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26117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这说明个

体在学习中会遵循()。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应用律

D、准备律

【答案】A

【解析】根据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效果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

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

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故选A。

2、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A

【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故选A。

3、()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C、中国人民

D、民众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符合条件的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故选

A。

4、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者要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多样性

【答案】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

指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发展的过程。

教育应该顺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施以相应的教育。

因为在关键期,学生学习的速度最快,知识、技能最容易形成,而错过了关键期,教

育效果将会下降。

故选B。

5、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地球仪进行授课的做法体现了()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

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题干中地理教师用地球仪进行授课,体现了该

教师对模像直观的运用。

故选B。

6、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是()。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

D、宪法

【答案】A

【解析】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故选A。

7、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A、设计课程

B、编写课程

C、实施课程

D、评价课程

【答案】C

【解析】实施是改革的核心环节。

故选C。

8、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凯洛夫

【答案】B

【解析】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故选B。

9、小王毕业后成为某中学老师,他要求自己的行为与教师角色行为一致。

这时他所处的态度阶段属于()。

A、服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内化阶段

D、自动化阶段

【答案】B

【解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其中,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

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

图与榜样一致,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题干中小王“要求”自己的行为与教师角色行

为一致,故其还处于认同阶段,未达到内化阶段。

故选B

10、每一位幼儿的模仿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他们是天生的模仿专家。

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追随的

对象。

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老师应该()。

A、反对幼儿机械模仿,着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B、减少与幼儿的接触,以免幼儿什么都学

C、对幼儿的这一特点不必过于在意

D、教师应以身作则,让幼儿在模仿中进步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

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故选D。

11、测验的可靠性即指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A

【解析】自编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故选A。

12、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

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16岁

【答案】C

【解析】少年期是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从

童年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在于:

它是一个半幼稚、

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故选C。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答案】D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体现在:

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

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故选D。

14、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点是()。

A、培养人

B、传授直接经验

C、提高活动效率

D、传授间接经验

【答案】A

【解析】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是教育区别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故选A。

15、以下属于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

【解析】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B、D项属于监控策略,C项属于调节策

略。

故选A。

16、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答案】A

【解析】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包括: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针对学习过程而进行的阐述。

故选A。

17、班级组织构建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构建的首要原则,班级组织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教育

展开的。

故选A。

18、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答案】B

【解析】启发性教学源于我同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故选B。

1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答案】B

【解析】启发性教学源于我同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故选B。

20、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答案】C

【解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形成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班风是指整个班的风气作风,即全体成员、个

别同学独处时的表现。

在培养班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并发挥其力量,是相当重要的,班集体

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故选C。

21、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D

【解析】操作熟练阶段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故选

D。

22、对初中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初中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

A、认知

B、记忆

C、思维

D、感觉

【答案】A

【解析】认知包括记忆、思维、感知觉、想象等成分。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

状态中,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

因而,在教育中,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

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

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教育要根据他们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来进行。

故选A。

2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

A、政治

B、经济

C、法律

D、社会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

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

师。

故选D。

24、“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

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A、教学过程

B、经验获得

C、社会改造

D、预期的学习结果

【答案】D

【解析】在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

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

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故选D。

25、初中生小吴因盗窃罪被法院判予刑事处罚,刑罚执行完毕后,学校以小吴受过刑罚为由拒绝了未成年人

小吴的入学请求。

该学校的做法()。

A、正确,维持学校的管理和纪律

B、错误,接受小吴入学请求,但区别对待他

C、正确,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D、错误,违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

【答案】D

【解析】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

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歧视。

故选D。

26、“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应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艰苦性

【答案】B

【解析】创造性指教师必须根据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

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有法而无定法”。

故选B。

27、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主要是()。

A、随机应变提出的问题

B、为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提出的问题

C、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提出的问题

D、备课时设计的问题

【答案】D

【解析】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一般

都是教师深思熟虑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主要是备课时设计的问题。

故选D。

28、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校系统产生于清末的()。

A、《壬戌学制》

B、《奏定学堂章程》

C、《新学制令》

D、《钦定学堂章程》

【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故选D。

29、“矮个子里挑高个”的评价是()。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答案】A

【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

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矮个子里挑高个”属于相对

评价。

故选A。

30、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尝试将课程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人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答案】C

【解析】教育史的研究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

段,并且为各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

此外,他还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这些都

是将课程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尝试。

故选C。

31、教育目标是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由此,教学目标具有()。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控制功能

【答案】C

【解析】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检查、评价教学成效的尺度和标准。

当科学的、可检测的教学

目标确定后,可以此为基础设计标准参照测试题,检测教学效果是否达成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故选C。

32、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

A、抓关键期教育

B、启发诱导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

地促进人的发展。

故选C。

33、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答案】B

【解析】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

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故选B。

34、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

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的有效进行。

A、社会活动

B、教育活动

C、生产活动

D、集体活动

【答案】B

【解析】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

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也就不存在教育。

故选B。

35、以下不属于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阶段的是()。

A、联系形成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答案】D

【解析】费茨和波斯纳概括了较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

他们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

段:

动作的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故选D。

36、在教师申诉的程序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日内,做出处理。

A、15

B、20

C、25

D、30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

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

内,作出处理。

故选D。

37、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培养德才并重的“君子”,强调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君子”的根本品德。

下面体现“君

子”根本品德形成过程的是()。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A

【解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含义是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

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体现了君

子的品德形成过程。

故选A。

38、下列不属于备课内容的是()。

A、复习

B、研究教材

C、了解学生

D、写课时计划

【答案】A

【解析】备课内容包括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

而不包含复习。

故选A。

39、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一般是依据()进行赔偿。

A、主观故意

B、参与程度

C、伤害程度的大小

D、有无过错

【答案】D

【解析】学校是否有过错,是决定着学校是否承担在学校负有管理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

的准则。

故选D。

40、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属于()。

A、自我教育法

B、标准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A

【解析】自我教育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

故选A。

41、“学生学到的,顶多不过像是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

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

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马斯洛此亨批判的是()。

A、内在学习

B、外在学习

C、认知学习

D、经验学习

【答案】B

【解析】对学生来说,外在学习是缺少个人意义的,只是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

“只是由外在影响加给

学生的一些片段的习惯与行动而已。

学生所学到的,顶多也不过像是在他口袋里装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

已。

学生所学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故选B。

42、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B

【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

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故选B。

43、某初中张老师应朋友要求,在所教班级推销教学辅导资料,其做法()。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B、舍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

C、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D、违反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

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故选D。

44、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①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②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③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④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⑤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应是多元的,③说法错误。

故选B。

45、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答案】D

【解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

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注: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

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故选D。

46、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班主任

B、目标和规范

C、学生人数

D、班干部

【答案】B

【解析】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班集体建

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故选B。

4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答案】D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1632年,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

理论基础。

故选D。

48、一个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星期不准玩电脑,这种做法属于()。

A、消退

B、惩罚

C、负强化

D、逃避

【答案】B

【解析】不准玩电脑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目的是减少一个不良行为,因此属于惩罚。

惩罚是当

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

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

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

49、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价值

D、教育现象

【答案】A

【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推动

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

故选A。

5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的是()。

A、校风

B、学风

C、班级管理方式

D、教育理念

【答案】C

【解析】观念性隐性课程是指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

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选项中只有班级管理方式不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

选C。

51、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制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正确薄

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答案】C

【解析】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故选C。

52、从系统管理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体现为伦理关系、管理关系、法律关系与人际关系等。

处于最高层次

的是()。

A、伦理关系

B、管理关系

C、法律关系

D、人际关系

【答案】A

【解析】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

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

束和规范作用。

故选A。

53、启发式教学活动最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辩证统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

【答案】A

【解析】在启发式教学法中,“启”是对教师而言,“发”是就学生而论。

“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发”是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体现。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提

高学习质量的内因。

因此启发式教学活动最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

故选

A。

5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

A、2006年

B、2000年

C、1996年

D、1986年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故选A。

55、()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

期。

故选B。

5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

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答案】A

【解析】教育法律关系具有的一个特征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57、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

A、原型设计阶段

B、原型内化阶段

C、原型操作阶段

D、原型定向阶段

【答案】C

【解析】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