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3097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docx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汇总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场地:

狭义基地内的室外场地

广义基地内一个整体的系统

基地中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等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

(二)场地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2.交通设施

3.室外活动设施

4.绿化环境景观设施

5.工程系统

(三)场地类型的划分

1.按使用特征划分为:

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

2.按地形条件划分为:

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

(四)场地设计概念

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五)场地设计工作的目的

1、达到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组织

2、使场地中的各项内容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用地的效益。

(六)场地设计的内容

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7)场地设计原则

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

注意与环境保护、考虑可持续发展

①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②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④技术经济合理

⑤满足规范要求

⑥满足交通组织要求

⑦竖向布置合理

⑧管线综合合理

⑨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8)场地设计的表达方法

等高线法标高控制法坡面法方格网法

(9)场地设计的依据

①工程项目的依据

②有关法律、法规、规范

(10)东西不同的场地处理观念

1、基本观念

东:

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谦让。

(天人合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西:

人工建造对自然的超越

2、基地条件

东:

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场地处理上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

西:

强调对基地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基地上的倾向。

3、场地要素

东:

重视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部分,重视场地中各组成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调建筑物。

西:

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场地中的其他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如果说中国建筑是“虚”、“实”相生,以“虚”为主,那么西方建筑则可以说是“虚”、“实”自立,以“实”为主

(11)场地设计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预见性与阶段性全局性技术性与艺术性

(12)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布局设计

第二阶段——场地详细设计

(13)场地分区

1.按功能来分区:

动静分区公共性分区空间主次分区内外关系分区洁污分区

2.按基地利用分区:

集中式分区均衡式分区

(十四)影响建筑布局的基本要素

日照因素风向因素用地条件

(15)几种建筑布局方式:

1.集中式布局:

节约用地,增加层数,烘托高大体量

2.空间式布局,建筑围合空间,形成中庭或内院,特点:

交通在中间组织,形成向心形式,增加整体感和围合感。

3.穿插式布局:

建筑与其他内容分散布局,形成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彼此交错。

特点:

灵活具变化,场地空间更丰富、更有层次。

建筑形象亲切近人。

(16)场地设计的相关领域:

1.生态2.建筑设计3.城市规划

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

1、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前提条件:

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对场地建设的公共限制

2.直接依据:

设计任务书

3.客观基础:

自然条件、建设条件

2、公共限制条件的实现

公共限制条件是通过对场地设计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来实现的。

3、公共限制的内容

1.用地控制:

场地界限、用地性质

2.交通控制:

基地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空间、道路

3.密度控制

4.高度控制:

建筑限高、建筑层数、平均层数

5.容量控制:

容积率、人口毛密度和人口净密度

6.绿化控制:

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7.建筑形态

4、场地界限

1.征地界限与建设用地边界线。

2.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边界线。

3.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

退让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过的界限。

4.蓝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的控制的界限。

5.绿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6.黄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的用地界限。

7.紫线:

国家和各级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

征地界限:

是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划定的供土地使用者征用的边界线,其围合的面积是征地范围。

征地界限内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如代征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

征地界限是土地使用者征用土地,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费的依据。

建设用地边界线:

是指征地范围内实际可供场地用来建设使用区域的边界线,其围合的面积是用地范围。

5、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

6、建筑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7、建筑层数:

1.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

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新防火规范(GB50016-2014)高层:

一类h>54米、二类27

h<27

3.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为高层。

4.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八、容积率: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中的总建筑面积通常不包括±0.0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9、绿地率:

场地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场地用地面积的比率(%)

新建居住区要求绿地率不低于30%,较困难的旧区改造则不低于25%。

绿地: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绿化覆盖率:

场地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场地面积的百分比

一般绿化覆盖率高于绿地率并保持一定的差值。

10、场地设计任务的认识:

项目的内容:

建筑物内、建筑物外

项目的性质:

类型、个性、

项目的使用者:

人群构成、行为要求

11、场地的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条件。

12、地形

比例尺:

地形图比例尺的是图上一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一段实际长度的比值。

等高距:

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

等高线间距:

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坐标系统:

规定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

相对高程:

采用任意假定水准面为基准面,确定地面点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绝对高程:

地面上一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简称高程或标高。

图例:

地物符号注记符号地形符号

13、气候

影响场地设计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风向、日照、气温和降水等。

气候:

任一地点或地区在一年中或若干年中所经历的天气状况的总和。

风向频率:

风向在一个地区里,不是永久不变的,在一定时间内累计各风向所发生的次数,占同期观测总次数的百分比。

主导风向:

风向频率最高的方位。

风速:

气象学上用空气每秒流动了多少米(m/s)来表示风速大小。

风级:

即风力的强度。

蒲福风力等级表为常用的划分方法。

风向频率玫瑰图的画法:

在风向方位图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各方位放射线上自原点向外分别量取一线段,表示该方向风向频率的大小,用直线连接各方位线的端点,形成闭合折线图形,即为风向频率玫瑰图。

日照:

表示能直接见到太阳照射时间的量。

太阳高度角:

直射阳光和水平面的夹角。

其值正午时最大,日出日落时为零。

太阳方位角:

直射阳光水平投影和正南方位的夹角。

日照时数:

地面上实际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表示,以日、月或年为测量期限。

日照百分率:

指某一段时间(一年或一月)内,实际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日照标准:

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与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对象有关。

(我国采用的日照标准是大寒日或冬至日)

日照量:

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指标。

气温:

指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

气温通常指将温度计放在离地面1.5米高处的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

降水量: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单位是毫米。

降水强度:

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

14、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江、河、湖、海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状况。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等条件。

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大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划分: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也有把地震划分为:

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15、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在场地设计中的应对措施

成因:

城市下垫面人类活动大气污染

1、借助绿色空间调节城市小气候。

在城市范围内提供绿地网

2、利用以风为基础的合适策略将高密度建筑区域的热量和污染物质带走。

3、利用数字模拟改善城市小气候

十六、场地的建设条件

场地的建设条件是相对于自然条件而言的,主要着重于各种对场地建设与使用可能造成影响的人为因素或设施。

1、区域环境条件

2、周围环境条件

3、内部建设现状条件

4、市政设施条件

坡度公式:

i=Δh/ΔL

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

一、建筑间距:

两幢相对的建筑物外墙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影响因素:

日照间距通风要求防火因素其他因素

2、日照间距:

前后相邻的建筑之间,为保证北面建筑符合日照标准,南面建筑的遮挡部分与北面建筑保持的间隔距离,称为日照间距。

公式:

L=D/H

L——日照间距系数D——日照间距H——遮挡计算高度

3、防火间距:

为保证发生火灾时相邻建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

4、绿地的分布方式

集中式——将场地中大部分绿化用地集中起来,形成一处较大的完整地块;

分散式——是将全部绿化用地分布于场地各处,每块面积相对较小。

5、绿地的基本形态:

点状、线状、面状

6、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7、场地道路的分类: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引道人行道

8、居住区道路的分类: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宅前小路

9、道路的组成: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构筑物附属设施

10、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安全;

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

人车分流;

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

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

居住区道路布置时适当采用尽端式道路

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用地的车行出入口距城市干道交叉口红线交点应不小于70m。

11、平坦场地道路基本形式:

内环式环通式尽端式网格式混合式

12、平面设计

1.广场式矩形平面

2.道路式条形平面

3.不规则地段下的不规则平面

4.圆形平面

5.附建式与地面建筑平面相吻合平面

6.利用建筑地下室扩展的混合型平面

7.岩层中的通道连接式平面

13、竖向设计的原则

①满足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

②结合自然地形、减少土方量

③满足道路布局合理的技术

④解决场地排水问题

⑤满足工程建设与使用的地质、水文等要求

⑥满足建筑基础埋深、工程管线敷设的要求

14、竖向设计的基本任务

进行场地地面的竖向布置

确定建、构筑物的高程

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安排场地的土方工程

设计有关构筑物

十五、自然地面坡度划分:

平坡、缓坡、中坡、陡坡、急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