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46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docx

6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人与动物》

两只眼睛读好书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人与动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以“单元导读”为引领方向,以“读——思——辩”的形式,在多次讨论中,通过三次思维碰撞,让学生辩证思维,明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目的:

1、拓展阅读面,积累与狐狸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

2、锻炼默读和浏览能力,能抓住动作、神态描写的词句,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3、对比阅读的方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多角度读书,读书有思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培养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的阅读方法;

2、学会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难点:

学会多角度读书,培养辩证思维。

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设疑激趣(2分钟)

有人说:

闭上左眼,用右眼看世界,看到的是善良、美好、感恩与和平;闭上右眼,用左眼看世界,看到的是丑恶、伤害、欺骗和灾难。

所以,用一只眼睛,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面,我们只有用两只眼睛,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全貌。

读书也是如此,学会用两只眼睛读书,才会让阅读更精彩。

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两句话:

“两只眼睛/读/好书”“两只眼睛/读好/书”,谁能说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总结:

好书就是“对自己有益的书”。

那么,如何才能把“好书”“读好”呢?

(学生讨论交流)

“读好”书,除了同学们所说的方法,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请大家回顾课文《金色的脚印》。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眼睛读书的看法,让学生明白读书除了要精选好书以外,还要把书“读好”,读好书的方法就在本课学习之中,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堂课有所期待。

二、读课文回顾方法(3分钟)

1、回顾课文,想想这是两只什么样的狐狸?

2、学生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发现

以“狐狸在正太郎家里”和“狐狸救正太郎”两个片段为例,提炼方法。

教师总结点拨:

作者全篇都没出现自己喜爱狐狸的字句,但是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老狐狸的喜爱甚至敬佩。

特别是动词的运用,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师生共同发现:

词语会透露内心的情感,词语的选择运用可以间接看出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课文简单回顾梳理,总结出读书方法——词语会透露内心的情感,要注意文字背后流露的作者情感。

完成教学目标2中“能抓住动作、神态描写的词句,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读资料感受英国人对狐狸的态度(10分钟)

(一)提出阅读要求:

采用速读、跳读、粗读、浏览的方式抓住关键字获取主要信息。

(二)出示以下内容,学生快速阅读。

1、生活中的狐狸

教师出示资料和图片:

狐狸在平常百姓家优哉游哉,在皇宫重地自由自在,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与狐狸友爱和谐。

学生交流1:

看完图片和资料,你想说什么?

教师点拨:

英国人喜欢狐狸,狐狸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狐狸是他们的好伙伴……

2、思想文化中的狐狸影子

学生快速浏览狐狸对英国人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师点拨:

狐狸不仅在生活中与人和谐友爱,它甚至影响到英国人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

3、学生交流2:

读完这两组资料,你想说什么?

教师点拨:

英国人很崇拜狐狸,尊重狐狸,狐狸影响他们的性格……

4、西方关于狐狸的谚语

学生集体朗读,积累相关句子。

学生交流狐狸和英国人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英国人喜欢狐狸。

教师点拨:

英国人主流人士都很喜欢狐狸,将狐狸看成是智慧的化身。

他们对狐狸甚至有种崇拜的心态。

狐狸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教师过渡:

不仅是英国人喜欢狐狸,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把狐狸作为智慧的化身。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校徽就是一只狮子和一只狐狸,狮子代表力量,狐狸代表智慧。

那么狐狸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生运用平时读报的方式,粗读浏览提取主要信息。

既锻炼了学生快速浏览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又形成了认识——英国人喜欢狐狸。

新闻选择的多样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快速读书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形成了简单的价值观。

完成教学目标2中“锻炼默读和浏览能力”。

四、读典籍感受中国人对狐狸的态度(15分钟)

(一)读故事(10分钟)

1、出示阅读要求

浏览《狡猾的狐狸》自主学习

默读文章,圈出文中两只狐狸对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思考:

狐狸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对狐狸是怎样的情感?

细读《狐假虎威》合作学习

1、先自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帮助纠正字音,注意句中停顿。

2、对照注释猜一猜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读有所得

(1)《狡猾的狐狸》阅读交流

学生交流内容:

狐狸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狐狸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狐狸是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

狐狸的性格是“狡猾”或者是“不择手段”,文中“眼珠子骨碌一转”“摇头晃脑”“摇摇尾巴”“扯着”“馋涎欲滴”“龇牙咧嘴”“眼露凶光”“吊儿郎当”“神气活现”“趾高气扬”“狞笑”等动作和神态描写都可以看出作者觉得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作者不喜欢狐狸。

可见,词语会透露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可能出现“狡猾”和“聪明”的争论,如果没出现,教师相应地引导。

学生讨论1:

为什么说狐狸“狡猾”不说它“聪明”呢?

文中狐狸吃小羊,偷鸡等情节说明狐狸是个坏家伙;

结尾狐狸关于交朋友的言论,朋友之间应该讲究真诚,而不是相互利用,所以说是狡猾;

教师点拨:

作者通过使用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不喜欢狐狸,所以不能用“聪明”来形容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聪明用来做坏事就是狡猾。

(2)《狐假虎威》阅读交流

学生根据给出的停顿标示朗读文章

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大意

学生讨论本文中狐狸的性格

预设:

可能出现“奸诈”和“机智”的争论,如果没出现,教师相应地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2:

狐狸被老虎抓住了,打不过老虎,也跑不掉,只能通过智慧来保住自己。

如果自己被老虎吃掉,那就不狡猾奸诈了吗?

如果文中的主人公换成“兔子”或者“小羊”,你还会想到“狡猾”吗?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人们对狐狸的偏见,所以认为它狡猾。

教师过渡:

本文是节选的片段,在原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情节提示,能看出作者不喜欢狐狸,所以自然地会想到狐狸是“狡猾”的性格,而现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如何让人一下就清楚地看出作者的态度是不喜欢狐狸呢?

学生补充狐狸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因为作者的情感偏见,所以认为狐狸的机智也变成了坏事,是狡猾。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第一次思维碰撞:

“聪明机智”和“狡猾奸诈”之间的探讨。

本环节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阅读方式分别读两篇文章。

浏览和细读相结合,默读朗读相结合,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将课文中学习的方法(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反应作者的态度)迁移运用,形成初步认识——中国人不喜欢狐狸。

(二)、读典籍(2分钟)

1、读《山海经》《搜神记》《玄中记》《说文解字》《舟前小鹅儿》中关于“狐狸”的句子。

采用学生快速浏览、教师讲述、学生发现的方式,了解狐狸在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

教师出示“妲己”的图片和“狐狸精”的解释,学生了解“狐狸精”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边读边发现:

狐狸的恶行——能食人、使人迷失心智、淫、偷小鹅等。

(三)读成语(2分钟)

1、教师出示关于狐狸的成语,学生集体朗读。

2、学生猜测成语的感情色彩。

教师引发学生思考:

这些成语你都了解吗?

为什么不理解意思你也会猜测是贬义的感情色彩呢?

师生交流中达成共识:

因为在文学作品和我们的印象中,狐狸坏事做尽,所以只要含有“狐”的成语都是贬义的。

3、积累成语。

引导学生记住一到两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课后查工具书了解成语的意思和来历。

(四)读俗语、歇后语(0.5分钟)

学生快速默读,发现狐狸的恶行,教师引导学生积累。

(五)总结发现(0.5分钟)

中国人主流思想对狐狸有着本能上的仇视心理,在我们的传统中,狐狸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整天做坏事,它更多的是以反面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封神榜》中的妲己——狐狸精,《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很多也是坏事做尽。

设计意图:

本环节属于放松过程,通过选择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采用粗读、浏览、教师讲述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认识,进一步形成共识——中国传统认识中对狐狸的厌恶。

完成学习目标1和2,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辩证思维提升认识(10分钟)

(一)分析原因体会差异(2分钟)

1、师生合作:

运用表格的形式,回顾英国人和中国人对狐狸同一特点的不同态度。

2、学生思考交流:

面对一只狐狸,多数英国人和中国人分别会怎么做?

师生达成共识:

英国人会把狐狸带回家当宠物饲养,中国人会赶走狐狸或者打死狐狸。

因为英国人喜欢狐狸,而中国人厌恶害怕狐狸。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狐狸,为什么英国人和中国人对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点拨:

作者的观点不同、喜好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世俗心理的干预。

4、方法总结

读书要考虑作者的喜好和观点,考虑传统文化和世俗心理的影响,所以要“读好”书,就要对比阅读,不要只读一本书就轻易下结论,要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写的书,要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

本环节属于第二次思维碰撞,在讨论中明白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立场观点、文化传统和世俗心理等影响对事物的认识。

完成教学目标3中“对比阅读的方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辩证思维提升认识(2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狐狸在英国都是正面形象,在中国都是反面形象吗?

2、补充资料,快速浏览

教师出示“兔死狐悲”和“狐死首丘”两个成语,学生猜测成语的感情色彩,然后教师给出词语的解释。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

人们的偏见使作品中狐狸的性格不真实。

教师介绍:

《聊斋志异》之《小翠》的故事梗概

教师出示:

英国的“猎狐”运动,莎士比亚关于狐狸的名言。

3、教师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即使在同一国家,狐狸在不同作家和作品中也有不同的形象,民众对狐狸的喜爱和厌恶也有所不同,所以,阅读要多角度,要有所思考,不要让一本书或者几本书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三)多角度阅读全面认识

1、拓展阅读全面认识狐狸形象(3分钟)

教师出示对狐狸科学介绍的片段,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默读倾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现在如果有一只狐狸站在你面前,你还会去伤害它吗?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

不会伤害狐狸,因为知道了狐狸并不是坏事做尽,狐狸也很温顺胆小,是农民的好帮手。

教师总结:

了解动物,才能更好地保护动物。

教师补充介绍:

日本童话作家新美男吉的《权狐》,爱搞恶作剧的狐狸;法国女作家玛·阿希·季诺夫人改写的《狐狸列那的故事》,狐狸精以男性的形象出现;中国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残害人的狐狸,也有许多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狐狸。

2、多角度阅读全面认知(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在不同作品中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

学生交流,如果学生不知道,则教师补充:

蒲松龄的《狼》和姜戎的《狼图腾》,对狼性格不同的描写。

教师点拨:

不仅是狐狸在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同样是以“狼”为主角的小说,同样在中国,两部作品中狼的形象截然不同。

3、多角度阅读提升认识(0.5分钟)

教师引导:

对动物的描写如此,对植物、静物、人的描述同样如此,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不同作家的立场观点和喜好不同,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描写。

推荐阅读

《水浒传》和《荡寇志》,同样是小说,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描写。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