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3857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docx

重点高中生物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神经调节

考点11神经调节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分类和解析

1.(2017·江苏高考·T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选D。

图中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

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但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钠离子迅速内流,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项错误;神经递质经②转运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某些离子(如Na+和K+)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方法规律】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及特点

2.(2017·北京高考·T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      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    共同作用,使C酶的      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      (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4)图中内容从      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刺激后,神经冲动传到突触,突触前膜(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冲动从传入神经传给下一个神经细胞。

(2)从题中可以看出,Ca2+从浓度高的一侧转移到浓度低的一侧,有N受体的协助,但是没有消耗能量,因此Ca2+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从无活性状态变为活性状态。

(3)①由题分析可知,A受体既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于细胞内,Ⅱ过程表示细胞内A受体运输至细胞膜;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所以为图中Ⅱ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本实验目的是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短肽要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的短肽要与T的氨基酸数目和序列都相同;对照组要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所以对照组的短肽要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保证不会与C酶发生反应。

③评价:

要验证的是“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而检测的是“A受体能否磷酸化”,检测对象错误。

此外,没有设置对照组,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如不能排除是否有其他物质的磷酸化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

(4)图中涉及的是离子、蛋白、酶等物质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答案:

(1)神经递质 

(2)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评价:

a.未设置对照组;

b.检测对象不合理,受体A能否磷酸化与本实验目的无关。

完善方案:

a.选取20只生理状况相同、生长状况良好的小鼠,平均分为A、B两组,另取10只生长状况相似的T的磷酸化位点突变的小鼠为C组。

b.用HFS处理B、C组小鼠的H区,A组不作处理;

c.对A、B、C三组小鼠的H区施加强度相同的单次强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4)分子

1.(2016·全国卷Ⅰ·T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神经细胞由兴奋到静息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

A项,神经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故正确。

B项,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故错误。

C项,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该过程需要模板、原料和ATP,故正确。

D项,神经细胞由兴奋恢复为静息状态时,排出钠离子属于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故正确。

2.(2016·海南高考·T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A项,NaCl中Na+和Cl-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故错误。

B项,静息时由于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故正确。

C项,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由近及远相继兴奋,是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的结果,故正确。

D项,Na+主要在细胞外液,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正确。

3.(2016·上海高考·T7)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  )

A.灯光刺激+食物B.仅食物

C.声音刺激+食物D.仅灯光刺激

【解析】选A。

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退。

4.(2016·上海高考·T19)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

C.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

D.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

【解析】选B。

酸液刺激产生搔扒反射,洗去趾尖酸液不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

5.(2016·全国卷Ⅱ·T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

【解题指南】

(1)图示信息:

神经递质形成有线粒体参与,被受体作用后有两个去向。

(2)解题关键:

分析图中字母代表的物质及箭头所指的去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的产生与作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从题图中可看出,A-C被D酶水解后产生A和C,其中C又重新被吸收回到细胞内,再参与A-C的形成。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而一氧化氮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再经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3)若图中的D酶失活,发挥作用之后的A-C不能被及时水解,则持续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发挥作用,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6.(2016·江苏高考·T26)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着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

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已经破坏了脑和脊髓,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

(2)坐骨神经上的电信号通过乙酰胆碱(神经递质)这种化学信号传递到腓肠肌上,会引起腓肠肌的收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神经调节。

(1)根据血浆中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构成的缓冲对能调节血浆的酸碱平衡,可知任氏液中NaHCO3、NaH2PO4能维持酸碱平衡。

Na+主要存在于蛙的细胞外液中,而K+主要存在于蛙的细胞内液中,任氏液中Na+/K+比值与细胞外液中的Na+/K+比值接近。

(2)任氏液的浓度接近蛙的坐骨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的细胞内液的浓度,如果提高任氏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任氏液的浓度就会高于坐骨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的细胞内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去水分,影响坐骨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的代谢活动。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而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会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使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能被水解,使腓肠肌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即腓肠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给腓肠肌,使腓肠肌一直处于舒张状态;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影响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坐骨神经上的兴奋不能传给腓肠肌,使腓肠肌一直处于舒张状态。

答案:

(1)NaHCO3、NaH2PO4 细胞外液(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易错警示】本题考生很容易在第(5)题的判断上出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其一:

如果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一直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腓肠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时间长了导致肌肉僵直。

其二:

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者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递到腓肠肌,腓肠肌不能兴奋就会一直处于舒张状态。

1.(2015·江苏高考·T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题指南】图示信息:

神经冲动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离子通道打开。

【解析】选D。

本题以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的图形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故A项正确;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故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对Na+或Cl-的通透性,故C项正确;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Cl-内流,故D项错误。

2.(2015·浙江高考·T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题指南】

(1)隐含信息: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表明膜外K+浓度下降,静息电位降低,造成动作电位相应降低,兴奋减弱。

(2)关键知识: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原理,K+浓度与膝反射的关系。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A项,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故错误。

B项,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故错误。

C项,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Na+进出细胞膜有关,故错误。

D项,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膜外K+浓度降低,增大了膜内外的K+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故正确。

3.(2015·北京高考·T29)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

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

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

信息传至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

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

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

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      ,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

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解题指南】

(1)题干关键词:

“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

(2)图示信息:

D鼠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的大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验分析。

(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时,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

(2)本实验中,要探究酶A活性抑制剂对D鼠的影响。

从题目分析可知,当D鼠对药物依赖后,表现为按压给药杆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并且脑内酶A含量增加。

若要观测到D鼠对药物依赖的变化,只能通过观察D鼠对药杆按压次数的变化,所以需要记录在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对药杆的按压次数。

抑制酶A活性后,降低了D鼠对药物的依赖,表现为对药杆按压次数少,所以抑制剂组的D鼠表现为对药杆的按压次数少。

(3)在实验过程中,要维持单一变量,本小题实验要研究RNA的影响,则该小段RNA与研究者设计的RNA进行相同的处理,用溶剂M溶解。

该实验同样需要对照组,对照组的RNA应该和设计的RNA中的核苷酸种类和数量相同,但序列要完全不同。

答案:

(1)神经冲动/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

(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

4.(2015·山东高考·T25)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

(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     释放神经递质。

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    和突触后膜。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       ,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      ,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      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    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解题指南】

(1)关键知识:

神经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

(2)图示信息:

图中a表示神经,b表示突触结构。

【解析】

(1)当兴奋沿着神经a传至突触前神经元末梢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引起胃肠道的平滑肌收缩。

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当血糖浓度增加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从而促进饮水;另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分泌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抗体是由浆(效应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答案:

(1)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突触间隙

(2)胰岛素

(3)下丘脑 大脑皮层 肾小管(4)浆(或效应B淋巴)

5.(2015·福建高考·T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

注:

“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

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解题指南】

(1)题干关键词:

“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

(2)关键知识:

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主动运输的特点、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等。

【解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细胞呼吸和主动运输以及生物实验结果分析等有关知识。

(1)由题干信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

(2)因为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内负外正,图中静息电位为负值,所以它是把细胞膜的外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故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缺氧时间从10min延长到20min时,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单细胞的阈强度变大,说明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引发神经冲动需要更大的电刺激强度,即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了。

(3)由图中数据可知,在缺氧处理20min时,单细胞的阈强度大约是34pA,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达不到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值,神经细胞不能兴奋,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ATP合成量减少。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过程中有离子跨膜转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6.(2015·广东高考·T27)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   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其中激素A、B分别是      、       ;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    。

(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

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

    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    。

【解题指南】

(1)题干关键信息:

冰水浇湿、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