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088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oo版本 考试 复习1.docx

自然辨证法oo版本考试复习1

北冥神功

Byoo

第一章绪论(2道题)

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第二章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11道题)

1.总体(1题)

科学理论是A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B客观证明了的C绝对可靠的D非A非B非C

2.归纳主义的认识与分析(3-4题)

归纳的概念

形成概括基础的观察陈述的数目必须大。

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

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性定律发生冲突。

满足上述条件,我们便能完成从有限的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从部分到全体。

这被称为归纳推理,这个过程就称为归纳。

归纳主义描述的科学

科学从观察开始,观察为科学知识提供基础,科学由观察推倒出来

对归纳主义的批评

否定描述,且科学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是始于一个问题

3.证伪(2-3题)

证伪科学就是证明某理论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基本主张

科学理论是面对问题提出的可证伪假设,只是目前未被观察和实验证伪而尚未被淘汰,但由于新事实新问题的出现而终将被淘汰.

可证伪:

是理论的标志

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

科学进步:

经受更多证伪、说明更多现象假说不断取代经受较少证伪、说明较少现象的假说的无止境过程

两种确证观

归纳主义:

确证的事例之所以是确证事例,只在于它为某一理论提供归纳上的支持,得以成立的确证事例的数目越多,理论得到的支持就越大,因而它应该是真的就越可能

证伪主义:

确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确证的历史背景为转移.如果确证是检验一项新颖预见的结果,那种确证就可以使一种理论获得某种高度的价值.从当时的背景知识看来某一确证未必可能会发生,那种确证就会是有意义的;而确证的是既有结论就没有意义,如我今天抛掷石头来确证牛顿定律.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证伪的易谬性:

1只黑天鹅足以证“天鹅皆白”之谬;但观察是易谬的,没有绝对可靠的观察陈述

检验的复杂性:

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往往并不是象“凡天鹅皆白”这样一种单一的陈述,而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

如果理论用实验来检验,在构成受检验理论的那些陈述以外还有更多陈述

辅助性假定(例如规定所用仪器使用方法的理论)则进一步扩大这个复合体.这个复合体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出错,而不一定是受检验的理论

与科学实际不符:

如果证伪主义科学方法得到严格遵守,那么许多被公认的优秀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

证伪主义的精致化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度

确定单个理论的可证伪度非常困难,因为潜在的证伪者数目是无限的。

对若干定律和理论的可证伪程度加以比较却常常是可以做到的。

特设性假定(必考)

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

科学理论应随着科学进步越来越可证伪,并因而具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种要求排除了仅仅是为了使某一理论得以避免被证伪的威胁而不提供新的信息所进行的理论修改

试图克服某种困难而进行理论修改的特设性假定和非特设性假定实例:

燃素说、小麦面包

4.拉卡托斯纲领(1题)

1)内核,保护带,不能动(辅助性假定)理论不能轻易推翻

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基本概念

(1)任何一套科学理论都有一套指导其研究发展的研究纲领

(2)研究纲领:

向科学家们指出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

(3)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

包括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

(4)硬核:

不得摈弃或修改的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5)保护带:

用以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假说和初始条件

(6)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

如何补充硬核、扩大和修改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

(3)科学进步图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危机

5.库恩范式1题

1)范式:

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即范式为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指导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的活动.有没有这样一个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存在,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标志范式是不精确的、开放的.

2)常规科学即“解难题活动”就是改进、发展范式,使之在各种条件下与自然匹配.它包括理论与实验两方面

3)范式是不能批评的,反常不是证伪(中微子的发现)

4)范式的组成部分:

(1)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

(2)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

(3)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

(4)形而上学原则:

如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

(5)非常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如:

认真努力使你的范式与自然匹配

5)常规科学的概念:

常规科学即“解难题活动”就是改进、发展范式,使之在各种条件下与自然匹配.它包括理论与实验两方面

6)库恩的难题

(1)范式的无法定义与多义性

(2)夸大了范式之间的对立,实际上科学有继承性,革命只是相对的

6.其余(1题)

1)对科学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

(1)主观主义:

把科学知识看成是个人的.因而最终会归于个人信仰。

举例:

逻辑主义与归纳主义

(2)约定主义:

科学家个人的信仰从属于特种团体,即科学团体的信仰。

举例:

范式

(3)客观主义:

科学理论不依赖于个人或约定而存在.我们只能发现它或者未发现它,不能改变它.

2)支持客观主义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不能与任何一位或一群科学家的信仰等同起来。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是第一性的而社会集团是第二性的,某一特定的社会也许支持,也许不支持一门科学所需的实践,特定的团体也许从事也许不从事某项科学,对科学也许作出也许不作出真正的贡献.

3)实在论

(1)实在论观点:

科学理论是对“世界实际情况”的好一点或坏一点的描述.是从观察中推导出来的

(2)归纳主义实在论者:

从对实在世界观察中通过归纳得到世界实际是什么的理论.如果一些理论被摈弃那是因为它们是由于粗心大意的或者不正确的科学方法而产生的错误.因为,存在着一种正确的从观察到理论的方法──归纳

(3)证伪主义的实在论者:

承认科学的易谬性.承认我们不能知道科学理论是否是真实解释.但是,科学的目的是达到真实的描述,并且科学在不断地向这个目的前进

4)工具主义:

理论并不是世界实际是什么,而是一组有用的虚构.(比如“力”“质量”并不存在但于计算方便).在可观察的范围之外究竟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科学并未提供可靠的方法来跨越可观察之物和不可观察之物间的鸿沟

5)多元实在论

(1)反对工具主义否认理论和实在世界的直接联系

(2)反对实在论不承认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之间的区别

(3)存在一个实在世界,好的理论是对实在世界更深的理解

(4)实在世界是多元的因而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不是唯一的

(5)理论不是自然显现而是人的主观努力建造的,但不是人随意建造的,而是与多元的、运动变化着的自然相互作用─科学实践的结果

第三章科学发展的历史(11道题)

1.基本特征(3题)包括科学的四个层面以及目前的结构怀特的系统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1)科学的四个层面:

(1)器物层面:

科学通过技术所物化的产物。

(2)解释层面:

科学事实、定理、理论。

(3)精神层面:

科学方法、精神、原则、思想。

(4)体制层面:

科学活动的组织制度。

2)怀特的人类文化结构

(1)技术系统:

解决人的生存所必须(获取食物、在自然界中保存自己、防御敌人侵害),起主导作用。

(2)社会系统:

社会、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娱乐,依附于技术系统。

(3)思想意识系统:

神话、传说、文学、哲学、科学、常识格言,表达技术力量、反映社会制度的顶端高级系统。

3)科学的不同层面在人类文化中的相应部分

(1)器物层面——物质文化:

技术系统。

(2)体制层面——制度文化:

社会系统。

(3)解释层面——观念文化:

思想意识系统。

(4)精神层面——观念文化:

思想意识系统。

4)科学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四面墙壁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科学要素在各种古代文明中都分散游离;科学革命成就了各种要素组合成的凝聚结构

2.古代科学及其主要特征(2题)

1)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就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

“惊异”、“闲暇”、“自由”

科学大厦的第一根柱基:

欧氏几何学

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力学

2)古希腊科学的奠基性

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

托勒密天文学

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

盖仑医学

科学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的萌动

被誉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沉淀变为泥,泥干后成土,水稀薄变为气,气加热成火,万物都是水变的,最后复归为水

3)为什么古希腊科学有奠基性?

表现为古希腊科学的成就:

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类来源的探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中世纪(2题)

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传授神学,而把科学当作神学的仕女,只准人们信仰托勒密的地心说和盖论的医学,不准人们探求和质问;大学之外,盛行的是炼金术、占星术

阿拉伯人的贡献

知识水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及富有阿拉伯特点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保存并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科学典籍828年建立“智慧之馆”翻译盖仑和托勒密等人的科学著作

传播四大发明等东方科学、技术和文化到西方

4.现代(1-2题)

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

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

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

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

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

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

牛顿体系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取代(从单纯依靠数理逻辑一条腿走路到数理逻辑与观察和归纳两条腿走路,即理论与实验相互作用)---解释层面

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器物层面

科学凝聚性结构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形成---精神,体制层面

现代化

现代化的定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

现代化的动力:

科学和技术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巨大影响,产生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整个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革命

★现代化的趋势:

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即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同时伴随的是科学技术化和科学技术社会化

5.后现代(1题)

区别于第一次现代化,贝尔称它为“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称它为人类文明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主要特征:

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型社会,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全民参与型社会:

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学的社会角色巨大变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们陷入了关于科学到底是人类幸福来源还是人类灾难祸根的争论之中

“克隆人”、虚拟空间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科学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科学知识性质和合理性基础发生根本变化;

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发生根本变化;

科学知识面貌和生产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科学革命主要特征的获得

精神层面与科学方法的获得:

外科与内科医生

解释层面:

从哥白尼到牛顿//从维萨里到哈维

体制层面:

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大学科学教授席位和工业实验室的建立

器物层面:

商业兴起-工场手工业-航海探险-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凝聚性结构的形成:

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

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

德堪多被誉为对科学进行计量研究的先驱。

洛特卡定律

“写了2篇论文的科学家人数大约是写了1篇论文科学家人数的1/4;写了3篇论文的科学家人数大约是写了1篇论文科学家人数的1/9;⋯⋯写了n篇论文的科学家人数大约是写了1篇论文科学家人数的1/n2”.

人们普遍认为堪称科学计量学之父的只有普赖斯

加菲尔德SCI

科学计量学在中国---赵红州;赵红州1974年独立发现汤浅现象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规律

各国科学中心(高潮)转移顺序为:

意大利(1540-1620)

英国(1660-1750)

法国(1760-1840)

德国(1840-1910)

美国(1920-现在)

中心的转移周期为:

80年左右

中心的峰值为:

1620年→1710年→1790年→1870年→1950年

诺贝尔获奖

最年轻的获奖者:

劳伦斯·布拉格25岁

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卡皮查84岁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第四章科学的社会学研究(1题)

1.默顿的四条社会规范

SSI

“科学的规范结构:

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四性”

2.强纲领的四原则

SSK

“知识社会学强纲领:

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

因果性:

强调社会原因在形成科学知识之结果中的作用

公正性:

把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同等对待,要求对科学作宗教等非科学那样的社会学解释

对称性:

同一原因应当既能说明真实的信念也能说明虚假的信念,它强调在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中事物自身方面的原因是共同的,因而决定人们不同认识结果的只是社会原因

反身性: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各种说明模式必须能够运用于它自身,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也是社会建构的这是一种自信的姿态

可见,强纲领用对称性原则取消了因果性原则表面上为客观自然在科学知识的形成中的作用所留下的逻辑空间,再由公正性原则把科学知识当作宗教信仰一样的集体认可信念,从而把科学说成是完全由社会建构的产物

3.科学建制社会学的三个特征

1)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一:

研究科学具体实践

2)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二:

自然与社会同等重要

3)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三:

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

第五章和第六章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12题)

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3题每阶段1题)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

启蒙期

时间:

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

标志性事件:

异质文化进入-利玛窦

主要内容:

从传统的心态到现代的心态转变

体制形成期

时间:

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完成心态转变

标志性事件:

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内容:

体制模式转变

现代发展期

时间:

1956年,《科学技术12年规划》颁布,完成体制模式转变

标志性事件:

苏联模式的确立

主要:

动力转变

2.中国科学启蒙(6题)

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

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1题)

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1题)

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4题其中严复1题康有为梁启超至少1题戊戌维新总体1题)

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维新时期:

设报馆、开民智、促维新,输入科学观念;建学会、鼓民力、促进社会环境改变;办学堂、废科举、兴留学,传播科学知识。

辛亥革命时期:

临时政府教育改革;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科技学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

标志为1919变科学社与《新青年》的创立;蔡元培与科学思潮合流;批判传统、文学革命、科学宣传

启蒙过程

明末清初的“中西会通”说与“西学中源”说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说与郭嵩焘“夷狄有道,华夏无道”说

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的启蒙意义(“科学”·西学命脉·新民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意义(大众启蒙·科学宣传·心态转变)

 

3.中国科学启蒙的三段式:

言技、言政、言教(1题)

言技器物方面技术,洋务运动

言政政治方面戊戌变法

言教观念方面五四运动,科学民主达到了一定高度

4.特征和缺点或者社会文化后果(1题)

中国科技启蒙基本特征

科学含义的偏差:

全方位的科学/“赛菩萨”;

启蒙目的的限制:

以启蒙为目的(启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启蒙只是救亡的手段;

启蒙方法的错误:

渐进式启蒙/急功近利的革命。

社会文化后果:

1.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

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及其科学后果在中国和苏联的对比;科学家个人在科学争论中的立场与政治立场紧密联系

2.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

复杂的凝聚性整体结构图示被简单的单一层面图示代替

精神层面或价值用来替代任何层面和整个科学

科学的权威性用来代替科学,科学成了“赛菩萨”

3.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

科学观念的改变

科学体质层面的改变——行政体制

科学解释层面的改变——战争武器——“灰厚学”与伪科学

科学起舞层面的改变——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作用微弱

4.以破代立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革命成为解决困难的唯一选择

第七章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5题)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相关(3-4题)

现实中国内外的情况(1-2题)

国际上的结构分析

投资结构总特点。

1)基础研究投入越来越多2)发达国家投入更多

当前投资结构的发展趋势。

基础研究投入为其他

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结构。

不同类型国家的投资结构的历史变动。

国内平衡状况

基础研究水准相对较高。

改革后在降低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应用研究薄弱。

第八章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5题)

老师说:

今天我讲得就有10分。

下面就是他“今天”讲的。

技术创新定义及5种形式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199?

年的时候创新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熊比特认为经济增长中有长短周期,同时技术的革新也由这种波动,两者比较时发现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有关联,发现技术这个要素具有能动性,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技术是最优的要素,它能够促动组合。

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生产要素组合的五种形式(生产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控制原材料的新工艺来源、开辟新市场[技术扩散]、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狭义的技术创新与广义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概念:

狭义,发明的首次商业应用。

广义,等同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共同点:

1、生产要素的组合2、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是能动性的要素)

狭义的技术创新与广义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概念)

狭义的技术创新:

发明的首次商业应用(生产要素的组合)

广义的即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中国最大的创新:

包产到户

共同点:

均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技术的核心作用。

创新:

以技术为核心能带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技术创新中的几对现实关系

技术的利用(重要)与技术的获取。

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

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不同条件重要性不同)。

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

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与渐进的演化性创新(占主导)。

重大的根本性创新:

(如果一个公司拥有现有工业门类中的主导产品,有两种是该公司创造出来的不多见,)不现实不可取,创业初期可能会有

渐进的演化性创新:

公司不注重的话会失败大公司

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组合

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创业中的企业,只要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搞不好是会失败的

技术创新中技术要素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方式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

基础性;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公享特性);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

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

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

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

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

WTO补贴: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被禁止的补贴:

以出口绩效或进口替代为条件而提供的补贴,即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

可起诉的补贴:

损害另一成员国的国内产业、WTO其他成员利益和严重妨碍另一成员利益等包括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在内的补贴。

不可起诉的补贴:

对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活动不超过合法成本的75%和50%的补贴、对落后地区的补贴、对适应环境保护要求改造现有设施的资助、对所有经济主体都产生好处的非专向性补贴

WTO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进行补贴;可起诉的补贴就是妨碍公平竞争的补贴;不可起诉的补贴就是不妨碍公平竞争的补贴,主要是对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补贴

技术在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经济意义

基础研究(fundamentalresearch):

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的非商业性研究。

对教育或研究机构进行此类研究,政府公共机构的补贴不受限制。

商业性R&D(commercialR&D):

产业研究(industrialresearch,以发现有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或改进产品、工艺或服务的新知识为目的的研究,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所定义的产业基础研究)补贴不得超过合法成本的75%。

(间接的)

前竞争开发活动(pre-competitivedevelopmentactivity将产业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新的、改良或改进产品、工艺或服务开发所需的计划、蓝图或设计以及首次非商业目的的原型与初步展示和试验方案的活动)补贴不得超过合法成本的50%。

前竞争开发阶段之后的R&D活动、技术创新活动不可补贴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静态模型(DOC1)

企业创新系统。

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主体,企业)由企业执行,由企业决定、生产、市场、研究开发(使用者、生产者)

需求牵引系统。

金融、租税、政府拨款→(根本)建立市场经济

技术供给系统。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学教育

创新基础设施。

文化、学习、制度、人力、竞争

中国国家技术创新结构

观念意识中的结构:

线性模型(政府→科研→生产)

现实存在的结构:

创新主体移位。

中国国家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不同创新阶段政策模式

创新阶段

主要政策课题

相关政策及条件

实施技术引进

引进国外技术

提供贷款

保护国内市场

进口替代及出口

消化、模仿

政府出资建立研究所

零部件及设备国产化

扩大技术普及面

依赖自主开发

改进及自主开发

国家研究开发事业

解决共同的技术难题

向尖端技术挑战

产、学、研合作

当前创新政策分析

政策类型

受惠对象

政策手段

实例列举

与指令性科技计划相关的创新政策

独立科研所、高等院校

政府确定项目内容、提供全部经费并负责组织实施

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

与指导性科技计划相关的创新政策

企业为主

政府提供少量经费和其他优惠政策并参与组织

星火、火炬、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一般性创新政策

所有企业的科研院校

财税政策和科技奖励政策

对新产品\中试产品\技术收入\研究经费政策

特殊性创新政策

特定对象

税收、土地、进出口、人事管理、产品价格等

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

第二类计划属于创新政策(星火、火炬、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效果显著,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第三类政策是我国最缺少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

第四类政策是当官的最喜欢的,要慎重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