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66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docx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                            

  一、高考范文导入

下面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别运用了哪些正面论据和反面据?

                            

直面挫折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用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

消沉了吗?

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从反面用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

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

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

“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对照,使论证严密,议论深刻,无懈可击。

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说明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用比喻、引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1、中心论点:

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

2、正面证据:

(正确的选择)王勃,直面挫折,达人知命,笑看人生;李白,笑对痛苦,遍访名山,终成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反面证据:

(错误的选择)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无法释怀,放大痛苦,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

3、归纳全文: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应继续前进。

像这样结构布局的文章,我们称之为“对照式”议论文。

1、运用对照式模式写作的议论文,能使观点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正反对照结构模式,应以正面论证为主,反面论证为辅。

二、概念:

所谓正反对照结构模式,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剖析对照,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观点为目的一种结构模式。

三、对照式的基本结构:

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2、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四、基本结构模式

(一) 

1、基本模式:

正反对比:

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体会层对照式结构特点。

                                             勿为情所障 

古人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

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

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

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

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数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

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

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所铸的佞臣!

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

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

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有真知灼见。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

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为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

勿为情所障目。

王信亲疏屈平,宋高宗听谗害岳飞等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认情弃理的危害;林觉民别妻赴难为正义,毛泽东送子参军抗美帝,彭德怀为公不徇私等论据,昭示了伟大人物正确的情理观。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勿为情障目的中心论点。

                

五、基本结构模式

(二)

1、基本模式:

破立结合:

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体会层对照式结构特点。

                                       知足常乐

      古语有云:

“知足常乐。

”有了足矣,何需更多。

虽然千年古训时常萦绕耳际,但一颗不知足的心还是让我对此颇为怀疑。

这只不过是懦弱者的挡箭牌和懒惰者的借口。

“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于现状,是甘于平庸;而   “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

那酒醒之后呢?

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矣。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果你是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

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满招损,谦得益。

”秦始皇的一统中国,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

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

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

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风顺。

荀子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

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

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成功。

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

对于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一提。

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

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满足精神底蕴磨砺出来的。

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

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

“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吗?

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

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

 

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点评】文章由古语“知足常乐”引出自己的观点——“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第二段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论证,再次正明知足乐一时,不知足常乐。

第三四段从正面例举了秦始皇、贾岛的例子论证观点。

第五段从反面列举人们熟知的故事论证知足常忧。

最后简洁的再次强调观点。

六、启发:

 

1、中心论点句拟好后,就要用分解法拟好主体部分各段的分论点句。

这几点之间正反相连,成为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各分论点句最好能使用同一句式,甚至构成排比句式,以话题词作为排比句式的纲领词语,这样可使文章条理清晰,观点明了,还可增强文章的语势。

同时,写作时也不会轻易走题。

3、要想文章论点鲜明,重点突出,在结构上,最好能在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

段头观点句放在段首,起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段尾观点句放在段尾,是对段头句的升华,它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有总括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

4、不能生硬对比,应让人看出可比之处;应在比较上下功夫,指出相异之处,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七、拓展欣赏

                                                直面缺陷

      上帝总是公平的,赐予我们健康、智慧、财富,但当我们缺少其中的一方面时,上帝就分给我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补偿。

——题记

      上苍赐予雄鹰以搏击长空的翅膀,给鱼以遨游大海的鳍鳞,给豹以驰骋草原的四足。

于是我们抱怨上帝不能赐予人完美无暇的身段与智慧,给人缺憾乃至缺陷,但是,你却忘了,人是一群理性的动物,理想可以使他们乘风破浪,御浪下潜,自由驰骋。

正如雪莱所言:

“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的。

”同样,面对上帝的安排,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利用已有财富,弥补缺陷造成的缺憾。

      左丘克服失明缺陷,以顽强的毅力织出了精神之网,《左传》《国语》彪炳史册,在中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顽强的毅力燃烧着生命,跨越了千年,冲击着现代人们健忘的精神世界,染出一片血色的天空。

 

      对缺陷的视而不见,甚至引以为荣,那将犯致命的错误。

《伊索寓言》的“牛跟蛙的故事”载:

母蛙鼓足肚子,要同牛比伟大。

母蛙自不量力,但却诚实。

但现代人却不一样,会把自己的缺陷说成优点,用自己的“优点”同别人的短处比,如“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说是便说是德”。

于是,有缺陷的庸才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胜利法”比母蛙高明、狡猾得多,但给自己的成长埋下了隐患,人生无法取得质的突破。

      正视缺陷,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它高高飞跃在芸芸众生的头顶,成为人们的精神路标。

在一次学术会议后,一女记者问霍金提一个尖利问题,“霍金先生,你不认为命运使你失去很多吗?

”霍金用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屏幕上出现这样的话: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我又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轮椅上这近乎天籁的声音让台下掌声雷动,它以坚强和乐观感染了身边人,鼓励了人们精神的成长。

所以说,真正的智者,绝不会回避缺陷,相反会为克服缺陷而夙兴夜寐。

俗语讲:

“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武林高手的剑比别人的短了两尺多,这一看似的缺陷,使他时时提醒自己处于劣势,招招谨慎,终于使自己的剑术出神入化。

上帝或许不能赋予你完美,但上帝赐予其它财富——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乐观的人生态度,这超出了碌碌无为的金钱与权势,会成为精神上的路标与人生的指南。

恩格斯说:

“生命是自然付与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不要为缺陷而苦恼,更不必左遮右挡,用双手和大脑去雕琢,生命会因此发光,你便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

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

”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29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而我们的“范跑跑”老师呢?

却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

我们可以说,“范跑跑”老师是幸运的,因为他苟且活了下来;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一个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

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著,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

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

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

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汩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

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

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

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简评】文章从运动场上的底线入题,引出人性的底线,提出中心论点,自然、简洁而优美。

接着从三个方面阐释: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坚守底线,坚守诚信;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并将每个分论点置于段首,构成整齐的排比句,论证时或正反对比,或排比举例,或旁征博引,文章说理深入透彻。

文章结尾正向归纳,呼应开篇,收束全文,干净利落,引人眼球。

                           成败皆因常识

      回望历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

有的成则为王,有的落败为寇。

多少英雄豪杰,随江水滚滚东去。

蓦然回首,顿觉成败皆因常识。

      翻开泛黄的史册,浮现的是那些败于常识的魂魄孤影。

      未央宫灯火不明,乌江畔波浪滔天。

史宫乐曲已成记忆,浪涛齐鸣却乐音难闻。

他的心已沉积在四面楚歌中,“征人远去兮,何时还?

      是啊!

何时还呢?

八千楚士亡江北,他只身一人,又怎回楚地?

又怎么面对乡人期待的眼神。

他只伏身饮一口牵挂的江水,便把热血洒在了血色的沙滩上。

 

      我不禁痛吟一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而细细一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于一条常识吗?

他忽略了一条最基本的常识一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命在他手里化为灰烬。

如果他牢记这条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人之盼不就实现了起吗?

      不仅项羽,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死在所谓的常识上。

“君命不可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正是那时的常识害死了他。

 

      走进流动的文字,看到的是那些成于常识的胜者在熠熠闪光。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于千难万险中助刘邦建立蜀国,终成三分天下。

而他的成功正是在于善用常识。

江雾弥漫之时,若有不明船队靠近,必不敢出战,只能放箭穿敌。

这是军事常识,也是智慧的体现。

而诸葛亮正是利用这个常识,一举收获了十万支箭,使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捷。

      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接近,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之关键。

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万兵,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了不败的王者。

 

      八年抗战,英勇的共产党人,相信“正必胜邪”的常识,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共产党人的成功。

      忽视常识如残花,唯有凋零;利用常识若雄鹰,展翅高飞。

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干里。

      昂视蓝天,我发现:

成败皆因常识

【评点】突出亮点如下:

一是围绕“常识”切入,切合题意,题目表明论点,开篇就亮出文章中心论点。

二是紧扣论点,运用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论述,使论述更加深刻。

三是论据丰富,文章选取了历史人物项羽、岳飞和诸葛亮,以及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实例,由古到今,有详有略,很具有说服力。

四是表达极具文学性,文采飞扬,特别是一些语言富有文化底蕴,很老到,不是套作,而是发自考生的真情实感。

                           镜中花开,镜外花谢 

    一面明镜中的世界,可以是一张并不美丽的脸庞,可以是一朵凋谢的花朵,也可以是—颗千疮百孔的心灵…… 

    一面昏镜中的世界,可以是一张轮廓秀美的脸庞,可以是一朵似乎绽放的花,也可以是一颗看似完整的心灵…… 

    我们敢正视自己吗?

敢面对清醒的自己吗?

这个问题藏匿在人们心中很久,却始终没有人敢直接回答,或从来没有思考过。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心灵恶毒的皇后威逼镜子说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魔镜战栗地撒了谎。

 

    ——我看见镜中有花在开放,镜外却花谢。

丑陋的心灵企图用模糊视线的方法掩盖自己的卑鄙,但他却永远不知,面对自己的,永远是虚假的繁荣和真实的丑陋,因为当面对他人时,一张真实的面容显得更加扭曲和肮脏。

 

    何必如此自欺欺人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君王,想知道自己是否能统治长久,便与众大臣共同商讨此事。

大多数臣子全都奉承地谏曰君子,可以长久也。

然而一位大臣则眉头紧锁,告诫君王,王之弊甚矣。

遂与之详谈。

君子听后感言道:

“子如朕之明镜一面,能让朕看彻内忧外患,而余下臣子皆昏镜,蒙朕之眼也。

” 

    看清自己是何等艰难而重要的事啊!

 

    明镜宛如一个修理器,当人们说自己哪里有瑕疵时,可以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等待镜子里的,将是一个全新的面孔。

 

    昏镜犹如一个自蔽器,让你看不到缺点,看不到丑陋,只看到轮廓的完美无瑕,那么你的缺点伤口会继续溃烂,丑陋的影子会继续蔓延。

 

    我选择明镜来照亮自己,让它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哪怕丑陋,哪怕是痛苦;我选择明镜来照亮自己,让它真诚地告诉我,瑕点在哪里,哪怕是苦难;我选择明镜来照亮自己,让它变成一个过滤器,让我不停地完善,不断刷新自己。

 

    是的,为自己选购一面镜子吧!

要明亮得能射出光线的那种,让它照射在自己洁白的心灵。

 

    看,镜中花开,镜外花谢。

【简评】文章开篇以“明”“昏”两镜中展现出的不同景象提出思考,随后引述两个不同的故事表明自己的现点,再后又以“明镜”的优势“昏镜”的弊端两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明镜”的期盼和思考。

 

    本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展现认识,语言清新流畅而又精炼形象。

结尾处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妙笔力。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

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

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

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

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

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

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

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点评】这篇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题好一半文。

”本文以“幸福花,开在感恩枝头”作为题目和写作角度,明确了自己的看法。

开篇引用诗句,构成排比,富有文采,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照应题目。

全文以阐明感恩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跨越时空,让孔子、李密和马加爵形成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