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173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docx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

 

政府推动机制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禀承正确的发展价值观、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经济政策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协调一体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政府禀承的经济发展观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对城乡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政府对城乡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从而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如果把农村经济定位为(传统)农业经济,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城市经济定位为工业(商业)经济,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乡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那么农村经济必将从属于城市经济,甚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如果把农村定位为农村人(农民)的农村,而把城市定位为城市人(居民)的城市而选择城乡分割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那么农村经济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城市经济也不可能达到充分发展,城乡经济更不可能得到互动协调的发展;相反,如果把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看成国民经济整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强烈的互补关系和密切经济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选择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那么农村经济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城市经济也能达到充分发展,城乡经济才可能得到互动协调的发展。

(二)政府对不同经济体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

政府对不同经济体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

如果政府认为国有经济成分越大越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管制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他就会选择计划成分最高,市场成分最低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国内外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这种选择会抑制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增大国民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管制力以及对城乡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偏差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和落后的地位。

纵然,在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和物质财富极其贫乏的发展发展初期可以利用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经济发展矛盾和差距日益突出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应该大胆地选择市场成分更高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城市和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建立和完善,避免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落后于城市导致新的“二元结构”。

惟有如此,城乡经济才可能充分发展和互动协调地发展。

(三)政府对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府对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对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约束,政府不可能实行大推进战略,而是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和城市,集中投入大量的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最优惠的政策促进这些区域和城市优先发展,使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和城市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再加上“马太效应”的作用,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长足发展。

原以为这些区域和城市的发展会自然地向周边扩散,从而带动其他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大量的现实和实证研究表明,结果并非如此。

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前者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持续扩大。

而且,没有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优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后劲不足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适时改变不平衡发展战略的重点,把落后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就象当初抓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和城市一样,集中投入大量的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最优惠的政策促进这些区域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才可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和一体发展。

(四)政府对不同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深深地影响着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

政府对不同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深深地影响着城乡经济及其互动发展。

不同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表现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依赖的途径不同。

粗放的增长方式更多地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这种增长方式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在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周边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大量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被消耗,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染物被排放到空气、地表和江河中,城市成为最大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耗费中心和污染物被排放中心。

长此以往,城市经济发展终因资源和环境的限制难以为继。

在农村,为了满足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和城市对矿石等工业原料与能源需求,不断地开荒、开矿、建电站,致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而集约的增长方式更多地依赖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使城乡经济增长建立在知识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而走上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城乡分工会更加合理,城乡经济结构会更加优化,城乡经济发展将逐渐融为一体。

二、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府确定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通过要素生产率提高来实行,主要靠加大投资、扩大消费和出口来实行;而投资带动全社会国民收入和就业的成倍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农村产品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这种推动作用的大小又与新增投资的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当这种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型或知识技术密集型投资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当这种投资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投资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大;而当年的投资结构又在重构新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今后的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

可见,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深深地影响着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

(二)物价变化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等需求政策和产业政策与土地政策等供给政策来实现其年度通货膨胀控制目标。

在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内,政府实行积极扩张的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超过控制目标时,政府实行收缩的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则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抑制城乡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增长各自的速度及其相对速度又与政策作用的范围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如果控制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农村产品价格和农民转移就业,那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将会受到直接影响。

如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对农产品价格实现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政策,那么在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三)就业目标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加大投资、扩大消费和出口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来实行其增加就业的目标;据经济学家测算,经济增长1%大约可以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

可见政府确定的就业目标通过影响经济增长而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发展。

政府也可能通过加大城乡公共工程投资来增加就业岗位;这对于增加农产品和矿产品需求、增加农民转移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很有好处。

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技能培训来促进就业和创业,在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如果这种培训更多地投入在农村劳动力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很有好处。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和年度目标首先通过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淘汰部分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低耗环保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知识经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取得长足发展,这对于增加城乡就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设备生产、安装和运营的环保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将直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在广大农村山区尤其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都有重大意义。

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将极大地减少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经济、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极大地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创造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一)国际环境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1、             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

政府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通过签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以及汇率和外汇管理等进出口管理措施创造和维护的国际贸易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商品和服务贸易条件,从而影响城乡经济互动发展。

如果能创造有利的农产品和劳务贸易条件,则直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能创造有利的工业品和现代服务贸易条件,则直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政府应该把创造农产品和劳务有利贸易条件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对于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直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凭借现代农业的高效率和大量的农业生产补贴拥有大多数农产品的定价权和较大的市场分额,我国政府一方面应该在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力度,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控制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结构,保护我国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食品安全。

鉴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和欠发达国家工程技术装备落后,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输出劳务技术技能培训财政投入力度,创造有利的劳务输出贸易条件,促进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促进我国尤其是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工程机械产品出口,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2、             国际投资环境的影响

政府按照WTO规则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保护协定的要求创造的国际投资环境也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有了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资本输出,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我国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从而拉动城乡经济发展;资本输入在带来资本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还带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提高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但是,资本输入也是一把“双刃剑”。

资本输入,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对我国幼稚产业发展造成损害,抑制幼稚产业发展;也有可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雄厚的资本在某些产业形成垄断,控制这些产业的定价权和市场,限制民族产业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据调查,我国目前开放的28个产业中已有21个产业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在我们手中。

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而言,尤其是要高度警惕外商在我国农业生产、加工、存储和销售领域的直接投资。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从而也是最容易攻击的领域,是全国13亿多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外商在这个领域形成垄断,轻则控制我国粮食食品价格,提高国内居民和劳动力生活成本,大量攫取垄断利润,而处于产业链低端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却不能分享农业产业链增殖的大量成果;重则直接危险我国粮食食品安全。

我国植物油市场定价权的丧失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国际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经济贸易与合作日益频繁,包括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投资在内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减速、停滞和衰退时期贸易保护主要抬头时更是如此。

政府能否在WTO框架内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平台指导、组织和支持有关产业组织和商会积极应对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有关产业的贸易条件、贸易利益和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繁荣。

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都低,农业产业商会发展严重滞后,在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合理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受到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和倾销的损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因此,我国政府应在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推动农业产业商会建立和发展,并为他们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磋商和解决谈判中提供智力支持和法律保障,不断增强其切实维护农产品贸易合法利益的能力,促进我国农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农民增收日益困难和难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严重后果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然而,城乡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的差距正在导致“新的二元结构”、并日益影响着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严峻现实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人的足够认识。

如果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低于城市,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成本就高,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整合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低生产成本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机会成本会加大,丧失发展机遇;如果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低于城市,在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不能增加的前提下,农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城市,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状况就不能改变;如果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低于城市,农产品流通和营销的交易成本就高,农产品市场的低效率和高市场风险就难以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就很难打破;如果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低于城市,与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的农民的财产和生存发展等经济权利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权利,以及选举、参政、议政和督政等政治权利都将落后于城市,农民作为“二等公民”的地位就很难改变;如果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低于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都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目前政府在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进程中应特别注重提高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并配套推进农村社会制度改革,竭力避免“新的二元结构”对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严重影响和制约。

(三)软硬投资环境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总的说来,政府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政府加强生活服务性公益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大提供生活便宜,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人们集中居住度,有力地推动城市(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政府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和管制,维护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秩序和法制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可以预见的投资软环境大大减少经济发展的人为约束和限制,降低经济发展的进入障碍,减少行政和法律寻租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成本,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繁荣。

但是,政府可能受到发展观念和财力限制,在城乡软硬投资环境的财政投入上出现较大的区域差异,严重影响和阻碍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地发展。

就新中国成立近60年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软硬投资环境建设得到的财政投入大大高于农村,致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的差距持续拉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长此以往,必将给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持续稳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因此,政府目前应该把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软硬投资环境的财政投入摆到优先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对投资环境的依赖更大,更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软硬投资环境的财政投入。

农业生产与工商业生产经营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力作用的强烈依赖。

农作物生长必须要有适宜的土壤、未受污染的水和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温度等自然条件。

而土地平整改良、旱灌涝排、控制光热和防止水和空气污染等都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

有时需要对小区域内的水库和水渠进行修造,甚至需要对大流域内的江河和湖泊进行调配和污染整治,更不用说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控,这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这种投资绝对不是一般的企业更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户能够办到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投资。

如果长期缺乏这种投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就不可能打破;一遇到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和农民减收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遇到长时间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出现灾荒,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力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往返于田间地头进行耕作、播种、施肥和防除病虫害;庄稼成熟后还必须及时进行收割和归仓;鉴于鲜活农产品不能长期保存,必须及时运到市场销售,或者就地发展养殖业转化后再销售,或者进行凉晒、加工,以便延长保存期和扩大销售半径。

所有这些生产活动都涉及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如果没有好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就只能靠肩挑背抗,其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如此之多,其取得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何等之低。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机械化耕作、加工和运输。

而这无疑需要政府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能错误地认为这仅仅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自己的事。

从作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到市场上购买种子、肥料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到人力与自然力共同作用进行农业生产,再到收割、凉晒、加工和销售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灾害带来的歉收损失风险、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和季节性农产品销售降价的市场风险,以及采用新的农业生产科技的技术风险,致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政府理所当然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保持农资价格稳定,并对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财政补贴,免除农业生产税收,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负担,并提供最优惠的农业生产贷款和保险;建立健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一方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快速、便捷和高效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价格发现功能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价格信息引导,避免在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上决策的盲目性和生产的滞后性,使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功能规避和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价格风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政府制定和实行的经济政策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

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最直接影响和作用的是政府制定和实行的经济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政策、产量和价格政策、金融与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教育和培训政策、以及户籍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一)土地政策的影响

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是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互动因子。

在全国土地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政府的土地政策如何划分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规模、结构和位置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各自所占用的土地资源总量和质量,决定和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简单地说,城市得到的土地规模愈大、土地质量愈高,农村得到的土地规模愈小、土地质量愈低,直接限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反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力推进,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土地资源会变得愈来愈稀缺,土地价格和租金上涨即土地增值是必然的结果。

政府的土地政策如何在城乡之间分配这些土地增值就相当于将这笔巨大资金投向何方,直接促进和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很显然,如果投向城市,则大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投向农村,则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在城乡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协调发展。

如果土地政策总是允许凭借行政垄断权力低价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并将巨额的土地增值投向城市,既侵害了农村集体财产所有权,又严重抑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为地加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阻碍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要知道,农村更需要这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收益来投资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包括土地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由市场来配置土地等生产要素,打破行政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政府的土地政策是否允许政府长期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是否允许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土地市场上进行平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土地交易直接影响到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稀缺的土地资源能否优化配置、影响到工业化、城市化“圈地运动”式扩张的成本、影响到涉地腐败案件数量,影响到大量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最终影响到城乡经济发展。

如果政府的土地政策允许政府长期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那么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可能从自己的发展价值观和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行政权力将从农村集体低价征收的土地高价拍卖取得的土地增值投入城市,致使本已失衡的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如果政府的土地政策不允许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土地市场上进行平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土地交易,那么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低成本扩张的现代“圈地运动”便难以遏制,权钱交易的涉地腐败案件和大量失地农民生存发展问题便无法从制度和机制上避免,城乡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抑制。

(二)产量和价格政策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采用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工业品计划供应的政策措施,以较低价格收购农产品和以较高价格向农村销售农资和工业品,从农村转移了若干万亿元的财富到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却长期落后于城市,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关系应该是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进行生产要素、工业品和农产品交换的平等的经济关系。

政府的工农产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和产量政策直接影响城乡生产要素和产品贸易条件、影响城乡贸易利益,从而影响城乡经济互动发展。

鉴于农产品生产面临自然、技术和市场等风险和上市销售的季节性,常常出现农产品丰收时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歉收时价格上涨,但是产量有限,也不能增收;农产品大量上市时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非大量上市时价格回升却无货可卖。

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价格和产量“怪圈”使农村在与城市进行产品交易时的贸易条件极为不利,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的希望常常化为泡影。

此时,政府通过采用主要农产品储备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产量价格政策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个“怪圈”,既保证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又保护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对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进行财政补贴的政策措施也有利于改善农产品与城市工业品交换、以及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贸易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这种补贴应该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在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而不能在流通环节进行补贴。

而且,如何进行这种补贴也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

如果简单地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补贴,则很可能导致农民得到补贴仍然不耕种或者少耕种,不能达到政府补贴促进农产品产量增加的目的,正如近几年出现的现象一样。

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按耕种面积得到的财政补贴还不足以抵消其耕作面积所需的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支出,不能改变农民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状况,更不用说增产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外出打工和经商经验增加,农民懂得了机会成本,也能比较在投入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

在外出务工经商能及时取得较稳定的现金收入、又不用承担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风险的情况下,放弃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经商便是明智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