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98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序号

内容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由《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四篇文章构成。

主题为“人和自然”。

《古诗两首》都是宋代诗人所作,所描绘景物都是西湖,所处的季节都是夏天六月,但也有不同。

对于相同的景物因为所处的地点和时间的不同,因为观察者的角度以及心态的不同都会出现不同。

自然是千变万化的。

《望月》通过我和小外甥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想象对于欣赏自然景物的重要。

《灰椋鸟》写得虽然是鸟,但是还讴歌了人和鸟之间的情谊。

《水》则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等课文,一个习作以及一个练习。

《古诗两首》中,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望月》是篇散文,写甥舅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

文章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

《灰椋鸟》是篇记事写景的散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发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水》是篇记叙文,课文采用反衬法,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单元

目标

要求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

3.能理解文章内容,由语言文字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写想象作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理解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挥笔作文。

5、口语交际:

七嘴八舌话环保。

单元

设计

意图

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由两首古诗,三篇叙事散文组成,另有一个习作以及一个练习,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

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课题

24、古诗两首

教时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并背诵。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忽晴忽雨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关于雨的成语

个别回答

 

 

 

 

 

一、揭题导入

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指名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提问:

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

(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多年和苏老先生相会。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1、读题

2、了解背景

3、听范读

预设: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之职时,一是写了很多关系西湖的诗词,二是修建了苏堤,方便了百姓交通。

活动一:

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

要求: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2、检查自读情况:

 

3、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汇报自读情况

(1)读古诗,正音。

(2)画出停顿。

(3)再读古诗,读正确。

3、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预设:

生字“遮”的教学。

 

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

释诗题;第二步:

知诗人;

第三步:

明诗意;第四步:

悟诗情。

活动二:

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指导理解诗题

2、指导了解诗人苏轼

3、指导理解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3)指导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指导感悟诗情:

(1)创设情境:

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心情如何?

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指导背诵。

1、理解诗题

2、知诗人苏轼

3、理解诗意

(1)说说自己理解的诗句

(2)讨论不理解的诗句

(3)说说全诗的意思

 

4、悟诗情

(1)进入创设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诵读。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全诗

预设:

1、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曾学过有关他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3、追问:

云怎样?

雨怎样?

风怎样?

水怎样?

活动三:

赏析古诗

1、指导赏析: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你觉得哪儿最为精彩?

1、赏析古诗

说说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和精彩之处。

 

1、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景物多:

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

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

翻、遮、跳、入、吹

2、苏轼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写诗“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拓展阅读,

布置作业

对“对子”练习。

1、这首诗很有意思。

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

“黑云”对——

(白雨),

“翻墨”对——

(跳珠),

“未遮山”对——

(乱入船)

 

尝试对对子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课题

24、古诗两首

教时

第2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杭州西湖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背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个别背诵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

谁到过这旅游?

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

(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1、看视频,欣赏图片

2、读题

3、听范读

4、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预设:

诗人介绍:

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

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

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

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

活动一:

初读理解

1、提出自学要求:

自读古诗,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组织交流:

 

3、指导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汇报自读情况

(1)读古诗,正音。

(2)画出停顿。

(3)再读古诗,读正确。

3、说诗意。

预设:

诗意:

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

碧绿的荷叶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活动二:

赏读悟情

1、你还想了解什么?

2、组织讨论,反馈交流。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指导朗读背诵。

1、说说还想从诗中了解些什么。

2、同桌讨论

3、想象说话

4、悟诗情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预设:

1、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心情怎样?

2、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活动三:

比较赏析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1、说说两首古诗的不同之处。

2、说说两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相似之处。

预设: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5

拓展阅读,

布置作业

1、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

2、指导简单了解诗意

3、布置作业: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朗诵并背诵古诗。

1、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

2、简单说说诗意

3、作业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题

25、望月

教时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剪影”、“外甥”、“沐浴”、“清幽旷远”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重点讲了“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这三部分内容。

4、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夜美景。

重点

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夜美景。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古诗积累

自主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

预设:

《古朗月行》、《水调

歌头中秋》、《静夜思》。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欣赏月亮图片,交流感受

2、揭题,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1、看教师板书,注意“望”的第三笔。

2、有感情地读课题。

感受预设:

我感受到了月光很柔和很皎洁。

活动一: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自读要求:

在文中画出生字词,给生字注上拼音,并把它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了为止。

(2)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人眼中的月亮?

2、板书:

我诗人小外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2、交流自读要求。

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

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及时评价

活动二:

品读眼中月

1、出示一组词串,指名读。

吐洒清辉洒落长江

晶莹闪烁光斑跳动

黑色剪影镀上花边

2、这些词语其实都出现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

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这一自然段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再读读第2自然段,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中月,你会用上哪一个词,并说说理由。

这一段就是写了“我”的眼中月。

(板书:

眼中月)

4、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你看,她悄悄地来了。

(课件,出示流动的画面。

),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

个别读,互相正音。

2、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这一自然段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学生交流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逐步简洁自己的语言。

3、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中月。

学生交流,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看课件,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时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

教师专注倾听,适时提醒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

活动三:

初品诗中月、心中月

(一)诗人眼中的月亮

1、小外甥坐在我身边,看着月亮出神呢。

他向我提出挑战,要和我对诗。

这些就是作者和小外甥吟的诗句(出示文中的诗句)。

2、这些诗句都是哪些诗人在描绘自己眼中的月亮呢?

小结:

这些都是诗人眼中的月亮,相机板书:

诗中月。

3、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老师把沐浴的意思找了找,发现有3种理解,你能告诉我,应选第几个吗?

4、“清幽旷远”又是什么意思呢?

5、你们能试着把这“清幽旷远”的意境通过自己的诵读传递给大家吗?

(二)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1、过渡:

课文不仅写了眼中月,诗中月,还写了小外甥的眼中的月亮,这一轮明月在小外甥眼里像什么?

2、出示幻灯片:

对呀,这就是小外甥眼中对月亮丰富的想象。

3、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14——21)自然段都是讲了小外甥和作者心中的月亮。

老师也想请你们像刚才那样用三个字来概括。

(板书:

心中月)

4、分角色朗读课文14——20小节。

5、同学们,作者以“望月”为线索,写了三部分的内容,你能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1、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作者和小外甥吟的诗句。

全班交流

男女生对读。

 

2、说说这些古诗的作者。

3、选项理解“沐浴”。

4、用词素合并法理解“清幽旷远”。

5、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一轮明月在小外甥眼里像什么?

同桌练读,指同桌读

两人分读我和小外甥的话,齐读旁白。

同桌互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

 

教师适时提醒、点拨,并加以引导。

拓展延伸

1、找一找文中出现的六首诗,读一读。

2、找一找其他有关月亮的诗句,准备赛诗。

板书设计

望月

我眼中月

诗人诗中月

小外甥心中月

课题

25、望月

教时

第2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品读课文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美。

2、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

个别背诵

 

 

 

 

 

一、回顾全文,感受“月色之美”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

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回顾全文,说主要内容。

2、读小标题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预设:

赏月吟月喻月

活动一:

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引导对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引导学生对诗,出示文中的六句诗,播放《春江花月夜》的乐曲。

2、品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1)导入品诗环节:

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是怎么也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

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悟出来吗?

(2)组织进行交流时,随机出现隐藏的图片和诗句。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组织赛诗

1、读好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自读诗句

(2)同桌对,个别对,师生对,男女生对。

2、读诗句,感受意境美

(1)进入品诗情境

(2)品诗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比赛背背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

预设:

教师做出恰当地点评。

 

教师倾听,相机点拨,及时鼓励、表扬。

 

活动二: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1、诵读课文,感悟小外甥想象的奇特美。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说说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2)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3)出示月亮的图片与诗句,多媒体演示月的阴晴圆缺与诗人的比喻,为什么小外甥的比喻使我感到惊讶?

(4)过渡:

小外甥不仅是个幻想家,还是个小诗人呢!

以诗的形式出现这一段话,老师配乐朗读。

2、给予想象空间,导出创作欲望。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月亮。

(2)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说说自己心中的月亮。

1、诵读课文,感悟小外甥想象的奇特美。

(1)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说说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2)绘声绘色地读一读这段话。

(3)了解月的阴晴圆缺与诗人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小外甥的比喻使我感到惊。

(4)在音乐声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2、展开想象,激发创作欲望。

(1)欣赏月亮的图片

(2)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心中的月亮。

 

活动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眼里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2、出示文中李白的三句诗与画面。

1、讨论:

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2、读文中李白的三句诗,感受诗人不同的创作心境。

预设:

不同的时期,李白心中的月亮也是不同,“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整理搜集的资料,举行语文实践活动“诵月诗会”。

1、作业:

(1)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地 

(2)课外搜集写月的诗、文章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望月

赏月  吟月  喻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课题

26、灰椋鸟

教时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结合

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

难点

理解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古诗积累

背诵关于鸟的古诗

 

 

 

 

 

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1、了解课文作者的背景。

看教师板书,注意“椋”的写法。

读课题。

2、说说对灰椋鸟的了解。

预设:

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

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活动一:

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偶然、郁郁葱葱、排空而至、倾诉、栖息、呼朋引伴

(2)指名读课文

1、按照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2、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词语,理解词义。

(2)个别读课文

预设:

偶然:

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

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

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

完全说出。

栖息:

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

呼喊,引导同伴。

活动二: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提出再读要求:

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指导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4、指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个别读相关段落,说说这一段落主要写了什么。

3、按照脉络跟课文分段

(1)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3)讨论分段情况

(4)交流段意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各段段意:

一(1、2):

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

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

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重点在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活动三:

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学习要求:

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灰椋鸟有什么特点?

(2)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我”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2、组织交流

1、按要求学习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交流

预设:

1、灰椋鸟:

嘴尖尖的,背灰灰的

2、一开始,我认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后来看了有关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改变了看法。

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布置作业:

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1、完成文后习题2。

2、完成作业:

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决定观察鸟儿归林感想

课题

26、灰椋鸟

教时

第2课时

学科

语文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

2、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情感: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

4、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重点

难点

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古诗积累

背诵关于鸟的古诗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灰椋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2、引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