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510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仅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2.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

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A.重视教化B.心由性生

C.心外无物D.人性本善

3.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4.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5.宋代某位思想家主张“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即六经都是注释我心,我心本与六经相通结合,互为注脚,所以就不必再去用著述来表示,因此他留下的著作很少。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

A.提出儒家“道统”说,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B.为“四书”做注,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建立气一元论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D.主张“发明本心”的认识论,开创理学新派别

6.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

B.使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趋于民主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D.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7.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8.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9.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家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

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成本的降低

10.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1.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

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1107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

由此可见当时()

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C.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D.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12.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这表明()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

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

13.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

清廷的上述做法()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14.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高中学地位

B.维护清朝统治

C.突出实用效率

D.提倡抵御侵略

15.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

材料信息反映出()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B.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D.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16.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B.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C.“三大政策”的推动

D.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17.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

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18.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19.有人说:

“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20.“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这段话出自()

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载: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邓小平)力量的第二次呐喊。

”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

B.“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

C.改革开放的诉求

D.《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

22.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

创造者,工农兵。

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

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2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由此,“双百”方针的作用是()

A.为发展文化事业而提出的

B.繁荣了我国的文化艺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确保了学术文化此后的繁荣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24.“×××教授。

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大跃进时期的教育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25.要制作历史纪实片《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下列科技成就可以入选的是()

①“神舟”飞船载人航天

②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第Ⅱ卷(材料题)

二、材料题(共两道大题,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

26.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三: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

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主张的时代背景。

(12分)

(2)据材料四概括儒学继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古代儒学发展”举例说明。

(要求:

至少三例,且有必要说明。

)(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

“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材料三:

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的思想出现了重大飞跃,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从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开始的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开展中,认识到改造社会必须采取激进的方法,必须到劳动者集中的地方去。

李大钊逐渐认识到要从中国的特殊条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于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民主主义,打倒官僚、军阀、封建统治阶级,第二步才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摘编自《李大钊史事综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者主张出现的共同原因。

(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14分)

铜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A

A

D

B

A

B

D

C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D

C

B

D

A

A

B

B

A

二、材料题(两道大题,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

26.

(1)思想主张:

孟子:

仁政,民本思想;董仲舒: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学校是辨别是非的标准;(每点2分,共6分)

时代背景:

孟子: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董仲舒:

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黄宗羲: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弊端暴露。

(每点2分,共6分)

(2)途径:

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

(3分)

举例说明:

孟子、荀子对孔子儒学进行总结改造,发展了孔子的“仁、为政以德”等学说,提出“仁政”“仁义、王道”等思想,使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汉代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吸收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实行外儒内法,神化皇权,迎合汉武帝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通过不断吸收借鉴佛教,道教文化,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或者反省内心作为探寻万物的方法。

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从而进一步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促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迎合新时代的需要,提出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用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

27.

(1)政治主张:

康有为:

将进化论思想与儒家经义结合,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国民的平等自由。

(每点2分,共4分)

共同原因:

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②先进人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③西方理论的传入;④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黑暗。

⑤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变化:

接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整个中国社会。

(每点2分,共6分)

原因: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②一战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⑤五四运动的影响,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⑥李大钊个人实践等。

(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