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527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docx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新必修1

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教案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

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

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1.  大气的保温作用;

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温室效应”的是与非导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

其实“温室效应”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这节课了解这个问题。

板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过渡: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学生读书:

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让学生做P31活动题。

做完活动题后,课件演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复习巩固:

1.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D)

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B.夜晚气温较阴天夜晚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减弱

2.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B)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过渡:

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大家观察到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

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

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热力环流

说明: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

动画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讲解: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并板书:

课堂总结: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反馈:

在“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知识的联系图上注出各代号所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性。

(3分)

ABCD

EFG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大气的水平运动:

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也是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即分析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的大小与方向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学目标:

1.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3、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教学重点:

1. 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的关系。

2.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

教学难点:

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的关系。

1.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上节课的指示。

讲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一个自然现象。

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

下面清你利用热力环流,完成教材P33活动3

指图解释: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承转:

如果将陆地换成山顶,海洋换成山谷,情况会怎么样呢?

提问:

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探究:

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

为什么?

承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指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

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

略.

板书:

(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

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

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

略.

总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同部位的风。

板书:

(二)不同部位的风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讲解:

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讨论:

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

略.

总结讲解: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请同学们读P34图2.6。

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

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

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通常把这种稳定的风叫地转风,因为它只考虑了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以叫地转风。

地转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情况,它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依此原理,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

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

所以,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转折:

实际在近地面还存在摩擦力,这种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又表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