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749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docx

黑龙江五校联谊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五校联谊”2015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0-11-1816:

53

黑龙江“五校联谊”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

孟子提出修身立命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

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

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

儒学在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

“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

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

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张和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

“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

“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

“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

“朕试卿耳!

”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

帝每称其五绝: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注]二陆:

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帝高荔行  高:

推崇                       B.而赡博不及也  赡:

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

正直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

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3分)                                        (   )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

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5分)

          译文: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5分)

 

 

 

9.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苏轼《赤壁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王维《使至塞上》)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作一大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彼时,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

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一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一夜间席卷全球。

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他不怪妻子,一点也不怪她,只是委屈了儿子,只有6岁的孩子要面对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可能此生再也见不到的父亲,一份从此寄人篱下的生活。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

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来之前他便想好了,陪娘过完这个中秋,自己便彻底离开那座城市,浪迹天涯,走到哪儿算哪儿,他甚至希望,自己会因为某个意外而丧命,那样,所有的烦恼便会随之消失。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

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而且,只有一会儿,他便适应了这种暗淡。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

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

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娘不喝酒,也很少说话,偶尔夹口菜,更多的时候,娘只是乐呵呵地瞅着他们兄弟俩。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

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

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

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

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白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

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100的,还有一叠散的,有50的,也有10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

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6分)

 

 

 

 

(3)哥哥说:

“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从霞飞路到斯德哥尔摩

——光纤之父高锟的人生路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

父亲高君湘是留美返沪的大律师,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堂叔父高君平为知名天文学家。

      高锟的家坐落于霞飞路,这条现更名为淮海路上的民居,如今已成老上海的缩影与家世不凡的标志。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锟被送进霞飞路上的世界学校。

这所由蔡元培、陶玄等创办的西式学堂,时为上海顶级贵族学校。

课堂上,高锟们要学英语、法语,放学后,衣着整洁光鲜的孩子们纷纷钻进各家的高级轿车。

只有圈内人才能辨认出,这些小家伙中,有孙中山的孙女、杜月笙的小儿子、荣氏家族的后代……

      回家后,还有父亲请来的私塾老师在等着高锟,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记四书五经。

高锟的堂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回忆,高锟随父母移民后,再回上海叙旧时,还颇有兴致地与他和诗。

      1948年高家举家迁往香港,是高锟人生首个转折点。

这次迁居,使高锟得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为他今后的非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香港圣约瑟书院念书期间,这个打小就喜欢自制灭火筒、烟花、相纸甚至泥炸弹的小男孩,就立志报读电机工程。

      从书院毕业后,高锟赴英国留学,1957年,取得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加盟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高锟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在名为《潮平岸阔》的自传中,高锟写道:

我在电讯事业冒起之际投身这个行业,社会上对传送大量讯息,甚至活动影像的需求日渐迫切,这可就是推动我向前发展的波浪?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通讯实验室,其时,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公众对改善通讯设施的强烈需求。

高锟的主要职责,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现在看来,当时年仅27岁的高锟的确生逢其时地站在了全球通讯科技的制高点。

      1966年7月,33岁的高锟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高峰,其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发表于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光纤通讯诞生日。

后来,高锟也开始转战美国罗安那克(Roanoke),开展新的研究。

      1983年,ITT高层的一个电话成为高锟的第三个转折点,他被公司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

时任副总裁弗拉申博士对高锟的要求是,“做任何你认为对ITT有重要意义的事”。

那年,ITT还给这位履新首席科学家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树林,高锟坐靠在一棵树下悠闲地看书,海报下方有一行字,“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

      如今,ITT一定在为自己当年为未来支付的巨额资金感到物超所值,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利润,这一规律在顶尖科技界中同样适用。

迄今为止,ITT所属的标准通讯实验室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已经走出13名诺奖得主。

      变得“很有很有钱”的高锟没让自己变得很时髦,他只是喜欢到郊区、湖边等幽静处买块地,和夫人亲自设计房子,再找工人盖,他喜欢自己动手做木工,房子前坑坑洼洼的木搭露台,就是他刨的。

如今,在他们的硅谷家中,还摆着一张做木工活的桌子。

      这位不必承诺任何具体目标的首席科学行政总裁,彼时却比任何时候都忙碌。

黄美芸回忆说,“有时给他秘书打电话,让他下班路上从超市带点东西回家,秘书回答,‘高太太,您不知道高博士今早去了纽约吗?

’”

      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持英、美双重国籍的他每年有一段回家的长假,这些“探亲”时间,高锟充分用于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交流,此外就是到全球各国领奖。

      老两口在硅谷家中仍然留着一些奖章,可都摆在让人倒吸一口气的位置上。

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的纪念证书,贴在车库墙上,证书正下方,是供人换鞋进出的小凳子;书柜上一只满满盛着贝壳的水晶碗,是高锟获得的第一个奖,1976年美国莫里奖,这已升了级,以前可是用来盛火柴盒的。

“那怎么办?

我们没地方放了呀。

”黄美芸笑说。

“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

”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前应用物理系主任陈益新教授收到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邮件,邀请他推荐1998年物理学奖候选人,空格有三个,陈只填了高锟的名字,“他发明的光纤,是一项世界性、革命性的贡献”,“诺奖评委会每年都会邀请全球各领域的专家推荐候选人,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

      近日,在香港,高锟4年前出的自传存货在几日内被抢购一空。

不过,无论是新晋诺奖得主,还是一夜成名的畅销书作者,这两个新身份对现在的高锟来说全都没有意义了。

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加多件马夹。

他的眼睛总不愿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惟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选自《南方周末》2009.10.14,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今后受到良好教育、事业取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支持。

      B.黄美芸经常不知道高锟的行踪,可以看出高锟生活的忙碌,这也正是出于对高锟的高度信任,因为当时正接到发明光纤的任务。

      C.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锟的主要职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D.ITT为高锟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既是为ITT的未来也是为了高锟的未来。

      E.陈益新教授认为“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说明获诺贝尔奖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不必急于申请该奖,有一天或许它会自然到来。

(2)请概括高锟一生经历中三个转折点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6分)

 

 

 

 

 

 

 

(3)黄美芸笑说:

“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

”这代表了高锟夫妇很高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都反映了高锟夫妇哪些精神追求?

(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高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再谈谈给你哪些启示。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