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705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1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乡村的独特风光,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准备字卡、词卡,预习课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解诗题(用时:

3分钟)

1.揭示课题:

田园诗大诗人范成大曾把乡村生活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六十首诗,叫做《四时田园杂兴》,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二十五首,板书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齐读课题。

指导读准“杂”和“兴”的读音。

1.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齐读课题。

读好题目,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兴”在本课读xìnɡ。

  理解课题时可渗透学生:

“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g,“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

二、明大意(用时:

10分钟)

1.自读古诗,读准音,读通诗句。

2.引导学生交流:

(1)交流识记生字、新词。

(2)诗中描写了哪些乡村景色?

概括地说说诗意。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诗配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汇报交流:

(1)“兴”在本课读“xìnɡ”;“蛱蝶”是蝴蝶的一种。

(2)交流看到乡村特有的景色:

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蛱蝶。

3.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配图。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学生说说诗意时,可用自己的话,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2.引导学生“诗配画”时,要求不要过高,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完成。

三、悟诗情(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2.引导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这首诗。

1.交流:

描写农忙时节,农民早出晚归,白天很少见到行人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明大意;悟诗情。

3.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情,并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熟读中背诵。

四、自学诗(用时:

10分钟)

1.迁移方法,自学《宿新市徐公店》。

(1)指导读准诗题。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说说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径”指小路。

(2)引导学生看图,并根据提示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4.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

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

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

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5.配乐读诗。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组内交流:

(1)读准诗题中“宿”和“徐”的读音。

(2)交流诗题的意思“宿”就是住宿;“店”就是住宿的客店。

“徐公”指一位姓徐的人。

(3)组内合作,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看到怎样的景色。

2.

(1)重点理解“篱落、

树头、径”的意思。

(2)交流回答:

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笆”

“树”“菜花”“儿童”

“蝴蝶”,从图中还能看到小路,并看图读诗句,说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然后完成填空。

 

3.读诗句,体会黄蝶飞入菜花丛中,无法寻找的情景。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给同学听听。

 

5.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句。

1.引导学生了解“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2.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学要求。

3.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一首古诗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诗意诗情以后,再指导内化。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要引导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用时:

7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要写的字:

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篱”字。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5.集体评议。

1.读一读这几个生字,读准字音。

2.观察生字的特点:

“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

3.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

4.认真书写生字。

5.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要引导学生注意“疏”字左右的穿插避让。

2.集体评议时,要鼓励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导入新课(用时:

5分钟)

1.播放音乐,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这首词由词牌名和词题构成。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既然是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3.指导读音,读准题目。

1.认真倾听,齐读课题。

2.找找词的题目和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再次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古诗和词最直观的区别。

二、初识词(用时:

5分钟)

1.自读这首词,寻找结构、字数上有什么特点。

 

2.教授词的长短句、上下阕。

3.指导学生初读词。

1.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诗句和词句的差别: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名称叫长短句。

2.明白词题、长短句、上下阕。

3.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阕,男同学读下阕。

1.教师可出示示例让学生对比,并从中发现词的特点。

2.总结古诗和词的区别,可以用上简单的概括性语言。

三、识字解词(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读准“杂、剥”的读音。

(2)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1)指名读词,解决字音。

(2)组织小组合作理解词语的意思。

3.汇报学习成果,说说哪些字词的意思你已明白了,教师相机指导:

相媚好:

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强调读音。

“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亡赖: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4.指导朗读: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读准平舌音“杂”;“剥”在本课读bō,不读bāo。

(2)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茅、翁”是上下结构,“檐、赖、剥”都是左右结构。

2.

(1)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亡赖”的“亡”这里读wú。

(2)组内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全班汇报交流。

 

4.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儿,稍加停顿,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

1.学习“剥”时,可引导学生了解:

“剥”

两个读音的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比如剥皮、剥花生,所以不能用在这里;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字词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解决读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理解“翁媪”。

四、读出画面(用时:

15分钟)

1.指导学生结合词句想象画面。

(1)朗读词句,小组合作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引导交流、反馈:

①村居的“景”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多美的画面啊!

②村居中的“人”更美。

(3)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交流:

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1.多种方式朗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想象画面。

(1)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①叠词“青青”,描写出了草颜色翠绿;联系最后一句话,想象接天莲叶的荷花。

②抓住“亡赖”,体会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同时抓住相关词句体会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

(3)齐读,读出景美。

2.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词中描写的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感受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

1.读词句想画面时,教师可提示:

(1)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2)在这个五口之家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了解:

“亡赖”在这里是一种宠溺的口吻,当你小时候调皮的时候,你父母可能会说:

你这个调皮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五、感受情怀(用时:

8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

词中的“醉”字用得好不好?

2.词人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拓展资料:

辛弃疾是宋代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1.讨论、体会诗人心醉田园。

2.

(1)自由读读拓展资料。

(2)交流词人陶醉之余的想法:

对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的赞美。

  拔高词的高度,从写作背景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作者之所以写农村的生活,是因为作者沉醉于这幸福和睦的农村生活中,

但想到志向不得伸,为受苦百姓心碎,作者又是多么希望所有人能像这个五口之家一样幸福地生活啊!

六、布置作业(用时:

2分钟)

1.小练笔:

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扩写成一篇小短文。

2.搜集田园诗词。

1.完成小短文,试着在班上读读自己写的小短文。

2.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田园诗词。

  引导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自己的想象,把所想的化为文字。

2乡下人家

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乡下人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优美段落和语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3.体会作者善于抓住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特点的写法,学习作者对动植物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以及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积累优美段落和语句。

2.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乡村风光的图片,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

2.记录自己了解或观察到的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

(师生)

3.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关于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诗句。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音画同步,走进乡下人家(用时:

5分钟)

1.教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激趣导入。

2.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乡下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引学: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陈醉云优美的笔触一起走进乡下人家,一起领略这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

齐读课题。

1.学生欣赏课件,引发对乡村生活的遐想。

2.请去过乡下或者生活在乡下的几位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对乡下生活的印象。

3.带着老师的问题思考,说一说对课文描绘的乡村生活的感受,并齐读课题。

  教师可通过配乐和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产生共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直观、生动地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用时:

20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标好段落,画出生字新词,难读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语可以适当标注。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重点指导“冠”“率”的读音;“蹲”“率”的写法。

 

3.设计小组学习活动,引导思考: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乡村生活的?

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有什么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情况。

如:

了解多音字“冠、率”;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耸、觅、眠”;运用识记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构、蹲、例、倘”;对“时令、向晚、捣衣、天高地阔”等难理解词语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究。

(1)从“植物、动物、人们”这三个方面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和迷人的。

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汇报。

(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读一读,知道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的特点是独特和迷人。

关于识字:

四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所上升,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建议由小组长组织学习,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教学过程中,建议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忆法,如,先看拼音认读,再开火车朗读,最后齐读等方式,梯度上升认知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

三、自读课文,想象优美画面(用时:

12分钟)

1.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

2.结合学生的表达随机呈现画面。

 

3.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进行总结。

1.伴着美妙的音乐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习用小标题概括出画面内容。

瓜藤满架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鸭子嬉戏

院落晚餐    织娘歌唱

3.朗读文章中心句,再次感受乡下人家的特点。

(独特、迷人)

  学会概括是每一位学生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学生概括小标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方法,可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说说每段的段意,然后根据段意来概括出小标题。

四、总结回顾,布置课后作业(用时:

3分钟)

1.总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引发思考:

作者是怎样把乡村里最平凡的景物描写得如此独特、迷人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2.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板书梳理本课所学,带着问题产生下节课的学习兴趣。

 

2.熟读课文,积累并抄写好词佳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交流,明确学习任务(用时:

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作者描绘了哪几幅乡村风景图?

3.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可以自选文中的一个画面,体会它的独特、迷人之处。

1.学生朗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自学探究:

选择文中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体现它的独特、迷人的。

  可开门见山地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明确学习任务,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品结合,欣赏乡下人家(用时:

18分钟)

1.引导品读,感悟体会。

(1)出示阅读思考的问题:

第1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屋前的哪些景物?

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迁移学习:

根据上面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交流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美妙。

 

3.引导学生交流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有什么区别。

4.教师导学中心句。

5.指导朗读: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部分?

应该怎样读出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呢?

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内容。

(2)交流理解:

①在这个自然段中,“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

②组内交流: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那如果将它们放在乡下人家门口,你觉得如何?

2.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分组自由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品读重点语句,交流感悟。

(1)理解“依着时令”,相机了解每种花花开的时间。

(2)交流“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是否矛盾。

(3)“探”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钻、冒、长、伸等)?

哪个更合适?

说出理由。

(4)交流:

鸡、鸭生活的悠闲体现在哪儿?

“天高地阔”体现出了什么?

(5)学纺织娘唱催眠曲。

3.交流讨论:

将乡下人家与城市人家的景致相比较,想象情景,感受乡下人家景致的自然、可爱。

4.交流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体会中心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齐读中心句。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要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段,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同时从作者采用的对比、拟人的手法中感受语言的美。

 

2.交流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有什么区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和城市生活对比来体现乡村生活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特点。

 

3.要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美妙。

三、读写结合,情感升华(用时:

12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归纳整理并板书。

 

2.指导仿写乡下生活的小片段。

1.回顾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写法。

(1)对比、拟人的写法;

(2)时间、空间顺序;

(3)情景交融。

2.写一个乡下生活的小片段。

把对乡下人家的喜爱表达出来。

  学生在读懂全文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回顾,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引用“他山之石”攻克今后自己写作上的难关。

四、拓展积累,阅读链接(用时:

5分钟)

1.导学:

出示课外诗歌。

2.引问: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组织学生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1.朗读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2.交流读后感受。

3.开展主题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本次活动,教师可提供如下内容供学生参考:

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搜集乡村风光,开展摄影展览;寻访乡村故事;仿制农具;编写乡村小诗等。

为后面语文园地的学习,习作的开展,展示台的学习等做好准备工作。

3 天 窗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天 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含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3.学会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准备字卡、词卡,预习课文。

(学生)

3.搜集天窗的图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用时:

4分钟)

1.出示各种窗的图片,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3.简介茅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见到过的窗。

2.齐读课题。

看课题质疑:

什么叫天窗?

课文中的天窗是什么样的?

3.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天窗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见,利用天窗的图片给学生留下初步印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用时:

16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生字词。

3.检查预习成果。

重点强调:

(1)“藉”的读音、字形;区分“藉”与“籍”;理解“慰藉”的意思。

(2)指导读好“鹰”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再读一读。

2.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词,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3.汇报学习成果:

(1)“慰藉”的“藉”读jiè,不读jí,用扩词法区分“藉”与“籍”,查字典理解“慰藉”的意思;“蝙蝠”的“蝙”读biān,不读piān。

(2)读好本课的同音字“鹰”和“莺”,它们都读后鼻音yīng。

4.分段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如:

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

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

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在倾听中巩固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用时:

8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填空提示,理清文章层次并了解主要内容。

3.设置疑问:

小小的天窗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学生默读课文,组内交流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老师给出的填空题,理清层次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由此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

1.此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既能巩固生字词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可结合填空题,阐述“抓住课文描写的几个方面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的11个字:

慰、藉、卜、锐、滩、帐、烁、蝙、蝠、霸、鹰。

2.重点提示“滩”,要注意三点水和“又”都要写在竖中线的左侧,给右侧的“隹”留下位置,把整个字写匀称。

3.指导书写“鹰”字,这个字里面有“鸟”,注意鸟字在这个字中的位置和大小。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读一读这些会写的字,并找找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写法。

2.同桌合作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并圈出来。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笔画书写特点。

4.逐一练写,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5.仔细观察同伴的书写,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

然后把没写好的字再写几遍。

1.学生书写前要先观察,注意生字的每一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

 

2.“鹰”字的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要注意鸟字的位置,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用时:

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语句。

1.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相关语句,然后进行摘抄。

  提示学生摘抄是一种不错的积累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导入新课(用时:

6分钟)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读。

2.引导理解句子中的“无”“有”“虚”“实”。

3.引入问题:

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

2.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无”“有”“虚”“实”的含义。

  教师适时点拨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只要明白“无”和“虚”指的是没有的,“有”和“实”指的是想象到的即可。

二、学习新知(用时:

22分钟)

1.教师指导圈画第4自然段中表现孩子心情的语句。

2.出示第5自然段,引读。

引导学生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出示学习向导,分析第6自然段中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

4.品读交流,出示语言训练:

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粒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的是(   ),想象到的是(    );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