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883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6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docx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高中历史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一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

省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初中教材对分封制作了详细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收集资料分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及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

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

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

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适度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

2.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

阅读课本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学生制作唐朝、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对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知识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朝的宰辅制度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让学生知道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

2.进行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归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5

古代希腊民主制度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

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识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意义。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

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3.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

4.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引导学生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归纳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在此需要结合内容,简洁地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实质。

2.联系古代中国的专制政治制度及其危害,通过比较,认识希腊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但是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避免夸大历史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实质。

探究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政治制度的不同

6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

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作用。

2.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1.可以从罗马神话或罗马建筑引入罗马法的学习,也需要结合历史地图,先行讲述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变迁,使罗马法的学习建立在较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选取一些法律条文,引导学生的材料阅读,帮助其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并评价罗马法。

3.罗马法的影响不但在当时而且还泽被后世,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对有价值的认识,可以抄录下来,组织集体朗读,以增强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

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情况。

2.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程序。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体会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1.可以选择英国“议会”为线索来贯穿教学过程,英国议会改革的有关史实,有助于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也便于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

2.引导学生阅读《权利法案》的有关条文,概括《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作用,并认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3.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政治制度,认识其不同的本质和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外历史进程的差异。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讨论布莱尔要想成为英国首相,需具备哪些条件。

8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

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

1.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

3.比较美国总统

制与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异同。

 

1.可以选择一些具体鲜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帮助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是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影响的必要条件,独立战争及战后状况的事件性叙述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运用课堂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从奥巴马当选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

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

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3.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1.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归纳法兰西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诞生的背景。

2.结合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进程,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产生的背景,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做出合理评价。

3.可以组织角色辩论,甲方是法国共和制的拥护者,乙方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拥戴者,让他们各自陈述权力构成和制度利弊,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制度的比较。

对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探究西方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10

鸦片战争

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华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11

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1.联系“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适度引入列强侵华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

3.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4.可以围绕“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组织一次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同时有机进行太平天国人物评说。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会不会失败。

12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2.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1.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如“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

2.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诠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3.播放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13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1.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历史,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可以引用1912年前后的一些史实作对比性的说明,也可以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重要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

撰写有关评价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论文。

14

期中复习课一

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问题解析

典型例题讲与练

15

期中复习课二

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问题解析

典型例题讲与练

16

期中复习课三

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问题解析

典型例题讲与练

17

期中复习课四

习题训练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革命性影响。

2.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体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

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3.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优秀品质。

4.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青年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

19

国共十年对峙

了解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讲究历史事件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背景、革命策略、基本过程、结果与意义等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从国共关系的变化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谈谈你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理解。

20

抗日战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注重学生的感受,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

2.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史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

3.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与甲午战争一成一败的启示。

联系时事,对当代中日关系做讨论,从中认识:

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1

解放战争

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大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大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结束看今天我党反腐工作的重要性。

2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奋斗精神,感受人类先进思想的精神感召力。

1.从经济根源、斗争实践、思想基础等方面,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适当引用《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内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联系专题三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以列表格、绘制图示、提炼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在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全球最伟大哲学家评选中,马克思独占鳌头。

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3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

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体会列宁等革命者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革命精神。

1.从社会矛盾、阶级状况、政党条件、社会危机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可以提供“四月纲领—七月事件—十月决议—十一月起义—革命扩展—建立政权”的参考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实。

3.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影响。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播放部分影视资料,体会列宁的革命精神。

24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1.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3.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以实现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结合新疆“七五”事件,组织讨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

25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

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运用史料和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

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等材料(不妨让学生一起参与材料搜集活动),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从村民“海选”看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26

祖国统一大业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

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

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

4.值得关注与台湾话题有关的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从港澳回归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

关注与台湾话题有关的时事,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27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

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1.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2.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4.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播放部分影视资料,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28

开创外交新局面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

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

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交的主

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关系产生的

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

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

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

的努力。

1.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

3.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树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

贡献的理想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

1.引导学生回忆联合国成立的有关史实,结合背景资料的分析,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必然。

2.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史料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喜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师生互动,畅谈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为学习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交史积累素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探究中美关系、中

日关系发展对国际关系

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29

两极世界的形成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

2.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3.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确认“存异”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二战后期的历史,特别是美、苏的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进攻来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

2.“冷战”是教学的核心话语,可以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冷战”的含义)、整体建构知识框架(“冷战”的表现)和多维分析、相互对话的能力(“冷战”的影响)。

3.适度联系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以加深对“冷战”的认识。

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撰写有关美苏“冷战”的历史小论文。

3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2.叙述中国振兴所历经的阶段与概貌,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基本情况。

3.概述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4.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增强振兴中国的使命感。

1.向学生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然后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援引史料,通过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世界多极化的空间概念。

2.可以选择欧共体或日本的有关史实为基点,将宏阔的世界背景、当前的媒体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