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543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x

《月迹》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

24* 月迹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月 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抓住“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变化”,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的顺序感悟月迹的变化。

2.感悟文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

3分钟)

1.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导入:

月有阴晴圆缺,月有自己的印迹,我们一起来寻找月亮的印迹。

3.板书课题,鼓励质疑。

1.朗读诗词,想象意境。

(1)吟诵诗词,读出美感。

(2)想象月影绰绰的美好情境。

(3)拓展其他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词。

2.齐读课题。

3.依题质疑。

(1)月迹从哪里开始?

(2)月迹到过哪里?

(3)谁在寻找月迹?

(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紧扣题目,开展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和吟诵的比赛,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意境,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初悟主题。

而依题质疑,梳理问题,留作初读课文时,学生自主解决。

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用时:

15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自主发现。

(2)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

(3)提出问题,同桌交流。

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组词测试题。

鸟(   )  娥(   )

袅(   )  峨(   )

妒(   )  

炉(   )  

(2)课件出示选音测试题。

léi  lěi  lèi

①多读书,多积累(  ),能提高语文素养。

②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  )累的骨朵儿了。

③爷爷年轻时干活累(  )得驼背了。

(3)指导学生“悄没声儿”中的“悄”读三声。

1.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上面环节提出的问题。

(1)月迹从哪里开始?

(第2自然段中在竹帘格儿中首先出现了月亮的印迹。

(2)月迹到过哪里?

(镜子里、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河里、眼睛里)

(3)谁在寻找月迹?

(“我们”这群孩子)

2.根据课件,完成生字词的检测练习。

(1)小组比赛,组词检测。

(2)挑战读准多音字的音,尤其注意第②句中的词语,是课文中的词语,一定读准确。

(3)用“悄”字的读音拓展组词。

(悄悄、悄然)

1.教师依据上一环节所提的问题顺势而导,完成几个问题的研读,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如,讨论、动笔画一画、求助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选择读音时,重点处理第②句,这一句是文中的句子,应读准字音。

三、自主研读,感悟“变化”(用时:

15分钟)

1.让学生自主研读提纲挈领: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课件出示:

月形(第2自然段)——月色(第3自然段)——月光(第20~22自然段)——月的美好(第23、24自然段)

3.组织小组研读每部分的内容,交流感悟。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从形状、顺序、心情三方面去感悟“月形”的变化。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围绕“月色”点拨学生感悟用词及语言的优美。

(3)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温度,品读描写“月光”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妙极了……锨刃儿上找到了。

②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

(4)研读解决:

月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出示沙滩夜景图,图上有几个孩子在仰望天空,欣赏月亮。

配乐,启发想象。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

出示: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

1.浏览课文,交流汇报:

文章以“变化”为线索,写出了月亮的足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形。

2.根据课件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3.小组研读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

(1)感悟月形的变化。

①抓住形状词。

(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

②抓住顺序词。

(先、再、渐渐地、还在、慢慢儿、末了,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顺序的。

③抓住心情词。

(高兴——生

怕——失望)探究每一种心情出现的原因。

(2)感悟月色的美。

①抓住颜色:

玉玉的、银银的。

②读句子,读出月色的优美。

(3)感受月光的优美。

①读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发现月亮没走掉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

②想象画面读一读。

(感受到月光那样的温柔,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如此唯美。

(4)感悟月的美好。

①观看画面,畅想情景,感受月的美好。

②朗读感悟。

③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画面写出来。

(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沙滩上,仿佛铺了一地银子;那柔美的月光洒在我们的身上,宛如给我们披上一件透明的薄纱裙;那美好的月光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要带给所有人无边的幸福与快乐……)

1.根据课件引导学生围绕月亮的变化体会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几方面的内容。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鼓励多元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做到联系上下文,将优美的词语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的放矢地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4.引导学生将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与图片上的美好月景相互联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补白省略的内容,语言要优美,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四、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

7分钟)

1.解决课前所提的问题(4):

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2.出示练笔要求,鼓励学生练笔: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你仔细观察过月亮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吗?

请你试着把你眼中最美好的事物写一写。

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练笔,修改自己的习作。

1.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1)基于对月亮的喜爱。

(2)基于对童年的好奇。

(3)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阅读练笔提示,依照上面讨论的主题,启发思维,自主描写一种美好的事物。

注意写出这种事物的变化。

3.当堂完成练笔的集体交流和展示,没完成的课后完成,并自己修改习作。

1.课前所提的四个问题中,第(4)个问题比较有深度,选择放在本环节中解决,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即要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从而升华本课主题,与本课伊始相互照应。

2.学生练笔时可以播放音乐,大屏幕展示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色,如日出、日落、月圆、风吹、海浪……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

“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享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诵读法。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向的联想,进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以前面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回顾导入,将学生再次带入到鲁迅逝世的场景中,感受人们对他的爱戴。

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奠定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倾听,练习朗读。

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本首诗学生读通顺是没问题的,但这首诗歌感情色彩强烈,爱憎分明,重点是要读出感情。

因此播放音频朗读,一是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诗人的强烈感情,二是仿照练习,读好节奏、声调等,帮助在理解诗歌后更好地感情朗读。

默读并思考:

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对比和反复的特点,找出具体的对比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自由读第一节,质疑探究。

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节诗,读中质疑,提出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引导理解“活”“死”的深刻含义

课前做好预设,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

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

 根据前面对比写法的体会,直接以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学习领会诗歌内容。

结合词句的理解,指导读出感情。

配合泾渭分明的课件展示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人的做法和下场,激起学生的感情。

师生合作朗读,加强感情表达。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组,练习朗读,读出理解和感情,展示朗读。

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

评议,生评,师评。

在师生的评议中,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感情的把握,并通过朗读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

引导提炼中心,加深对“有的人”的理解。

分列板书“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学生把 “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写在对应的词语下。

此处设计一来丰富学生对“有的人”内涵的理解,二来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表达。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将诗歌变序,师生再次合作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深化对鲁迅的认识。

让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及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立足在单元整体上,串起单元的主题,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延伸到千千万万的为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烈士们,以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们,让学生从这首诗展开去,仿照教师变序的诗,朗读、歌颂心中这样的英雄。

(五)课堂总结。

本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全诗共七节,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仿照课文的对比手法,摘录诗歌中重点词句,分列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和下场,表现了对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的无情鞭挞,对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的崇高赞扬。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活着虽死了

却死了却活着

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甘愿作野草,等着火烧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春风吹到处是野草

骑在人民头上俯首甘为牛马

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

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

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

这首诗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

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

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

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

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

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板书:

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

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

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

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

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

(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

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

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自嘲》全诗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

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

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

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

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

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

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

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

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

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

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

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

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

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

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

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

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

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

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

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

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