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678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docx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链锁原理

链锁原理

一、链锁的涵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行为都是由具有很多反应组成的复杂性为,这些行为都按照顺序发生,这种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行为叫做行为链。

链锁原理就是根据行为的这一特点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想吃一块口香糖的时候,会进行一系列的行为:

①把手伸进口袋或书包;②掏出一包口香糖;③从这包口香糖里抽出一片;④剥开包装纸;⑤将口香糖放进嘴里。

吃一片口香糖至少包括这五个步骤的行为,而且这五个行为必须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你必须在完成了前面一个行为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行为。

再如,我们每天洗手的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水龙头打开或倒水在脸盆里;②把手放在水里;③在手上涂肥皂或使用洗手液;④两只手互相搓洗;⑤把手放在水中冲洗干净;⑥用毛巾把手擦干。

这样的顺序可能依照每个人的习惯在某一步骤上有少许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类似的。

你不可能不把手弄湿就涂肥皂,也不可能先用毛巾擦干手再打开水龙头。

在这一节里,将介绍怎样分析行为链的各个部分以及怎样应用各种方法教给被训练者进行行为链中的行为。

在我们了解链锁的含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的一些概念。

1.刺激控制和辨别刺激

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任何人和事物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刺激,如声音、温度、书本、风、雨、房屋等等,只要是能引起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反应的事物都构成了对我们的刺激。

因为有这些刺激的存在,我们才会对外界做出反应。

刺激控制是指个体的某些反应特定于一些刺激出现的时候发生,而在另一些刺激出现时不发生,称之为刺激控制。

在行为反应发生前的刺激有两种,一种是当该刺激出现时,特定反应的发生得到强化,我们把这个刺激叫做这个反应的强化性辨别刺激,简写为SD。

比如说,当有人敲门时,你会去开门,发现有客人在门外。

这就是在敲门声的刺激下,发现了客人,开门的反应得到强化;另一种是在行为发生前,当某种刺激出现时,个体发生特定反应,而得不到强化,这个S就叫消退性辨别刺激,简写为S△。

比如说,每当有人敲门时,你打开门,都发现没有人在门外,那么下一次再听到敲门声就不会去开门。

再如,小红今年2岁了,她刚刚学会打电话。

有几次电话铃响的时候,她拿起电话听筒说“喂,喂,你找谁呀?

”,并且由于和打来电话的人通了话这个接电话的行为受到了强化。

在以后的几次中,即使电话铃没有响,她也拿起电话说:

“喂,喂,你找谁呀?

”。

显然,这个时候就没有人回答她。

因此,小红学会了只有在电话铃响后才去接电话,并且说话。

在这里,对于拿起话筒并且说“喂,喂,你找谁呀?

”这个反应,电话铃响是强化性辨别刺激SD,并且得到了与别人讲话的正强化;而电话铃没响则是该反应的消退性辨别刺激S△,得不到和别人讲话的正强化。

如下所示:

SD(电话铃响)→反应(拿起听筒,讲话)→正强化物(与别人讲话)

S△(电话铃未响)→反应(拿起听筒,讲话)→没有正强化物(不能与别人讲话)

2.刺激—反应链

一个刺激—反应链是由一系列的强化性辨别刺激(SD)和反应(R)组成的,其中,一个SD可以引发特定R,形成一个S-R环节;而每一个反应又可成为下一个反应的SD,最终形成一连串的S-R链。

可表示为:

S1D→R1(S2D)→R2(S3D)→R3(S4D)→R4(S5D)……(SnD)→Rn(Sn+1D)反应完毕后给予一个较强的正强化。

3.链锁

我们把通过对刺激—反应链(S-R链)的正强化而建立终点行为的训练方法叫做链锁。

需用链锁来建立的目标行为通常是比较复杂的系列性行为。

4.任务分析

将一个行为链分成一个个单一的刺激—反应的分析过程叫做任务分析。

任何时候当你要教给别人一个由两个以上步骤组成的复杂任务时,第一步就是要将完成任务所要进行的所有行为都区分出来,并将它们写下来。

下一步就是要区分出任务中每个行为的强化性辨别刺激。

因为教给别人任务包括对行为链中的每一个刺激—反应部分的辨别训练,训练者必须进行详细的任务分析,使自己能正确理解每一个刺激—反应步骤。

进行任务分析时有几种方法。

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别人进行这项工作,并记录下每个刺激—反应的步骤。

比如,想要教给被训练者如何系鞋带,就要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是怎样做的。

方法之二是,可以请教一个擅长这项活动的专家,让她解释这项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最后,训练者自己也可以从事这项活动并记录下每个反应的顺序。

进行任务分析时,如果自己从事要分析的任务,就可以得到关于活动中的每个反应及其与每个反应相关的刺激的最准确信息。

也就是说,自己进行分析得到的信息最多。

进行初步的任务分析后,在训练中还要对此修正。

训练者可能会发现可以将某些步骤分成更细的步骤,或者将几个步骤合并成一个步骤。

根据训练的进展来决定是否对任务分析进行修正。

如果一些被训练者觉得学习某些行为有困难,可以将行为分解成更多的步骤。

相反,如果被训练者有能力掌握较大的行为组合,就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骤合并成一个步骤。

二、链锁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链锁有以下三种形式。

训练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

1.顺向链锁

按照刺激—反应链(S-R链)的顺序,从第一个环节开始依次训练,并将前面的环节与所训练的环节联结起来,直到整个刺激—反应链(S-R链)全部掌握的链锁训练方式。

用图6-1表示为:

图6-1顺向链锁

顺向链锁每次只教授行为链的一个步骤,然后再将它们链接起来。

在教授过程中运用激起和渐隐原理对行为链中的每个步骤中与辨别性强化刺激相关的行为进行训练。

例如,我们在训练儿童学习洗脸时,可以把洗脸的动作分成几个步骤。

⑴打开水龙头放大约半水池水;⑵关上水龙头;⑶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湿;⑷拿湿毛巾把脸擦干净;⑸搓洗毛巾并拧干毛巾;⑹挂好毛巾;⑺把水池中的水放掉。

在训练的时候,先教第一步,让儿童学会打开水龙头放水。

训练者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儿童自己做,如果儿童能很好地完成的话,就给予正强化;然后教下一步,关上水龙头。

同样示范后让儿童自己做。

然后要求儿童将之与第一步连起来一起完成,并在儿童按要求完成后给予正强化;接下来教第三步,并将前两步与第三步连起来一起完成,如果儿童按要求完成后仍给予正强化。

如此下去,直到整个刺激—反应链全部完成,儿童学会整个洗脸的行为为止。

由于训练者在训练中对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了强化,每个反应的结果都成了条件强化物。

这对顺向链锁特别重要,因为除非在训练最后一个步骤时,你无法得到行为链最后的自然强化。

一旦学习者已经可以进行行为链中所有行为时,训练者就要将连续强化改为间歇强化以使行为得到保持。

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然强化物使行为得到保持。

2.逆向链锁

逆向链锁是一种强有力的训练方法,主要应用于学习者的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在进行逆向链锁时,也要运用激起和渐隐的方法。

逆向链锁是将整个S-R链的次序倒过来训练的一种训练方式,即先训练最后一步,接着再训练倒数第二步,并要求将之与倒数第一步联系,然后再练倒数第三步……如此训练到S-R链的开端。

用图示6-2表示为:

图6-2逆向链锁

例如,我们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穿裤子时,可以把这个动作分解为以下的步骤进行。

⑴从放衣服的地方拿出裤子;⑵正面朝外,正方向提裤子;⑶把一只脚放在裤腿里;⑷把另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裤腿里;⑸把裤子拉到膝盖处;⑹把裤子拉到大腿处;⑺把裤子全拉好;⑻按上纽扣或勾扣;⑼拉上拉链;⑽系好皮带。

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可以用逆向链锁来训练。

首先,先教儿童倒数第一步,即系好皮带,当儿童完成这一步后,给予正强化;接着训练第九步“拉上拉链”,训练人员将前八步做好,然后教儿童拉上拉链,并让儿童将第九步和第十步连接起来,当儿童能学会时,给予正强化;然后训练儿童第八步“按上纽扣或勾扣”,训练人员将前七步都做好,训练儿童学会第八步,并要求儿童将之与第九步和第十步连接起来。

这样每次增加一步,连续反向训练,直到个体能将全部步骤作完为止。

3.整个任务呈现

整个任务呈现是指每次训练都从锁链的开端一直进行到末尾的链锁训练方式。

用这种方式训练,只有受训练者每次做完所有的步骤后才能得到正强化,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使被训练者掌握所有步骤。

如下图6-3所示:

图6-3整个任务呈现

例如,训练者教儿童一句简单的话“我想上厕所”时,可以用整个任务呈现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把整句话连起来教。

每当儿童能说完这句完整的话时,就立即给予正强化,直到儿童能准确熟练地说出这句话为止。

4.链锁方式的选用

(1)链锁适用于较复杂行为的训练,因此对于比较简单的行为,即刺激—反应链较短的行为,这三种方法都可以采用。

(2)整个任务呈现的方法需要指导被训练者完成整个行为链,因此,当任务不是很长或很复杂时可以应用。

如果任务很长或很难最好使用顺向链锁或逆向链锁,因为这两种方法在一次训练中只注意一个步骤,并且将一个一个的步骤连接起来。

(3)对于较复杂的行为,逆向链锁的效果比其他两种效果好。

这是因为,逆向链锁具有理论上的优势,它能产生一个又一个较易获得的条件强化物来加强每个新增反应,而顺向链锁和整个任务呈现只能产生一个个强化性辨别刺激,而不能自发形成条件强化物。

例如,在用逆向链锁训练儿童穿裤子的例子中,在训练最后一步“系好皮带”之前,训练人员已经为儿童完成了前九步的动作,“拉上拉链”就构成了第十步“系好皮带”的强化性辨别刺激,同时也成为第八步的条件强化物。

这样,每个步骤上的强化性辨别刺激都变成了条件强化物,从而使整个链尾的强化作用沿着这条行为链逐步地转到一个个强化性辨别刺激上了。

因此,在训练复杂行为时,逆向链锁更加有效。

它在每一个步骤上产生一个个条件强化物来加强整个行为链。

但是,由于逆向链锁是按与行为的自然次序相反的顺序来进行训练的,当儿童脱离行为改变训练程序时,已形成的行为链容易被打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对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时,宜采用顺向链锁和整个任务呈现方法,尤其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训练。

此外,还需要考虑训练者和被训练者的能力。

当被训练者的学习能力有限时,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比较适用;训练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虽然要成功地进行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也需要专业训练,但整个任务呈现却是最难施行的。

这是因为整个任务呈现通常会用到渐进性的指导,要求训练者给予被训练者个别指导,或者适时准确地跟随被训练者完成行为链。

如果做得不正确,渐进性指导就可能成为强迫被训练者完成行为,而不是交给他完成这个行为。

5.链锁的三种形式的相同点和区别

(1)相同点:

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以及整个任务呈现都用于进行复杂任务或行为链的教学。

进行任务之前都需要进行任务分析。

并且三者都要应用激起和渐隐技术。

(2)区别:

在整个任务呈现时,被训练者每次进行学习尝试都要完成整个任务,而其他两种方法中,训练者每次只要教行为链中的一个步骤,然后将这些步骤连接起来。

三、链锁的误用

运用链锁可以建立较长的行为链,帮助儿童学习一些复杂的行为。

但如果链锁运用不当,会产生不恰当的行为链。

链锁误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误用正强化而建立起不恰当的行为链

例如,一个儿童在学习说话的时候,把香蕉说成“蕉蕉”,家里的成人都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是香蕉,于是每当他说“蕉蕉”时父母就给他香蕉(正强化物)。

这样,不恰当的音节链就形成了。

因此,当儿童表现出不正确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纠正,而不能给予强化,否则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2.良好行为之前的不良行为与良好行为一起受到了正强化,由此形成不良行为链

例如,某个人在讲演时由于紧张在每句话之前都有“这个嘛,恩,啊!

”等口头语。

口头语后的精彩内容最终赢得了听众的掌声,从而这些口头语也一同受到了掌声的正强化,而这个人在今后的演讲中可能会养成带有这些口头语的不良习惯。

3.在一个行为改变程序中有时应用了别的行为改变程序也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链产生

例如,有一个父亲想用正强化代替惩罚来教会儿子理解“不行”这个词的涵义。

以前,一旦孩子想去接触危险物品时(如,玩火),父亲就用严厉的口吻说:

“不行!

”,并加以惩罚。

现在,当爸爸说“不行”后,儿童就不再碰危险物品了。

于是,爸爸立即表扬他,给予孩子微笑和拥抱。

结果,儿童养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

儿子在爸爸看得见的地方碰触危险品,一旦爸爸说“不行”,就不再碰,但走进爸爸得到表扬和拥抱;然后再去碰触危险品,以得到更多的表扬和拥抱。

慢慢地,儿童形成了这样的行为链:

SD(爸爸在场的时候)→R(儿子去碰物品)→SD(爸爸说“不行”)→R(儿子不碰,并跑向爸爸)→S+(爸爸给予表扬、拥抱)。

这个不恰当的行为链是在一个行为改变程序(惩罚)中运用了其他行为矫正程序(正强化)造成的。

4.行为链过短,不利于儿童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例如,有些肥胖儿童吃东西喜欢狼吞虎咽,吃东西吃得过快。

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形成的吃东西的行为链较短:

即把食物放在碗里→把食物放在嘴里,咀嚼时又把食物放在碗里→在咽下食物时又把下一个食物放在碗里。

这个不良行为链较短,使儿童来不及对“饱”产生反馈而吃进去许多东西。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训练儿童将行为链拉长来改变不良的进食习惯。

比如说,可以把行为链改为:

把食物放在碗里→把食物放在嘴里→停3秒→把下一个食物放在碗里。

这样将行为链拉长,使儿童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四、链锁原理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要培养的目标行为

这个目标行为应该是一个行为链,而不是某一个行为反应。

同时,这个行为链的各个反应之间的顺序是按自然次序排列的。

因此,这样的目标行为通常是生活性的或技能性的行为链。

2.进行任务分析

在本节的前面已经介绍过什么是任务分析,以及如何进行任务分析。

对于任务分析有以下要求:

(1)任务分析后,行为链的长短适宜。

同一行为,过长的行为链会使环节变得过于简单,应用起来不利于激发被训练者的兴趣,而过短的行为链则会使难度增加,不利于调动儿童的主动性。

因此,行为链要长短适宜。

行为链的长短确定,主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儿童的智力水平。

(2)任务分析后的每个环节应明确、具体,同时,在步骤之间应该有一个界限分明的刺激。

只有具体、明确的各个环节及界限分明的刺激,才能说明上一步骤的结束以及预示下一步骤的开始。

(3)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行为链都应按自然次序排列。

这样,不仅可以使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训练的环节。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因为链锁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正强化,因此适当的强化物有利于儿童更快地掌握学习的行为。

具体选择强化物的方法我们要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方法在本章前面的章节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4.设置特定的情境

在训练中安排特定的与训练有关的情境以便于进行训练。

比如说,训练儿童整理床铺就要在类似卧室或有床铺的地方进行训练,教儿童上厕所也要在厕所里进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只是口头教会儿童怎样做,一定要实际操作才行。

5.确定示范的动作和指导的语言

运用链锁过程中,无论是顺向链锁还是逆向链锁或整个任务呈现,训练者都要以确定的示范动作教会儿童具体的步骤地操作方法。

并且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清晰地陈述每一步骤的要点,以便儿童理解和掌握。

(二)实施阶段

1.训练者应对整个行为链做具体的身体示范和言语指导

在实施训练前,训练者应向被训练者进行这一行为链的整体身体示范和语言讲解,使被训练者明白整个任务和要求以及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训练方式要前后一致

一旦选取了某种链锁方式,就要坚持到底,中途不可加入其他链锁方式。

否则,会扰乱程序,使被训练者不知所措,进而影响整个程序的进行,无法达到预定目标。

3.适时对儿童提出要求,使儿童明确任务

开始训练时必须对被训练者提出总体要求,分步骤训练时也要提出相应要求,这样训练才会有目标而且易操作。

程序进行过程中要时时检查所提要求的执行情况,不论进行到哪一个环节,如果被训练者停止反应或注意力开始不集中,应及时给予语言提醒或身体指导。

若发现被训练者反应出现错误或不规范,应及时予以纠正。

4.每训练下一步时,必须在前几步巩固的基础上进行

在训练下一步前,必须使前一步达到很熟练的水平,同时要求儿童完成以前所学的所有步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一个环节不正确,将会形成不良的刺激控制;如果其中一个步骤不熟练,那么整个行为链的联结就不牢固,而且也会增加下一步的难度,导致行为的消退。

5.及时检查、调整训练步骤

若训练者发现被训练者在完成行为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有困难时,应立即退回到前面的一个环节,并及时、适当地将这一环节细分为更小的步子,以便于被训练者的掌握,并形成所期望的行为。

6.充分使用社会性强化物和其他强化物,使训练更有效

(1)及时给予强化。

使用一些消费性和用有形的正强化物的同时,还要使用社会性正强化物,以便儿童能够逐渐脱离行为改变程序。

(2)训练早期连续强化,后期减少强化物。

(3)若行为链很长时,在各个环节应增加强化物。

(4)保证行为链末端提供的强化物的效力。

7.尽快减少每一步训练中的额外帮助

要逐渐减少对被训练者的言语指导和身体指导,鼓励被训练者独自完成整个程序,避免产生对训练者帮助的依赖性。

(三)追踪阶段

停止训练后,要尽量将训练成果迁移到自然情境中,同时,还要经常观察,看看训练的效果有没有巩固,有没有倒退,若出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一般地,链锁原理可以用于训练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系列性或技能性行为,尤其是特殊儿童、幼儿、精神病人等的刷牙、洗脸、梳头、刮胡子、穿衣、穿鞋、整理床铺、洗衣、摘菜、煮饭等。

五、链锁原理的实施案例

案例1:

用顺向链锁原理训练一名弱智女孩梳头

弱智女孩林叶,8岁,梳学生式短头,自己不会梳。

张老师计划运用顺向链锁法,利用20天的时间,每天训练20次,教会她梳头。

(1)训练前的准备

第一步,选择适当大小、质地、颜色的梳子,保证梳子便于儿童使用。

第二步,分析、拟定组成梳头这一行为链的10个环节,供逐步训练时使用。

①拿起梳子放到林叶的手上;

②将梳子放到头上;

③把着林叶的手梳头;

④矫正者的手稍微放松;

⑤矫正者的手继续放松;手把手让她按正确的方向握住;

⑥矫正者的手向林叶的腕部移动;

⑦矫正者的手向林叶的腕部移动,并放松;

⑧矫正者的手向林叶的肘部移动;

⑨矫正者的手向林叶的肩部移动;

⑩矫正者的手离开林叶的身体。

第三步,为肯定、巩固目标行为,对整个训练过程中儿童表现的任何程度的进步作好强化准备,如林叶所喜欢的膨化食品和饮料等。

注意:

进行这个程序的前提是林叶已经能够自己抓握物体了。

(2)训练步骤

①拿起梳子放到儿童的手上,手把手让儿童按正确的方向握住梳子。

然后握住她的手,对儿童说:

“林叶,梳你的头发。

②重复①步,并引导孩子的手用梳子梳她的头发。

③重复②步,再次说:

“林叶,梳你的头发。

”然后,在手把手拿着梳子的同时,让梳子按你的意愿,即你所要求的发型来梳孩子的头发。

④重复③步。

同时,在手把手时稍稍减小握孩子手的力度。

⑤重复④步。

同时,进一步把你握着孩子的手放松。

⑥重复⑤步。

同时,一面逐渐把你握着孩子的手向儿童的手的腕部移动,一面继续引导她自己梳头。

⑦重复⑥步。

同时,一面用手把握儿童的腕部,一面逐渐减小把握的力度,以便儿童有机会自己使用梳子梳头发。

⑧重复⑦步。

同时,逐渐将手移动到儿童的肘部。

在任何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⑨重复⑧步。

同时,把手完全离开儿童的肘部,如有必要才及时给予帮助。

整个过程中应注意:

每步操作的同时,都须发出语言指示“XX,梳你的头发”。

在儿童每完成某一步时,都给予实物或言语、抚摸之类的强化刺激。

在某一步如有必要,可协助儿童连续操作,以便帮助他完全掌握。

每次训练结束,只要比上次有所进步都应给予奖励。

在每次训练结束后,把儿童成功完成的步数记入有关记录表,见表6—1。

表6—1应用链锁原理训练林叶用梳子梳头记录表

儿童姓名:

林叶目标行为:

用梳子梳头矫正者:

张老师

时间:

2001年4月背面记下对儿童行为表现的述评

注:

表中数字为完成步骤数。

(3)训练结果

从表6—5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应用链锁法训练林叶用梳子梳头的结果。

案例分析:

此例的成功主要在于:

(1)训练目标明确、实用;

(2)训练记录客观明确,既有完成步骤数的记录,也有文字描述有利于把握训练程序;

(3)语言提示与动作帮助相结合;

(4)强化物适合于被训练者。

案例2:

用逆向链锁原理教孤独症男孩穿拉链式夹克衫

1.训练前的准备

第一步,把穿上拉链茄克衫的整个过程分解成各个具体的行为环节。

对“穿拉链茄克衫”行为的链锁分解是:

1.1把茄克衫从衣柜中取出,放在自己面前;

1.2双手拿起茄克衫,左手抓住衣领,右手对准茄克衫一个相应的袖管;

1.3左手抓住衣领,右手前臂伸进茄克衫一个相应的袖管;

1.4左手抓住衣领往肩的方向拉,同时右手从袖口伸出,穿好一个衣袖;

1.5双手配合,拎住衣领,把茄克衫在肩上披好;

1.6右手拉住衣领,左手对准茄克衫另一个袖管;

1.7右手拉住衣领,左手前臂伸进茄克衫的另一个袖管;

1.8右手拉住衣领,往肩的方向拉,同时左手从袖口中伸出好另一个衣袖;

1.9捏住茄克衫后方的下摆,把茄克衫向下拉挺;

1.10捏住茄克衫两侧的下摆,把茄克衫向下拉挺;

1.11双手分别握好拉链下方的两端;

1.12用手把拉链下方的一端对准另一端,并插入拉链槽内;

1.13用一只手捏牢拉链下端;另一只手握住拉链链头向上拉,拉至腹部;

1.14用手捏牢拉链下端,另一只手握住拉链链头向上拉,拉至胸部;

1.15用手捏牢拉链下端,另一只手握住拉链链头向上拉,拉至上端。

第二步,了解并准备好儿童所喜欢的强化物。

第三步,准备一件宽松并易于穿着操作的拉链茄克衫。

①贯穿整个程序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出任何的进步按要求予以强化。

②绘制记录表格供训练过程中使用,记录表格的结构与前面梳头训练中使用的相同。

2.实施阶段

张老师对林叶说:

“今天,我们开始一步一步地学习穿茄克衫,相信你一定能够学会,你只要按照要求去学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第一步,先训练最后一步。

即按上述对穿衣行为的链锁分解,帮助儿童完成①至⒁步,⒂步则手把手地教他。

在儿童会把拉链拉好后,一边给予言语称赞,一边要求他再练习几次。

第二步,在肯定已很熟悉地把握了⒂步的操作后,开始训练倒数第二步。

即帮助儿童完成①至⒀步,然后手把手地教他⒁步。

在教他⒁步的同时,还紧接着练⒂步。

把拉链拉至胸部,接着再向上拉好。

在儿童掌握⒁步后,要求他把⒁、⒂步不间断地练习操作,同时给予言语赞扬。

第三步,在肯定已很熟悉地把握了⒁、⒂步后,

开始训练倒数第三步的操作。

……

训练就这样依次逆向进行。

由于整个链有15个环节,训练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训练⒂、⒁、⒀、⑿、⑾步;第二阶段训练⑩、⑨、⑧、⑦、⑥步;第三阶段训练⑤、④、③、②、①步。

当然,训练的步数也可以灵活掌握。

即训练中若发现在做某一步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或当儿童表现出厌烦情绪时,这一次或这一天的训练即可中止。

但须要记住,不管在哪一步上中止,最后都应该在完全穿好茄克衫后结束一天或一次的训练,让儿童获得表扬和奖励。

训练中,手把手教某一步时,把握儿童手的力度开始时较大,接着注意逐渐减小。

然后,只是给予动觉上的提示。

最后,可以把手放开只用言语提示。

整个逆向训练过程中,即从⒂步到①步,手把手的力度从大到小,到主要给予动觉提示,到只用言语提示。

3.训练结果

一共用了30天的时间完成了此项训练,平均2天完成一步,其中⑤、⑨、⑾、⑿步是难点。

追踪15天没有发现反复。

案例分析:

此例能成功,可以归功于:

(1)链锁的步子大小适当;

(2)强化物为儿童喜欢;

(3)每一个链锁完成时都非常巩固;

(4)训练内容实用,可以在生活中得到练习和应用。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