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035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⑥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⑦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⑧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不逾矩________

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⑤不舍昼夜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

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解析】【分析】

(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意思是“生气,恼怒”。

“不逾矩”翻译为“不会超过规矩”,“矩”意思是“规矩,法度”。

“人不堪其忧”翻译为“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意思是“能忍受”。

“不舍昼夜”翻译为“日夜不停”,“舍”意思是“舍弃”。

(2)出自文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一箪一瓢、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据此作答即可。

(3)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中“知”意思是“知道、理解”,“之”是代词,这里指学问和事业,“好”意思是“爱好”,“乐”意思是“以……为乐”。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中“于”意思是“对于”。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曾子所说的这些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我们在这世道上立足,靠的是什么呢?

不是如过眼云烟的金钱与权势,而是永恒长存的浩然正气和经久不衰的儒家自省精神。

与朋友交往,讲求忠、信、诚、义,人无信不能立,诚信在与人相处时显得格外重要。

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去做,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

在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时,也要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懂了。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劳动的尊重。

每天都自省一下,这就是一个好习惯,一种好品格。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心灵上的指引。

这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能提高我们的境界的。

故答案为:

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⑵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⑶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⑷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现实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说:

“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④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⑤孔子说:

“多么贤德啊,颜回!

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

   ⑥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⑦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⑧孔子说:

“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⑨孔子在河岸上说:

“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

(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

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

“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

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

检,拾。

③尝:

曾经,④轩冤: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

(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

通假字词,同“否”。

“顾”:

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

放弃。

去:

离开。

乃:

才。

子:

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

⑴①同“否”;②回头看;③代词,代指金子;④原来,从前

⑵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

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

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4.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

(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

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

“童子何来?

”庄以实对。

将军曰:

“汝曾读书否?

曾属对否?

”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将军曰:

“能对几字?

”庄曰:

“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

“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①庄有恭:

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

下棋。

③神格:

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

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

(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

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

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

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

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

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

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

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

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

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

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

“小孩从哪来的?

”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

“你读书了没有?

可以对对子吗?

”庄有恭回答说:

“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

“能对几个字的对子?

”庄有恭回答:

“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

“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得小狼二。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相去数十步   意与日去

D.乃舍此     乃悟前狼假寐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竖下视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宋之丁氏

C.有闻而传之者         而顷刻两毙

D.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B.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C.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案】

(1)B

(2)B

(3)D

(4)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解析】【分析】

(1)A.通“只”,只/停止。

B.这里指神情、态度。

C.距离/消失。

D.于是/才。

故选B。

(2)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狼。

B.助词,的。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代指狼/用。

故选B。

(2)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3)句意为: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乃悟:

才明白。

假寐:

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寐:

睡觉。

盖:

原来是。

(4)句意为:

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

故断句为: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故答案为:

⑴B

⑵B

⑶D

⑷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