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386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库建设第3部分.docx

水库建设第3部分

水库建设第3部分

3工程地质与工程质量

3.1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右岸为构造侵蚀中低山丘陵地形,于134m高程左右为管塘梅水库的引水渠,120~134m高程山坡坡度为22°,134m高程以上山坡坡度为38°左右。

左岸为岩溶地貌,特别是溢洪道一带,形态上以溶丘洼地为主,左岸山顶高程为145m左右。

坝址主要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及二迭系上统石灰岩,分别叙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区内广泛分布:

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pl),主要分布于山顶、山坡部位,岩性主要为粘土,含有大量的石灰岩碎块、碎屑,粒径2~5cm,棱角状,碎石含量至基岩面附近更为集中,一般含量在30~40%左右,左岸坝肩厚1.9m,右岸坝肩厚达8.5m。

全新统冲积层(Q4al-pll),主要分布于河滩部位,灰~灰黄色,主要为壤土夹较多的灰岩碎屑,局部含有粗砂,岩质软弱,取心较为困难。

其中zk5孔与基岩接触面为灰黑色,见有烂木屑,该层层厚3.7~3.9m,层底高程110.94~111.53m。

洞穴堆积,主要见于zk2、zk3孔的岩溶洞穴中,多为灰黄色砂状、灰岩碎屑及粘土等,土层松软,自动钻进,层厚0.5~1.8m。

(2)二迭系上统茅口阶石灰岩(p1m),分布于坝区及库内,青灰色,岩质坚硬,岩心多呈长柱状,中~厚层状,左岸地表基岩多见溶孔,呈蜂窝状,该层岩溶较为发育。

本次勘探时于zk2、zk3孔见有多层小溶洞。

其中zk2孔的基岩面高程为111.02m,于108.12~109.92m、106.12~107.12m、104.32~105.22m高程见有三层溶洞,最大洞深为1.8m,多为泥质充填,自动钻进,该孔的线岩溶率高达52.8%;zk3孔的基岩面高程为134.13m,于127.64~128.14m、126.74~127.14m、125.54~126.34m、124.14~124.84m、121.94~122.44m高程见有五层小溶洞,多为泥质充填,该孔的线岩溶率为23.6%。

3.1.3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区内位于雪峰山-九岭山-天目山巨大隆起带的中部,区内的构造主体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南西的褶皱、挤压性和压扭性断裂组成,属于华夏构造体系。

坝址区的岩层产状为NE70°/SE∠20°,主要发育的裂隙有2组:

(1)NE20°/SE∠70°,张裂隙,延伸长,多被石灰岩碎屑块充填。

(2)NE30°/SW∠40°,张裂隙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界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区域稳定。

.

3.1.4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的类型

坝址区地下水的类型较复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冲积层中,水量较丰富且地下水埋藏较浅;而残坡积层中仅少量孔隙潜水,水量不丰;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并排泄于沟谷中;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石灰岩岩溶裂隙及溶洞中。

(2)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探时取了两组水样做水质分析,其水质情况见表3.1

表3.1水质分析表

取样地点

右岸泉

库水

总硬度

mmol/l

1.966

1.598

总碱度

mmol/l

3.720

2.939

侵蚀性CO2(mg/l)

mg/l

4.36

1.09

PH值

7.6

6.7

Ca2+

mg/l

71.4

55.4

mmol/l

1.782

1.382

Mg2+

mg/l

4.47

5.25

mmol/l

0.184

0.216

K++Na+

mg/l

3.32

1.30

mmol/l

0.133

0.052

Cl-

mg/l

3.37

5.07

mmol/l

0.095

0.143

SO42-

mg/l

12.0

8.0

mmol/l

0.125

0.083

HCO3-

mg/l

227

179

mmol/l

3.720

2.939

水的类型

C

C

根据规范GB50287-99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如下:

地下水及库水对混凝土均无碳酸型、溶出型及一般酸性型腐蚀;同时均无硫酸盐型及硫酸镁型腐蚀。

3.2基础质量评价

3.2.1地层岩性

大坝坝基覆盖层主要为粘土及壤土层,粘土层主要分布于两岸坝肩,左右两岸厚度分别为1.9m、8.5m,其层底高程分别为134.14m、126.39m,壤土层主要分布于坝基老河床部位,层厚3.7~3.9m,层底高程110.94~111.53m。

沿老河床断面连续分布。

下伏基岩为石灰岩,岩层产状为NE70°/SE∠20°。

根据施工回忆,小姑庙水库修建时清基质量较好,整个坝基基本座落于老土层上,局部座落于石灰岩上,于坝轴线中部挖有截水槽,深2m,宽4m,大坝两岸截水槽,深1m,宽2m。

据本次勘探资料,于老河床部位见有一层连续的壤土层,灰~灰黄色,主要为壤土夹较多的灰岩碎屑,局部含有粗砂,土层软弱,取心较为困难。

其中zk5孔与基岩接触面为灰黑色,见有烂木屑,该层层厚3.7~3.9m,层底高程110.94~111.53m。

由此可见大坝清基不彻底。

大坝坝基覆盖层主要为粘土及壤土层,粘土层主要分布于两岸坝肩,左右两岸厚度分别为1.9m、8.5m;壤土层主要分布于坝基老河床部位,层厚3.7-3.9m,层底高程110.94-111.53m。

沿老河床断面连续分布。

根据试验成果,粘土层的粘粒含量为14.7%,室内定名细粒土质砂,其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如下:

含水量18.0%,湿密度1.84g/cm3,干密度1.56g/cm3,比重2.67,孔隙比0.712,压缩系数0.29Mpa-1,压缩模量5.83Mpa,凝聚力25kpa,内摩擦角25度。

粘土层的室内k值为2.03×10-4cm/s,钻孔注水试验为2.96×10-3cm/s、2.7×10-3cm/s,由于该层土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岩碎块、碎屑,特别于基岩面附近,石灰岩碎屑、碎块的含量更多,做注水试验时抬不起水位,建议粘土层的渗透系数为2.03×10-4cm/s;

壤土层的粘粒含量为15%,室内定名低液限粘土,其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含水量30.30%,湿密度1.93g/cm3,干密度1.48g/cm3,比重2..69,孔隙比0.82,压缩系数0.38Mpa-1,压缩模量4.75Mpa,凝聚力18kpa,内摩擦角16.5度。

其室内k值为2.54×10-4cm/s,钻孔注水试验k值为1.04×10-4~6.94×10-4cm/s,平均值为4.57×10-4cm/s。

综合室内、外试验建议壤土层的k值为3.56×10-4cm/s。

3.2.4坝基岩体风化情况及其透水性

根据钻探揭露,坝基岩体风化较浅,在坝址区揭露的均为弱风化~微新岩体,弱风化岩体厚1.5~2.5m,左岸由于岩溶发育该层厚13.1m,该层裂隙较为发育。

弱~微风化岩体岩心多呈长柱状,少量短柱状。

透水率一般为0.9~3.9Lu,在岩溶发育部位钻进时多不返水,漏水十分严重。

3.2.5基础地质问题

(1)坝基(坝肩)稳定及沉陷问题

坝基、坝肩持力层大部份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及冲积壤土层,下伏基岩为石灰岩。

但坝基中部存在冲洪积壤土层,该层较为软弱,夹较多的灰岩碎屑,局部含有粗砂,取心较为困难,其C、Q值为18Kpa,16.5°,坝体填土的C、Q值为17km,22°,其抗剪指标小于坝体填土的抗剪指标,因此坝基中部存在抗滑稳定问题。

同时由于坝基zk2孔108.12~109.92m、106.12~107.12m、104.32~105.22m高程见有三层溶洞,最大洞深为1.8m,多为泥质充填,自动钻进,该孔的线岩溶率高达52.8%,因此坝基存在岩溶塌陷问题,实际运行中于左坝端曾多次发生塌陷。

(2)近坝库岸及建筑物边坡稳定问题

小姑庙水库近坝库岸左岸130.0m高程以上基本为岩质边坡,山坡坡角为45°左右,边坡较稳定;130m高程以下基本为残积粘土边坡,该层土体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岩碎块,粒径2~8cm,棱角状,局部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坡为20~25°,边坡较缓,但由于溢洪道一带岩溶十分发育,在125~126m高程附近多次发生地表塌陷,管理单位曾对塌洞进行了开挖封堵。

勘探期又见有新的地表塌陷,因此大坝左岸130m高程以下存在岸坡稳定问题。

大坝右岸库岸多由石灰岩残坡积层组成,基本为土质边坡,坡角为20°左右,离坝头约50m处由于管塘梅水库的引水渠漏水而冲刷出一条深4~5m,长20m,宽0.5~2.5m左右的深槽,存在局部库岸崩塌隐患。

(3)坝基渗漏、绕坝渗漏问题及坝基渗透稳定分析

从A-A剖面可以看出,坝基主要由粘土、壤土层及弱~微风化的石灰岩组成,其中粘土层及壤土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03×10-4cm/s、3.56×10-4cm/s,均为中等透水层,所以坝基覆盖层存在渗漏问题。

坝基中部及溢洪道附近岩溶十分发育,发育有多层小型溶洞,多为泥质充填,透水性较大,因此坝基及左岸坝肩存在喀斯特渗漏问题。

实际运行中大坝左岸溢洪道附近,当库水位达120m左右时大坝左岸出现渗漏就与此有关;大坝右岸的渗漏主要为地下水,但其跟库水位有一定关系,当库水位较低时,泉的流量减小,当库水位较高时,泉的流量也较大。

本次勘探于坝基粘土层中取有一组土样,根据颗分曲线,求得界限粒径为df=0.057mm,对应的细粒含量ps=43.5%,由于其不均匀系数大于5,ps=43.5%>35%,所以粘土层为流土破坏,J临=(Gs-1)(1-n)=(2.67-1)(1-0.712/(1-0.712))=0.97,建议J允为0.45,

根据颗分曲线,求得壤土层界限粒径为df=0.03mm,对应的细粒含量为ps=38%,由于其不均匀系数大于5,ps=38%>35%,所以壤土层为流土破坏,J临=(Gs-1)(1-n)=(2.69-1)(1-0.794/(1-0.794))=0.94,建议J允为0.40。

3.2.6输、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输水涵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大坝输水涵管位于大坝左坝端偏中部,为园管,直径30cm,管长约为90m,涵管进出口底板高程为117.95m。

整个涵管走向约为南北向,出口接灌溉渠道。

根据平面地质测绘,涵管管基座落于粘土层上,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

当涵管由于长时间运行老化后产生漏水,在长时间水的作用下可使得涵管基础产生淘空,从而引起涵管的断裂,加剧涵管的漏水。

3大坝左岸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左岸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坝端,为1982年根据河南75.8暴雨需要而建,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132.60m,堰宽10m。

整个溢洪道堰顶部份均为山体开挖而成,未设置消力池,陡槽段以下未完建。

目前陡槽段两侧为浆砌块石挡墙。

本次勘探在溢洪道没有布置钻孔,仅于溢洪道右侧布置有zk3孔,据钻孔揭露,0~1.9m为粘土,红黄色,为灰岩残坡积层,粘结性较好,含较多的灰岩风化碎屑,1.9m以下为弱风化石灰岩。

根据zk3孔资料及平面测绘,堰顶底板基础为弱风化石灰岩,陡

槽段末端基础为粘土层,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

建议砼与粘土层的摩察系数为f=0.40,粘土层的抗冲流速取V=0.6~0.8m/s。

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未设置消力池及尾水渠。

3.2.6.3大坝右岸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大坝右岸溢洪道长约140m,宽5m,底高程为132.60m,其右边墙为管塘梅水库的引水渠,边墙均为浆砌块石挡墙,目前该溢洪道仅为上坝公路使用,由于堰高代于坝顶,成为防洪缺口。

根据A-A剖面及平面测绘,溢洪道底板基础为粘土层,含有较多的石灰岩风化碎屑,局部地段有石灰岩出露,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建议砼与粘土层的摩察系数为f=0.40,粘土层的抗冲流速取V=0.6~0.8m/s。

3.3工程现状质量检查与评价

3.3.1坝体概况

小姑庙水库大坝设计为一均质坝,现有坝高为21m,坝顶高程135.20~136.04m,坝顶长134m,宽3.8~4.0m,大坝上游坡为块石护坡,下游坡为草坡坡。

目前整个上游坡坡面长有较多杂草,坡率为1:

2.56,下游坡面较平整,于128.5m高程设有一马道,马道宽2m,其上坡率为1:

2.41,马道以下坡率为1:

2.6~1:

2.79,坝脚为反滤棱体,棱体顶高程为118.52m。

3.3.2坝体填土的构成情况

据施工回忆,大坝填土多来源于大坝两侧山坡,均为石灰岩风化残坡积层。

据本次勘探,大坝填土多红黄色含砾粘土,土层粘结性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岩碎块及碎屑,可塑状,室内定名为细粒土质砂。

3.3.3坝体填土压实情况及物理力学指标

为了解坝体填土的密实程度,在钻孔中共进行了标贯试给共10次,范围值为5~9击/30cm,平均值为6.8击/30cm,标准差为1.31,变异系数为0.19。

从土工试验总表中可以看出,坝体填土的干密度为1.40~1.72g/cm3,孔隙比为0.716,压缩系数为0.20~0.71Mpa-1,其 颗分2mm以上的含量一般为30%左右,局部高达46%,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坝体填土土质为含砾粘土,室内定名为细粒土质砂及粘土,呈可塑状态,经过人工压实,但压实不均,部份土体呈高压缩性。

本次勘探时于大坝背水坡128.53m高程取有一组扰动样,其最大干密度为1.71g/cm3×0.96=1.64g/cm3,从土工试验表中可以看出坝体填土干密度有6组小于1.64g/cm3,占统计总数的60%,坝体填土的压实度为1.57/1.71=91.8%,小于均质土坝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压实度96%的规定。

同时为了解坝体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于钻孔中取了10个原状土样,详见土工试验总表,统计结果见表3.2

表3.2坝体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指标

样本数

范围值

平均值

大值

平均值

小值

平均值

建议值

物理性质指标

含水率

w

%

10

18.9~27.0

22.9

25.3

20.4

22.9

湿密度

ρ

g/cm3

10

1.76~2.07

1.93

1.99

1.85

1.93

干密度

ρd

g/cm3

10

1.40~1.72

1.57

1.65

1.50

1.57

比重

Gs

9

2.66~2.74

2.68

2.70

2.67

2.68

孔隙比

e

10

0.546~0.920

0.716

0.806

0.627

0.716

饱和度

Sr

%

10

76~98.9

86.4

94.6

78.3

86.4

液限

WL

%

10

27.9~49.7

40.8

45.4

36.2

40.8

塑限

WP

%

10

16~29.5

21.8

25.7

19.2

21.8

抗剪指标

凝聚力

C

kpa

5

16~32

19.0

17

内摩擦角

φ

5

16.4~25.4

23.7

22

压缩性

压缩系数

γv

Mpa-1

8

0.20~0.74

0.31

0.37

0.25

0.31

压缩模量

Es

MPa

9

2.58~6.10

5.28

6.30

4.02

5.28

为了解坝体填土的透水性,在坝体填土中共做了10组渗透试验,于坝体中共进行了11段注水试验,其统计结果见表3.3

表3.3坝体填土的透水性

室内渗透试验(cm/s)

钻孔注水试验(cm/s)

组数(组)

10

9

范围值

4.25×10-4~3.33×10-5

3.17×10-3~1.27×10-4

平均值

2.06×10-4

2.32×10-4

大值平均值

3.55×10-4

小值平均值

1.06×10-4

综合室内、外试验,建议坝体填土的渗透系数为2.94×10-4cm/s。

3.3.4排水棱体及上游护坡状况

大坝排水棱体位于大坝下游背水坡中段,顶部高程118.52m,长79m,为大坝建设时同期施工。

本次勘探为了检查棱体质量,于棱体与坝体土接合部位开挖有一探坑,据探坑揭露,棱体与坝体接合部位未设置反滤过渡料,土体与棱体直接接触,接触部位块石间多被粘土充填,整个棱体均由弱风化~新鲜石灰岩干砌而成,块石块径大小不一,局部地段有缺损现象,从破损处可以看出棱体中充填有较多的泥质。

大坝上游坡为干砌石块石护坡,块石为弱风化~新鲜的石灰岩,岩质较好,但块石间间隙较大,局部地段缺损,且整个块石护坡下未设置反滤过渡料。

3.3.5坝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评价

(1)坝体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据本次勘探,坝体填土填筑较为松散,其k为2.94×10-4cm/s,为中等透水层,防渗性能未达到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要求及设计要求,同时下游排水体与坝体结合部未设置过渡料,石与坝体土直接接触,局部排水体充填有较多没质,在此情况下很可能引起渗流出逸点出现于下游排水体之上,造成流土破坏,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与稳定。

根据室内颗分成果分析,坝体土的渗透破坏以流土型为主,经统计,坝体填土允许坡降平均值为0.39,大值平均值为0.41,小值平均值为0.36,建议坝体填土的允许坡降为0.36。

(2)坝体变形问题

根据勘探,坝基中部zk2孔于108.12~109.92m、106.12~107.12m、104.32~105.22m高程见有三层溶洞,最大洞深为1.8m,多为泥质充填,自动钻进,其基岩面高程为111.02m,溶洞顶板离基岩面仅1.1m,当溶洞出现塌陷时会引起坝体的相应塌陷,从而且危及大坝的安全,因此大坝存在变形问题,建议管理单位对其加强观察。

(1)坝下涵管工程质量评价

大坝输水涵管位于大坝左坝端偏中部,与大坝同期修建,为预制园管,外包砼,管径30cm,管长约为90m,涵管进出口底板高程为117.95m。

整个涵管走向约为南北向,出口接灌溉渠道。

涵管原设计为无压管,后由于灌溉底板高程提高,使无压管现变为有压管,给涵管带来隐患。

(2)大坝左岸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

左岸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坝端,为1982年根据河南75.8暴雨需要而建,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132.60m,堰宽10m。

整个溢洪道堰顶部份均为山体开挖而成,堰顶及陡槽部位底板砼有剥落、冲刷裂缝,两侧边墙为浆砌石挡墙,消能段一侧无边墙,不起消能作用,泄洪渠未开挖。

(3)大坝右岸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

大坝右岸溢洪道长约140m,宽5m,底高程为132.60m,左侧为管塘梅水库的引水渠,边墙均为浆砌块石挡墙,目前该溢洪道为上坝公路,陡槽段位于溢洪道的中部,与溢洪道基本成正交,陡槽段起点高程为133.35m,末端高程为120.67m,以下未设置消力池及尾水渠

小姑庙水库金属结构仅为进口闸门及启闭机,进口闸门为铸铁盖板门,目前工作正常;启闭机为斜拉启闭机,启闭方式为手动式,目前拉杆弯曲变形,锈蚀严重,启闭不灵,且无启闭机房。

3.4结论及建议

(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界定,坝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区域稳定。

(2)大坝坝基清基不彻底,于老河床段见有连续的壤土层,局部见有树根等,其它部位清基较好。

大坝坝基上覆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及冲洪积层,透水性中等,存在坝基渗漏问题;下伏基岩为弱~微风化石灰岩,为弱透水层,但坝基中部及左岸岩溶发育,存在喀斯特渗漏问题,由于坝基中部存在岩溶发育,故坝基中部存在沉陷问题。

(3)坝体填土多为粘土,含有较多的石灰岩风化碎石、碎屑及碎块,土层较松散,粘结性差,室内外渗透系数及压实度均不能满足均质土坝强制性条文规定,建议进行防渗处理。

由于坝基下部浅层岩溶发育,当溶洞出现塌陷时会引起坝体的相应塌陷,从而且危及大坝的安全,因此大坝存在变形问题。

(4)大坝反滤棱体为堆石体,块石多为弱~微风化石灰岩,未设置反滤层,局部充泥质,不满足规范要求。

(5)坝下涵管基础位于粘土层,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

但涵管原设计为无压管,后由于灌溉底板高程提高,使无压管现变为有压管,给涵管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6)左岸溢洪道堰顶~陡槽段末端基础为弱风化石灰岩,以下为粘土层,堰顶及陡槽部位底板砼有剥落、隆起裂缝,两侧边墙为浆砌石挡墙,消能段一侧无边墙,不起消能作用,未开挖泄洪渠,洪水无出路,右岸溢洪道现为上坝公路,为大坝泄洪缺口,对大坝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5天然建材

土料

坝址区土料较为缺乏,可在荆桥村委会对面山坡上采取,其室内定名为低液限粘土,最大干密度为1.44g./cm3,最优含水量为25.0%。

据探坑及地表平面测绘,该层厚度约为3.0m,长度约200m,宽约30m,储量约2万方,到坝址运距约3km,有简易公路通往坝址。

砂、砂卵石料

坝址区砂及砂卵石料缺乏,需到万载锦河中采取,至工地运距约35km。

块石料

坝址区块石料较为丰富,岩性为石灰岩,可到柏木乡采石场购买,到坝址运距约13k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