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docx
《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
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
目前,学生的个性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个性张扬,自以为是,听不进劝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情况直接影响了如今课堂的纪律:
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怎样才能使我们小学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教师只有建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组织调控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处理违纪行为要及时、妥善、合理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破坏课堂纪律,并作出反应及时处理。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消极、散漫,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眼神提醒等方法。
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就应该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
如果学生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比如接话、出怪声等,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的方法,课下再给于处理。
我在上课时,如果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大多的处理办法是有意无意地走到他身边悄悄提醒他。
这样,既不影响上课,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俗话说:
“罚其十,不如奖其一”。
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
同时,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物质性的奖励,可奖给学生一张小贴画、一块小橡皮、一个小本子,这都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最近,我在尝试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使之养成自觉守纪的好习惯.小学生对所在小组和班级有一定的归宿感和主人翁精神。
特别是课任教师所任班级较多,进行小组竞赛或是班级竞赛,对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
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
所谓“杀鸡吓猴”,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惩罚的方式有:
一是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权利。
课堂上活动较多,都深受学生喜欢,一旦中止违纪学生参加活动,而眼看着其他同学跃跃欲试的快乐,他们将会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反思,因而也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等。
但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针对学生。
三、创设合理的课堂结构,提高自身修养。
课堂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
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可“心眼”还挺大,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这是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要花大力气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安全感强,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学艺术性和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既要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前提,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
不能为了纪律好,而脱离教材的内容去讲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
课堂常规也是一处课堂情境结构,因为必要的课堂常规可以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听讲的学习活动上。
教师还应该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神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靠老师合理的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采用快乐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纪律调控自如,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
那么,纪律的外延和内涵就做到了。
对一名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个案分析及反思
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我中心、极度自私、郁闷、由于其不容易被别人所及时发现或是不能自知,因此稍有不慎,容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产生心理疾病,它应引起学校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经遇到过许多个案,个案的主人公由于被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积极的疏导而得到及时的救助。
一、隐性的心理问题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隐性心理问题,但是,许多老师要么是没有引起重视,要么是敏感过度,反而加重了一些隐性心理学生的心理焦虑,结果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上述两种判断往往会真正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预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表现。
因此,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
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在积极的意义上适合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现象,也同样在消极的意义上合适于解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本来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因为教师把它们看作是心理问题,结果是教师的预言成为现实。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些反常的表现仅仅是其心理问题的预先症兆,而并非是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表征。
对于这些具有心理问题症兆的学生来说,及时地疏导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那么随着问题的累积效应,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它们可能会真正成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那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
这些学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学生的包容,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到那个时候再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进行心理治疗,那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
最终的效果如何也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案例,是基于笔者的一个经历而撰写。
该案例表明,对隐性的心理问题者的辨识及疏导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个案:
对一位隐性心理问题者的疏导过程
张某,三年级。
从一年级入学起,他就表现得“与众不同”:
课堂上极少能做正,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斜靠在桌子上或趴在桌子上。
一节课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听课就听课,不想听课就睡觉或玩。
经常拖拉作业,每次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在学习上缺少自尊心和进取心。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初中毕业学历。
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很低。
当着老师的面也表示要管教孩子,但是从小孩的家庭作业反馈来看,家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管教孩子。
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意志力。
张某虽然不爱学习,但是对吃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家长也极力满足他这方面的要求。
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其他老师也对张某非常地失望,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已经放弃了对张某的教育。
为了解决张某交作业的问题,我们为他请了一个家教,专门负责张某作业辅导。
张某不胜其烦,对家教老师威胁道,如果再让他做作业,他就将跳楼。
结果吓得家教老师不敢再管教张某。
我决定找他谈话。
我问他:
“你的成绩这么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想不想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
”他看着我,先是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
我接着又说到:
“因为你的成绩差,听课习惯又不好,大家都不愿和你坐。
我准备先给你调一个同桌,你想和谁坐?
”他先是诧异地看着我,然后就快活的大声说出了“左嘉琦”的名字,“呵呵,你很聪明嘛,知道挑最好的。
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是我得给你提一个要求,你能做到吗?
”他使劲地点点头。
“第一,你得坐端正,不要靠在他人的身上;第二,你得按时完成作业。
当然,你不会的作业我可以要左嘉琦帮助你。
行吗?
”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一个星期下来以后,我发现他的语文作业都按时交了,数学漏了两次,英语作业没做。
哎呀,这可不行,他把这事当成了只和我一个人的约定了。
我得再找他谈谈。
不过再谈之前,得肯定他的进步,才能给他提要求。
要知道,他身上的惰性是很难去除的,让他在短时间内改掉也是不现实的。
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张某上课,特别是我的语文课能够认真听讲,并且有时还能够有精彩的发言,回答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张某的进步非常明显。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张某的其他课程的作业完成得并不理想,特别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自从实行同桌互助以后,张某进步了。
上课有时能做正了,尤其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很积极,语文作业拖拉现象也少了。
虽然,他有时还反复,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可能立刻就完全改变,还需要我们对他进行不懈地教育。
相信,只要我们做个辛勤的耕耘者,就会有所收获的。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张某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虽然还不足以认为他是一个心理问题者,但至少也是一个隐性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者。
造成张某这种情况的,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或家庭。
我们需要对此事作一番研究与思考。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这种期望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因为家长的期望低,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将这种期望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单纯地从孩子的课堂表现来看,张某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隐患。
但事实上,上述种种表现,只是表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长时间受到不恰当的激励和学习上的失败,张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反感。
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固不能认为该生就已经有了心理上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
学校教育环境所带来的无形的压力与其自我表现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疏导,那么潜在的心理问题者就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那么该如何解决该生身上所存在的对于学习的问题呢?
孩子在瞬间从摇头到点头,反映出孩子对于现实的挣扎及其内心的痛苦。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的。
只是因为现实与其自我期望的差距,才促使儿童作出承认现实的无奈的选择。
应当看到,张某在班级里处于非常边缘化的位置。
同班同学对于他的排斥,使得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能够得到同学的承认与接纳。
这种渴望在他的选择座位时的兴奋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应当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中,由于不断受到消极的对待以及所遭受到的被排斥,这样的孩子成为心理问题者,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除非这个孩子中途退学,离开压制他的环境。
他们在独自地挣扎,以求摆脱那种令人不安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苦闷!
在张某瞬间的摇头与点头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差的学生,其实也有上进之心和成为好学生之意识。
没有学生期望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不欢迎者。
只是由于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种种表象,以及教师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因而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学生无可救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只有当教师透过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才能够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彷徨与苦恼。
以上是对学生的外在环境分析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分析。
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
与此同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还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分析把握学生的症结所在以及疏导的“关键点”。
从与张某的谈话及对他的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现,这个孩子至少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倾向性。
一是自我教育期望不高。
面对所处面临的环境,他已近乎以麻木的精神状态而无动于衷。
这里既有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时更大的程度上,主要还是教师也同样以近乎麻木的态度而听之任之。
两者结合使得张某已经习惯于他的处境。
二是在张某身上表现出相当严重的惰性。
这种惰性如此严重,以至于连教师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张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惰性,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者并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我教育期望的不高产生对交作业的不积极,这种不积极的行为所带来的学业成绩上的不良,又进步地加强了较低的自我教育期望,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不交作业的恶习。
在对张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的内在心理倾向是与其外在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心理倾向,就需要从学生的外在的行为表现入手。
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而促使其内在的心理产生变化。
在和张某的谈话中,张某与他所希望坐在一起的学生条件,就是他必须按时完成作业。
但是,由于张某很长时间不交作业,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因而作业的完成对他说实在有很大的困难。
这样,如果以正常的标准来要求张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此,在对张某的作业设计中,我们特别在作业的量和作业的难度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一些张某完成起来确实比较困难的作业,则指定同学给予辅导与帮助。
具体而言,对张某的教育,我们确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榜样激励与同伴互助结合原则。
找学习勤奋,有责任心的同学和他同桌。
让张某以同桌为榜样,并请这位同桌帮助和监督。
同时在班级成立了一支“爱心小队”,全部由优秀的学生组成,每个星期轮流和张某坐同桌,监督他记作业,课间帮助他订正作业。
上课时要求张某以同桌为榜样,坐端正,认真听课。
第二,教师直接干预原则,
在本个案中,老师帮助他制定生活、学习作息时间表。
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拖拉作业的习惯。
第三,及时强化原则。
每天甴同桌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生,就在语文书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
总之,不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好,班主任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也好,还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好,都迫切地需要班主任多学一点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我国儿童身心健康作出有益的贡献。
但愿我们的班主任人人都能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反思一:
如何让小学生不怕写作文
作为语文教师,各位同仁也许深有同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呢?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读多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我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做起,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为写作文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教材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肖复兴的《荔枝》用朴实的语言建筑着真情的殿堂,让学生无不感同身受;《梅花魂》中的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对祖国的眷恋均融于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读之无不动容……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诱导学生多读、善读,教会学生读,让他们爱读,经过读强化训练,在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情感内含,引起最终的共鸣。
从古至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能力是成人的4—5倍,背诵这些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词汇、语汇,更能让学生在背诵中体会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其中乐趣,为今后的作文打良坚实的基础。
二、抓基本功,让学生稳步发展。
作文训练,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要懂得遣词造句,而且要懂得分段、布局、谋篇、确定中心思想,所以,作文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
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写起作文来难度很大。
根据这一情况,作文要从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入手:
一是扎实抓好口头表达基本功,由讲导写。
口头表达训练从组词、造句,到要求学生看图说几句话或一段话,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到。
二是指导学生写好短文。
如写日记,看图写短文,把一件事按顺序写下来等,其中应以写日记作为常练之内容。
在指导写日记时,要根据小学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日记内容各有侧重。
例如,三年级侧重于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片断,四年级侧重记事、写人,五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学习写景、状物,六年级在三至五年级的基础上开始写读书笔记。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日记内容,使学生由抄到写,由易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日记水平,为各年级学生写好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学生进行分段、布局、谋篇和确定中心思想的训练。
这样通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加强,而有了一定基本功,学生作文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三、敢说敢写,增强自信。
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特点,而写作水平的高低又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
因为写作其实就是用笔交谈,教师应坚信“能说便能写”,对学生低起点,低要求;写前指导中充分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说——口头作文的欲望。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与适宜的情境之下,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自法与体会,并租机点拨、指导,帮助他们挖掘内心最深处的感动,如:
“我最喜欢的一只小动物”“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童年趣事”“一件傻事”……这些话题能激起他们记忆的涟漪;他们爱说。
能说也想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来,只不过他们碍于面子,没有自信,即便私下写了,也怕被老师说成“内容不具体,”“表达没有方法”,“感情不到位”,最终不爱写作了。
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写真人,说真话,诉真情,这写作文可能很粗糙,没有华美的词汇,可能很丑陋,没见精细的雕琢,但我们应相信“真实是最美丽的”,对没个教师而言,这类作文比披着“抄袭”外衣的作文更欣喜。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设想一下,学生总是机械地抄袭别人作文,那么,作文的海洋中便涌不起美丽的浪花与骇人的波涛,它会像死海一样,就像一年没有四季变化一样,变得单调而乏味。
十二、三岁的孩子们脑子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大胆的想象让伽利略认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推翻了权威亚里欺多德的‘真理’,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教师应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减少作文的限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和想象,尊重他们那些哪怕是离奇的想法,让他们尽情创作。
四、教学相长,保持写作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
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
我常常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的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
既让学生练习写作文又拉近师生距离,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2、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
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议。
但是一蹴而就的,师生间需要经过相互了解磨合,不断训练。
对这样的课,认真设计教学计划,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3、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
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有心人,注意发现“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好段落、一个好句子,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展示;或许讲评中作为范例,或用红笔画上肯定的符号,有进步就及时加以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讲评比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
鼓励指导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的作文竞赛,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的机会。
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好作文的欲望。
五、开阔视野,积累习作素材。
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生活的接触面也窄,作文的题材自然也有限。
一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他(她)不会写,而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无病呻吟。
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解决学生的生活源也是必需的条件之一。
本人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处处皆有美,就看你能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
比如,教师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
由于学生天天和教师在一起,往往对这些感人事迹习以为常。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呢?
一次作文课,我先告诉学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作文内容是写一位我们学校的老师,你认为哪位老师值得我们写呢?
他(她)的什么事迹值得我们写呢?
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开始,只有几个学生能说上老师们的二三事,多数学生侧着脑袋在想,可就是想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后来通过启发,学生们一个个豁然开朗,随之举手如林,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一桩桩老师们的感人事迹。
材料选好了,一篇《记一位辛勤的园丁》的作文也就轻松完成了。
其次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
春天到了,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让融融春意拨动学生的心弦;活动日,可组织学生走街串巷,看一看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品一品琳琅满目的商品;课余时,可鼓励学生动手栽花浇树养小动物……总之,多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积累习作素材。
反思二:
如何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习惯教学一直是一个很空洞的教学,有时课堂上纯粹是为了讲习惯而习惯性的教学,导致几年下来,学好习惯是一种生命的召唤,而并非是硬性的灌输。
好的习惯是养成的,是需要时间的保证以及悉心的养护的,所以说,习惯篇的教学并不是一踔而就的“急就章”。
叶圣陶先生说过:
“养成习惯必须实践。
”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才可能养成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苏教版的特色,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
它远远不是一堂课能教完的,不仅要督促孩子形成新的好习惯,更要将原有的好习惯保持发扬。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所以,今天的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课堂上,学生掌握的只是方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需要学生将这方法变为技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一旦成为学生的自我行为,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
今天的课的确只是一个开始……
反思三:
如何让小学生正确书写
《新课标》提出: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好字呢?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规范写字姿势。
写字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在课上我们让学生动笔之前,先摆好姿势,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同时,在学生写字时,我们经常督促,及时检查,大力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
除此之外,个别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时,我们可以走到他们身边,帮他们摆正姿势。
二、激发写字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由被动变得主动,注意力变得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也变得丰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写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写好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表扬、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三、学会写字方法。
要教学生写好字,就要帮助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首先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笔画。
在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包括顿笔的方法、横的倾斜角度、竖要写直,注意垂露竖与悬针竖的区别、撇要先重后轻空笔收回、捺要先轻后重,捺脚最重,还要注意撇和捺的角度等等,直到现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们班都会先练习基本笔画。
其次,要写好汉字的偏旁,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低年级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写字。
我把田字格叫写字老师,每次观察的时候,我这样说:
看看谁和写字老师最熟,写字老师最喜欢谁,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再次,掌握教学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写字课本身的特点,一是直观示范。
二是突破重点、难点。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