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578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 具 书 练习一.docx

工具书练习一

古代汉语练习册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2012年4月

一、工具书............................

(1)

二、文字..............................(4)

三、词汇..............................(9)

四、语法.............................(22)

五、古书注解.........................(37)

六、古书句读和今译...................(41)

七、修辞.............................(48)

八、音韵.............................(51)

九、诗词格律.........................(56)

附 参考答案.........................(65)

后记...............................(103)

一  工具书

[练习一]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________编着的《______________》,共分为________部首,收_________单字,重文_________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______________的词和______________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__》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着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______________。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引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检字法。

8.王引之的《______________》、刘淇的《______________》、杨树达的《______________》和今人裴学海的《___________》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 》。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   》。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着作是汉代扬雄的《 》,全称是《  》。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着《      》。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着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    》、《    》、《    》、《    》、《    》、《    》、《    》、《    》、《    》、《    》、《    》、《    》、《    》。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着作是《 》,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 ___》。

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     》。

15.蒋礼鸿所着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     》,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   》和《    》。

[练习二]

一、略述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

二、举例说明《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释字体例。

三、略述《辞源》和《辞海》这两部工具书的主要性质。

四、略述《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部工具书的体例和特点。

五、分别按形、音、义三种类型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六、简述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主要内容及学术地位。

二  文 字

[练习一]

一、“六书”释义: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二、分别举出五个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并指出其本义。

三、分别举出三到五个纯指事字和加笔指事字。

四、按照要求各举五个会意字,并从古书中各举出用其本义的一个例句:

1.两体异文会意字:

2.三体或三体以上的异文会意字:

3.同文会意字:

五、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根据要求各举十例。

1.上形下声2.上声下形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5.内形外声6.内声外形

7.特殊结构

六、分析下列形声字(查《说文》),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

1.虽 2.垂  3.更  4.旗 5.修

6.颖  7.荆  8.强 9.徒  10.尝

11.题  12.闻 13.罕 14.急 15.粗

16.春 17.贼 18.责 19.寺 20.布 

七、有关形声字的名词解释:

1.省声字(并各举两例)——

2.省形字(并各举两例)——

3.右文说——

八、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所   承   额   心   息   颇   肯   胡   兵   交   丑   暴   阳   除   光   旨   信   亦   见   圣   膏   叔   归   夫   字   鄙   原   郎   析   眉   碧   它   羔   秋   恬   防   解   武   败   集   益   朱   大   母   习   卒 弃(弃) 降

夜   逐   封   粪   甜   表   莫   疫   吕   队   理   在   前   雨   姐   甘   让   来   利   之   佞

宅亭  寒迪  及  访  止

卽   戍   列   行   纲   果 特

[练习二]

一、解释下列术语,并各举三例:

1.异体字——

2.繁简字——

3.通假字——

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1.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

(《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2.不辟死伤,不畏众强。

(《荀子·荣辱》)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乎 (《孟子·梁惠王上》)

4.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齐策四》)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8.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墨子·兼爱》)

9.虽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

(《礼记·文王世子》)

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三、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越多越好:

啖——      诉——     疏——

奔——      浚——    搜——

脉——俯——碗——

吻——札——憔——

补——球——婿——

四、查阅工具书,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字,并说明各繁体字的本义:

摆——才——丑——冲——复——

筑——历——获——台——干——

五、仔细阅读,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语·阳货》)

3.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战国策·秦策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秋水》)

6.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

7.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治安策》)

8.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诗·小雅·六月》)

9.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史记·大宛列传》)

10.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

(《礼记·王制》)

1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诗·小雅·棠棣》)

12.未见君子,惄(nì)如调饥。

(《诗·周南·汝坟》)

13.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14.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

(《国语·齐语》)

15.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孟子·尽心上》)

16.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史记·周本纪》)

17.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18.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19.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荀子·非相》)

20.张良出,要项伯。

(《史记·项羽本纪》)

[练习三]

一、名词解释:

1.古今字   2.亦声字  3.六书  

4.重文    5.《说文》四大家

6.隶变    7.讹变8.战国文字

9.秦系文字10.今隶11.隶古定(隶定)

二、写出下列古文字的楷书,并说明属于六书的哪一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2.举例说明汉隶与小篆从笔形到结构的不同。

3.试举例说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

4.举例说明异体字形体构造差异的几种情况。

三  词 汇

[练习一]

一、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运斤成风

2.不刊之论

3.口诛笔伐

4.家给人足

5.苟且偷安

6.不足为训

7.洞若观火

8.尾大不掉

9.日薄西山

10.比肩继踵

二、解释下列双音词中加点的语素的意义:

1.楷模

2.逗留

3.讽诵

4.树艺

5.功伐

6.劝勉

7.字孕

8.法则

9.容止

10.丰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写出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孟子·公孙丑上》)

2.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3.以防止水,以沟荡水。

(《周礼·地官·稻人》)

4.文繁而义诡,意局而辞野。

(《晋书·潘岳传》)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8.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

(《世说新语·德行》)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论语·雍也》)

10.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公二年》)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孟子·梁惠王上》)

3.假令韩信学道廉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史记·淮阴侯列传》)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史记·廉蔺列传》)

5.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史记·魏公子列传》)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柳宗元《捕蛇者说》)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梁惠王上》)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9.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庄子·胠箧》)

[练习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并说明理由:

1.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左传·成公三年》)

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韩非子·五蠹》)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贾谊《鵩鸟赋》)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史记·项羽本纪》)

6.数犯主之颜色。

(《史记·汲黯列传》)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后汉书·申屠蟠传》)

8.卫将军张世安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

(《汉书·苏武传》)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杜甫《北征》)

二、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

(一)[徒]

1.舍车而徒。

(《周易·贲卦》)

2.帅徒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倒戟以御公徒。

(《左传·宣公二年》)

4.是鲁孔丘之徒与 (《论语·微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

6.齐师徒归。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史记·廉蔺列传》)

(二)[卒]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廉蔺列传》)

3.鲁肃闻刘表卒。

(司马光《赤壁之战》)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战国策·燕策三》)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汉乐府《焦仲卿妻》)

(三)[谢]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赵策》)

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太后本纪》)

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

(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4.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

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分析偏义复词:

1.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3.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史记·乐书》)

4.动静有常,大小殊矣。

(《史记·乐书》)

5.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

(《史记·吴王濞列传》)

6.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7.游于后园,览于有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8.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城,月亏则退兵。

(《史记·匈奴列传》)

9.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易·系辞》)

10.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四、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联绵词的意义,并说明其音节类型:

1.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邶风·谷风》)

2.荒忽兮远望。

(《楚辞·湘夫人》)

3.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诗·豳风·七月》)

4.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楚辞·橘颂》)

5.观流水兮潺湲。

(《楚辞·湘夫人》)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罔薜荔兮为帷。

(《楚辞·湘夫人》)

8.聊逍遥兮容与。

(《楚辞·湘夫人》)

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步出夏门行》)

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练习三]

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义词的差别:

(一)观—见—视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韩非列传》)

3.目不能两视而明。

(《荀子·劝学》)

(二)行—步—趋—走—奔

1.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

(司马光《李朔雪夜入蔡州》)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战国策·赵策》)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史记·萧相国世家》)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

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

(《后汉书·史弼传》)

(三)牙—齿

1.女子七月齿生,七岁齿龀,三七肾气平而真牙生。

(李时珍《本草纲目》)

2.唇亡则齿寒。

(《韩非子·存韩》)

(四)哭—泣—啼—号

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礼记·檀弓下》)

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战国策·赵策》)

3.始卒,主人啼,兄弟哭。

(《礼记·丧大记》)

4.冬暖而儿号寒。

(韩愈《进学解》)

(五)伐—侵—袭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

2.夏,郑人侵许。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3.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六)女一妇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

(七)畏—恐—惧

1.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

(《庄子·渔父》)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七十四章)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八)诛—戮—弑—杀

1.周公相武王诛纣。

(《孟子·滕文公下》)

2.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

(李白《拟恨赋》)

3.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

(《史记·高祖本纪》)

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墨子·公输》)

[练习四]

一、根据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易·屯》)

2.北山愚公长息曰。

(《列子·愚公移山》)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4.黄河如带,泰山若厉。

(《汉书·功臣表第四》)

5.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史记·李斯列传》)

6.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塞向墐户。

(《诗·豳风·七月》)

9.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

10.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

(《楚辞·招魂》)

二、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一)[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

5.至曰:

“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6.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发]

1.发使使燕。

(《史记·淮阴侯列传》)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下》)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赵策》)

5.夫鹓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

6.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

三、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

(《山海经》)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微子》)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洛阳伽蓝记》)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6.鞠狱故不以实。

(《汉书·赵广汉传》)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战国策·秦策》)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杨恽《报孙会宗书》)

[练习五]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说,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1.言语真实。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对人真诚,有信用。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相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4.的确,确实。

《韩非子·难一》:

“舜其信仁乎”

5.凭证。

《史记·外戚世家》:

“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6.信使。

杜甫《寄高适》:

“书成无信将。

7.音讯。

杜甫《得弟消息》: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8.书信。

白居易《谢寄新茶》:

“红纸一封书后信。

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如下:

1.言语真实:

[言语]+[真实]

2.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真实]

3.相信:

[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4.的确:

[某种动作/状态]+[真实]

5.凭证:

[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6.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7.音讯:

[信使传递的]+[消息]

8.书信:

[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

综上,“信”的引申图示:

3.相信4.的确

↖↗

信(1.言语真实,本义)

↙↘

2.有信用5.凭证→6.信使→7.音讯→8.书信

结合以上例证,分析以下各词词义引申的方式:

1.[练]

(1)凡染,春暴练。

(《周礼·天官·染人》) (练:

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练:

白色的熟绢。

(3)(翟方进)荐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

(《汉书·薛宣传》) (练:

详熟。

(4)篇中练句,句中练字。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练:

琢磨,推敲。

2.[绝]

(1)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修身》) (绝:

断丝。

(2)名灭爵绝,国土不传。

(《后汉书·马援传》) (绝:

尽,断绝。

(3)投笔抽刀而绝。

(《后汉书·束歙传》) (绝:

自绝,死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绝:

极。

(5)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

(《管子·七法》) (绝:

远。

(6)绝唱高踪,久无嗣响。

(《宋书·谢灵运传论》) (绝:

高超,绝妙。

3.[北]

(1)北,乖也,从二人相背。

(《说文解字》)

(2)分北三苗。

(《书经·舜典》)

(3)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齐策》)

(4)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韩非子·五蠹》)

4.[错]

(1)错刀以黄金错其文。

(《汉书·王莽传》)

(2)剪发纹身,错臂左衽。

(《史记·赵世家》)

(3)翘翘错薪。

(《诗经·周南·汉广》)

(4)譬如四时之错行。

(《礼记·中庸》)

(5)刘向治谷梁春秋,与仲舒错。

(《汉书·五行志》)

(6)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杜甫《释闷》)

[练习六]

一、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2.同源词3.昭穆

4.既望5.反训     6.大宗、小宗

二、归纳下列句中“以”的义项和词义:

(1)终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离骚》)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僖公四年》)

(4)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公五年》)

(5)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