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69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旋风/旋转乾坤

专横/横行霸道

C.

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

3.下列各句沒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B.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D.乌云四合,弥漫了山谷,抹掉了山下的村落,只有几座高峰的峰顶浮在云头,仿佛海上的几座小岛。

4.从括号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3分)

曹雪芹的一支妙笔,有文,有史,有哲,囊括了(

)。

他的手法千变万化,正如昔人说的(

)一般。

他写的书,人谓(

)其实不同于“词典”死知识的罗列,《红楼梦》是一部充满(

)的活生生的中华文化的艺术体现。

生命、生机、生趣

真、善、美

生龙活虎

百科全书

A.

B.

C.

D.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

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

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

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

“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后果败。

裴士自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

“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藩对曰:

“古人云,‘俭以足用。

’盖足用系于俭约。

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

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

”帝曰: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

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

“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

”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

“不可。

”德舆失色曰: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曰:

“势迫矣!

出今日,便不可止。

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事果寝。

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

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士自,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帑:

收藏钱财的府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怨:

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勖:

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

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事果寝

寝:

搁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而翁归,自与汝算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3分)

A.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

藩性忠荩,事无不盲。

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藩知其冤,争不从,遂辞出。

D.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

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

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

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士自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

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士自,但和裴士自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3分)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抓住了哪些事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2)金圣叹称赞首联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请说说“妙”在何处。

(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共计6分,任选3题,多选则以前3题计分)

(1)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琵琶行》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李林荣

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

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

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

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

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

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

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

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

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

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

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

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

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理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

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

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

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性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

(选自2007年4月19日《文艺报》,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

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够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证据的两项是(

)()(5分)

A.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

B.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