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docx
《忽必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忽必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忽必烈
忽必烈
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监国托雷第四子,宪宗蒙哥之弟。
蒙古尊号“薛禅汗”,忽必烈在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他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忽必烈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
那一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
忽必烈生活于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
他出生之时,蒙古人开始开疆扩土;他长成之时,蒙古大军已经无远弗届,把疆域远远地扩张到了北方和西方。
在这段蒙古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里,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无疑是两个最显赫的蒙古人。
欧亚的历史是从蒙古人开始的。
在13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间,他们经过不断的蚕食,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
其疆域北部从朝鲜半岛一直延伸到俄罗斯西部;南部从缅甸一直到达伊拉克。
他们的军队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兰和匈牙利。
在此过程中,他们消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包括统治中东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亚的花剌子模等。
在几十年间,蒙古人统治了欧亚大部分地区,并对其他地区形成威胁之势。
宪宗元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早在藩王时期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
曾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
忽必烈在蒙哥汗时受命治理漠南汉地军国大事。
他依靠一批汉人儒生幕僚的帮助,几年内,在中原若干地区内建立起统治秩序,并搜罗和培养了一批治国人才。
同时,他还奉蒙哥之命,领兵发动了灭亡大理国地方。
1254年初,忽必烈军包围了大理城。
大理军民出城迎战失利。
段兴智和高泰祥弃城逃走,大理城陷。
忽必烈派大将也古和霸突鲁追击高泰祥,斩于姚州。
)和侵掠南宋的两次战争。
忽必烈从青年时代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
1251年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治理汉地,在以后十年间,继续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军阀的门客,在他周围组成一个幕僚集团。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
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任命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
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
1254年夏,忽必烈驻六盘山。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封地。
其后遭受贬谪,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
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财赋。
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罗织一百余条罪状,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
这年十二月,又亲自去朝见蒙哥。
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为怀孟路总管。
蒙哥汗去世了,遗留下三个弟弟:
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忽必烈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
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
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蒙古汗国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
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举为大汗。
而忽必烈抢在他之前行动。
他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建大本营,早些时候,他只是在这儿建起了他的夏季驻地。
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党羽,即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当时他44岁。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这次仓卒的选举是非正式的。
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
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聂思托里安、教徒学鲁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踌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称号。
在汉地,控制着陕西和四川的蒙军将领们倾向于阿里不哥一边,但忽必烈不久就把这两个省的军队争取到他一边。
忽必烈的副将们在甘州东部打败了阿里不哥军,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在对蒙古统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权。
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兵力向大蒙古汗国本土推进,他于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叶尼塞河上游撤退。
接着忽必烈错误地设想战争已经结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军队后,回到中国。
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
在戈壁边境上打了两仗。
第一仗忽必烈获胜,然而;他再次错误地没有追击阿里不哥,10天后鲁忽,阿里不哥曾帮助阿鲁忽从其堂兄妻、兀鲁忽乃手中夺得察合台兀鲁思。
由于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势力与忽必烈的势力相匹敌,直到将近1262年年底,阿鲁忽背弃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
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变了形势。
当忽必烈赶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占领和林时,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与阿鲁忽作战。
阿里不哥被两军拑住,最后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
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没有杀他,但是,处死了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聂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鲁合。
为谨慎起见,他把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西北地区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纷纷自立,此时常在西亚进行西征的旭烈兀也准备自帝一方,不论忽必烈还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没有召开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系后裔参加的大忽里台,忽必烈不被广泛承认,于是,忽必烈将大汗在西亚的直辖地封给旭烈兀换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儿汗国。
忽必烈将大汗在中亚的直辖地封给察合台汗阿鲁忽换取阿鲁忽的支持。
而钦察汗国早在元定宗贵由和元宪宗蒙哥统治时期已经取得实际上基本独立的地位。
因为大蒙古国的分裂,忽必烈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仅止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吐蕃地区、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亚南部地区以及今新疆东半部。
立国建都
自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以族名为国名,称大蒙古国,而没有象北魏和辽、夏、金那样建立国号。
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中统”,但也没有另立国名。
1271年11月,在建国十多年之后,他的统治地位已经逐渐巩固时,才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下诏说:
“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
忽必烈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改建国号为“大元”,这就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
忽必烈建开平,成为称汗建国的基地。
但忽必烈已将中原地区作为他的立国基础,开平显然不适于作为国家的都城。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
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
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
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
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元大都的修建,影响是深远的。
去世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连串打击。
他最钟爱的妻子察必于1281年先他去世。
五年之后,他最喜爱的儿子真金,也是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英年早逝。
或许由于这些个人悲剧的刺激,他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
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与此同时,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败,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病逝。
这个时期忽必烈最大的失败是对外远征的失利。
在此之前,他的对外远征也曾遭到过挫折,但却从没有经历过像13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样完全彻底的失败。
1274年他的军队在远征日本时就曾遭受过挫折,但是这次失败是由无法预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因此还可以解释为一次偶然的事件。
而后来的失败则纯粹是由于政策不恰当的改变而造成的,因此他就无论如何也难辞其咎了。
新政策完全背离了蒙古人传统的扩张主义观点。
蒙古军事力量从未尝试过向海外扩张,因此蒙古人普遍缺乏海上作战的经验。
同时,他们也不具备在亚洲南部地区地面作战的经验。
由于不熟悉地形,他们的作战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征服南宋
黄金家族内部的最高权力斗争结束之后,元朝恢复了征讨南宋的计划。
宋理宗依仗权臣贾似道,而贾似道的统治使南宋军民的反抗成了泡影。
宋理宗死后,贾似道扶持四岁幼孩宋恭帝即位,在恭帝的名义下操纵朝政。
在攻打南宋的战争中,忽必烈幸运地得到两位杰出将领:
伯颜和阿术,还得到回鹘人阿里海牙的支持。
1268年,阿术着手围攻襄阳和樊城这两个控制着湖北境内汉水下游流域的城市。
这一着名的围攻战持续了5年,充满着许多英勇抵抗的事迹,如两名英勇的中国将领张贵和张顺,受命由水路增援襄阳,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
襄阳守将吕文焕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后来,阿里海牙从美索不达米亚带来了两位着名的穆斯林工程师:
毛夕里的阿拉丁和希拉的伊斯迈尔,用他们带来的攻城武器终于粉碎了被围困的居民们的抵抗。
樊城于1273年2月被攻占,吕文焕被宫廷阴谋弄得心烦意乱,于同年3月以襄阳城投降蒙古人。
当时,蒙古人在控制着汉水下游,伯颜和阿术沿长江而下于1275年成功地征服湖北东部要地,安徽要地和江苏要地。
接着,伯颜进入浙江,占常州,抵达宋都、大城市临安。
摄政皇后于1276年1-2月惊恐地把临安让给了元军。
1276年2月4日,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俘虏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灭南宋,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1276年2月25日,伯颜把小皇帝带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待他很好。
南方仍有待元军去征服,那儿的南宋人坚持顽强抵抗。
阿里海牙攻占湖南的重要城市长沙和广西的桂林。
当时忽必烈被迫在蒙古与反叛他的同族人作战,这一战争使南宋主战派将领们得到短暂的喘息,他们企图在福建和广东沿海重建政权。
但是,蒙古人在速客秃将军的率领下重返中国,依次占领福州和泉州、港口。
南宋的最后一批“爱国者”在英勇的张世杰的率领下,带着新立的9岁的宋朝小王子宋帝昺,在海上的船中避难。
1279年4月3日,在广州西南屋山附近受蒙古水军攻击,船毁小宋帝昺溺水而死。
包括南宋在内,西夏、金朝、西辽、吐蕃、高丽的今中国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
这是5世纪的拓跋氏突厥人和12世纪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没有实现的事业,忽必烈最终完成了。
正是他实现了10个世纪以来“所有居毡帐”民,即世世代代的游牧民们,所抱有的朦胧梦想。
草原上漫游的牧民们,即“灰狼和红色雌鹿的所有子孙们”,随着忽必烈一起,最终成了中国——整个亚洲定居农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的主人。
然而,征服是缓慢的,足以抵销它所产生的坏影响。
确实,尽管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可能征服了中国,然而,他本人已经被中国文明所征服。
因此,他能够认识到其政策的始终如一的目标:
成为真正的“天子”,使蒙古帝国成为中国帝国。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敞开了。
宋朝一灭亡,他就成了具有15个世纪悠久历史的帝国的合法君主。
他的王朝,取名为元朝,只希望追随以往的22个中国王朝的步伐。
中国化的明显标志是:
“忽必烈从阿里不哥手中夺回哈拉和林后,从来没有到那儿去住过。
1256-1257年,他选择今察哈尔东、多伦诺尔附近的上都府为夏季驻地建了一群宫殿。
1260年,改中都为大都建都。
1267年,他开始在原金朝中都的东北营建新城,他称之为大都,即“伟大的都城”,也被称为“可汗之城”,西方游人称“汗八里”。
它成为蒙古君主们的冬季驻地,而上都府仍是他们的夏季驻地。
两征日本
高丽尽管已经由蒙古人驻守,但是仍处于经常反叛的状况。
高丽朝廷已经撤退到与汉城遥遥相望的江华小岛上,并在岛上指挥抵抗。
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为人质到蒙哥宫廷。
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这位年轻的王子回国统治高丽,他还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
从此,高丽王朝通过与元朝王室的这一联姻成了一位顺从的属臣。
忽必烈还要求日本表示效忠。
日本镰仓幕府八代执权北条时宗两次拒绝。
忽必烈于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远征军,向日本群岛进发,军队在高丽东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对马岛和壹歧岛,在下关附近九州岛上的博多湾登陆。
但是草原骑兵们不习惯这些海上远征。
况且,他们的打算仅仅是由他们构成入侵军的核心,军队的主体则是由特别厌战的中国人和高丽人组成的辅助军。
无论如何,隐蔽在麦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们奋力抵抗,结果在经历了短时的退却之后,他们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条时宗的拒绝。
忽必烈在长期备战之后,于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队进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国-高丽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分别在九州博多湾及肥前省的鹰岛和平卢登陆。
但是,这一次,蒙古军和中国-高丽军还是未能抵挡住日本人的愤怒。
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场可怕的飓风驱散或摧毁了蒙古舰队,蒙古部队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杀。
对东南亚的战争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进展也好不了多少。
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
安南国,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它在种族上属马来亚-波利尼西亚人,文化上属印度文化;柬埔寨国,或称高棉,属于纯高棉种人,文化上同样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缅甸国,在人种上属缅甸-藏族,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缅甸的白古属国,是纯高棉种人,信佛教。
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占婆国的摩诃罗阇〔国王〕陀罗诺曼四世接受蒙古人的保护,但是该国人民拒绝承认该国被划分成中国的行政区。
接着,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军队,由速客秃统率,经海路从广州到占婆,唆都攻占占婆都城佛誓,在今平定附近。
然而,蒙古军未能战胜占婆的游击军,被迫回到船上。
1285年,忽必烈派大军进入印度支那——这次是由谅山过东京平原——由忽必烈之子脱欢统率,他攻打安南人。
脱欢在北件附近获胜,继续进军河内,但以后在三角洲的异隆战败,退回中国。
与此同时,速客秃企图在南方从后面攻东京。
他在占婆港登陆后,北上去义安和清化,与脱欢会师,但是,在特基特湾遭到安南人的袭击,并被杀死。
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军经东京平原,再次占领河内,但是,蒙古军仍未能守住该城,只得撤离河内。
安南王陈仁宗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击,胜利地返回都城。
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认自己是忽必烈的属臣。
由于他拒绝亲自前往北京朝见,忽必烈决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
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皇帝终于与从前的“叛臣”和解。
占婆国王也履行了封臣的义务。
1277年,蒙古人在缅甸夺取了八莫,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开了。
1283-1284年,他们再次入侵缅甸,缅甸统治者蒲甘王那罗梯河波帝弃都而逃。
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战争期间,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缅甸都城蒲甘,他们掠夺蒲甘城。
1297年,蒲甘新王乔苴为避免灾难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属臣。
1300年,在缅甸小掸邦首中间为蒲甘王位的继承发生争吵,为恢复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缅甸事务。
蒙古人在今东南亚的影响一直到达柬埔寨。
1296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帝派使团到柬埔寨,使团成员中有周达观,他留下了关于这次旅行的一部游记。
从1294年起,清迈和速古泰两个泰族王国都成了元朝的属国。
最后,忽必烈于1293年1月派出3万人的远征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
爪哇的主要统治者是爪哇岛东部的谏义里王。
由元朝将领史弼、高兴率领的蒙古军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领土罕必阇耶〔拉登·韦查耶〕的援助,在满者伯夷附近打败了谏义里王。
蒙古军攻占了敌人的都城谏义里,或者称达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转而反对蒙古人,迫使蒙古军返回船上。
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岛之后,建满者伯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