康、快速发展一定要增加职教经费的投入量,比如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费用目前在我国都是由参加培训的人员个人支付,尤其是有一些比较难考取的资格证书,培训费用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报考职业资格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多渠道筹措经费,国家、企业、学校、个人四方共同出资。

比如德国的做法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

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高职学校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创造财富,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国家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手段,通过提供资金、规划、评估、调节、引导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同时还要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解决培养人才与就业的问题,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华莹.论我国高等学校职能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

  [2]朱国仁.从高校职能发挥的角度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与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

(2).

  [3]任慧婷.我国高职培养目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4]郭恒源.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文教资料,2010,(14).

  [5]龚惠娟.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

  [6]孙明宇.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6,

(1).

  [7]刘春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与职业教育价值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2008.

  [8][美]克拉克?

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9]杨宜勇.2009年我国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其对策建议[J].理论参考,2009,(5).

  [10]王婷婷.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孙瑞萍(1967-),硕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课题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教育培训模式研究”(FJBO705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