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074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docx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

分类号

密级

UDC

单位代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学位授予单位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与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完成日期

2008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8年6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ThePhilosophicalThinkingontheMultipleChangesoftheFarmersintheChineseModernization

 

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

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版权使用管理办法”,同意大连海事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连海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角色、阶层、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

从哲学角度研究和论述这种多重变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动农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等哲学观点,考查了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既是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又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指出了应在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给予农民的最实际、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地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主体的重大使命。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农民历史角色的转换、阶层的分化、文化观念的嬗变等多方面的变迁:

指出了农民正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真正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提出了现阶段农民阶层分化后的8种不同类别,即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揭示了农民阶层分化后的职业多样化、利益多元化、乡村城市化、意识民主化等总趋势;深入探讨了相应乡村文化氛围的变迁,农民的价值文化观念、人生文化观念和利益文化观念的嬗变。

第三部分从哲学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多重变迁。

确定了农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实现的价值合理性,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进而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说明了农民多重变迁道路上的曲折性和艰难性;阐明了应充分肯定农民多重变迁的成果,并坚信变迁的前景,同时也应看到在农民多重变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及挫折,避免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农民多重变迁;哲学思考

ThePhilosophicalThinkingontheMultipleChangesoftheFarmersintheChineseModernization

Abstract

Chinaisatraditionalagriculturalcountry.Thefarmerstakethelargestpopulationratio,andthu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society.Along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especiallyafterenteringtheneweraof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status,roles,socialstratumandculturalconceptsofthefarmers.Itisthusofpracticalsignificanceforpushingforwardthefarmers’modernizationprocesstostudythemultiplechangesandatthesametimeoffertheappropriatecountermeasures.

Thethesisconsistsofthreeparts.ThefirstpartstudiesthestatusandrolesofthefarmersintheChinesemodernizationprocess,basedonthephilosophicalideasfromtheMarxismMaterialistHistoricConceptionthatHumanisthecreatorsofhistoryandtheunificationofHistoryViewsandValues.Thestudyelaboratesthatthefarmersarethecreationbodyaswellasthevaluebodyofthemodernization,whichtworolesareinternallyunifiedonthebasisofthemodernizationpracticeofsocialism.Itisalsopointedoutthatthefarmersshouldreceivesupportingovernmentpolicies,andthemostpracticalandfundamentalinterestsinordertomakefullwingoftheiractivityandinitiativeinthecreationofhistoryandtoshouldertheirresponsibilitiesofcreationbodyinthemodernizationprocessofChina.

Thesecondpartfocusesonthechangesintheroles,status,socialstratumandculturalconceptsofthefarmersalongwithth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ofChina.Thestudypointsoutthatthefarmersarebecomingtherealparticipators,practitionersandcreatorsoftheChinesemodernization.Thestudyclassifiestheeightcategoriesofthefarmersbasedonthesocialstratumdifferentiation,namelythefarmlabors,off-farmworkers,hiredmen,farmersofintellectualclass,self-employedworkers,privateentrepreneurs,managementpersonnelintown-ownedenterprises,andmanagementpersonnelintheruraladministrationsystem.Thestudyfindsoutthetrendofmultipleprofessions,multipleinterests,ruralareasurbanization,consciousdemocratizationandsoonbroughtforwardbythesocialstratumdifferentiation.Inaddition,thethesislooksintothechangesintheculturalconcepts,values,andinterestsofthefarmers.

ThethirdpartstudiesthemultiplechangesofthefarmersintheChinesemodernizationprocessfromthephilosophicalpointofview.Thevaluerationalityofthechangesfromtraditionaltomodernways,whichisnecessaryandirreversible,isconfirmed.BasedonthephilosophicalideasfromMaterialisticDialecticsthatthedevelopmentofacertainthingistheunificationofprogressandtortuousness,thestudylooksintothetortuousnessanddifficultiesinthemultiplechangesofthefarmers.Thethesisproposesthatweshouldbepositiveoftheachievements,believeintheprospects,andatthesamebeawareofthedifficulties,andavoidtheblindoptimismandnegativepessimisminthemultiplechangesofthefarmers.

KeyWords:

Chinesemodernization;Multiplechangesoffarmers;Philosophicalthinking

目录

引言1

第1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地位和作用2

1.1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2

1.1.1农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3

1.1.2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现代化起步的支柱力量3

1.1.3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首创精神4

1.2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8

1.2.1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要8

1.2.2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实现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9

1.3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12

1.3.1在阶级社会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分离12

1.3.2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应当享用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成果12

1.3.3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必须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主体重任13

第2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多重变迁14

2.1农民历史角色的转换14

2.1.1中国现代化的启蒙与被漠视的农民14

2.1.2中国现代化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16

2.1.3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17

2.1.4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化与农民主体角色的转换18

2.2农民阶层的分化20

2.2.1农民阶层分化的前提20

2.2.2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表征21

2.2.3农民阶层分化的途径23

2.2.4农民阶层分化的总趋势24

2.3农民文化观念的嬗变26

2.3.1乡村文化氛围的变迁26

2.3.2价值文化观念的改变28

2.3.3人生文化观念的转变29

2.3.4利益文化观念的转变30

第3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价值审度32

3.1农民多重变迁为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32

3.1.1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深层标志32

3.1.2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必要保证32

3.1.3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的必要保证33

3.1.4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文化生活城市化的表征33

3.2正确审视农民多重变迁的曲折性和艰难性34

3.2.1农民多重变迁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增强了农民整体变迁的艰巨性34

3.2.2逆向变迁使农民现代化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和制约35

结论37

参考文献38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40

致谢41

研究生履历42

引言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大变革,包含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无法拒绝的普世文明。

几个世纪以来,以科技革命为先导、以工业革命为主体的现代化大潮,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物质生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大发展。

现代化,其实质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型。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民问题解决得如何。

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虽然具有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则和价值观念,但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不同,决定了现代化并非绝对意义的“西化”或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具有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因素,又具有中国自身的历史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来。

”所以,科学地认识、正确地处理农民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成果颇丰。

但从哲学角度研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历史角色转换、阶层分化、文化观念嬗变的成果还比较少,只是从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中零散地看到一些认识和提法。

本文选题的定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相结合为理论视角,结合农民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这一特殊国情,全面阐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历史角色、阶层、文化观念等多重变迁,从而为准确认识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从哲学角度理解农民多重变迁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点启示。

第1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发挥了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同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民是封建社会稳定的主体;而农民在封建生产方式中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农民的抗争又成为破坏封建社会稳定、推动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在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中国农民成为推翻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主力军。

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它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们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农民占多数这一中国社会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农民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之一,农民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人的现代化。

笔者认为,无论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选择来看,农民都是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

1.1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

谁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的焦点。

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得出人民群众,特别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始终是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当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1.1.1农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

从古至今,在人口结构上,中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和生产群体,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

现阶段,中国农民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

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告诫的: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农民构成了人口最基本部分,因此农民是变迁机构的首要目标。

只有影响了广大的农民,发展规划才能实现。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们多数人必须改变生活方式。

”因此,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攸关。

引导和改造中国的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主体,乃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胡锦涛指出: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离开了农民这一社会最大群体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

1.1.2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现代化起步的支柱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一直担当了历史的主要承担者与推动者,是一支浩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创造中国现代化前提的主体力量。

美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论及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关系时认为,“现代化进程以失败的农民革命为起点,在20世纪,它却经由成功的农民革命而进入高潮。

那种认为农民只是历史客体,是一种社会生存形态,是历史变化的被动承受者,而与历史变革的动力无缘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

对于上述观点,历史的讽刺是耐人寻味的。

在现时代,农民一如革命中坚分子,成了革命的代表,随着中坚分子大获全胜,他们也作为卓越有影响的演员而步入历史舞台。

然而,它们的革命作用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在中国和俄国,农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得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一支不可缺少的同盟军而且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结论,使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弱势的情况下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中国农民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生产者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不仅与工人阶级结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而且事实上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毛泽东指出:

“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肯定了中国农民是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他们是粮食、原料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是修筑铁路、架设桥梁的民工。

农民不仅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

新中国诞生后,农民对启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毛泽东强调“中国主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得到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

”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启动提供了巨额资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格统销,用以维持城市居民的低工资和大工业的低原料成本,为不断地实现超额工业利润创造了条件。

据有关专家研究,1952年-1978年,通过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7140亿元的资金积累。

农民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支撑了国家的工业化,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1.3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改善农民经济收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国民经济的面貌。

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时指出: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80%稳定不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农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

(1)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抓住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这一中心环节,把农业生产经营改革作为龙头,并由此带动整个农村乃至城市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指出: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远远不限于农村,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都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过程进行总结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农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这充分体现了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造主体。

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2)创造了乡镇企业。

改革以前,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是“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即城市是先进的工业与农村是落后的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乡镇企业的创立,繁荣了农村经济,使一部分农民逐步非农化,向“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