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22030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与佛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游记》与佛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游记》与佛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游记》与佛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游记》与佛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游记》与佛道.docx

《《西游记》与佛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与佛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游记》与佛道.docx

《西游记》与佛道

《西游记》与佛道

《西游记》与佛道《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

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

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

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

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

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

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

《性命圭旨》暂时不谈,只谈谈《西游记》所表现的心性学。

首先,《西游记》的核心,应该是“西游”二字,而且开宗明义的诗篇末联为“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可见《西游记》要表现的就是“造化会元功”。

造化指大自然创造化育,返本还原的事业和功用。

这里包含着三个过程:

万物由大自然化育生出,又回复到大自然中去,即大自然(元)?

万物?

大自然(元)的公式。

这就是有无相生,阴阳互转的宇宙规律。

万物由死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续,本无差别。

所以,死的意义在于生,生的意义在于死。

吕洞宾就说过:

“生时学死,死时学生。

”然而,世人妄念,贪生而恶死,自然违背了生死相续的规律,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遂导致了各种灾难和病痛。

那么,要消除这些痛苦灾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时学死,走向死亡。

这并不是让人去****,因为****只能破坏生命的过程,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其实生与死,也即是有与无,实与空。

所谓走向死亡,无非是让你达到一种空无的状态,精神进入涅媻自在,这就是王重阳所讲,行的“活死人”。

做了“活死人”,就已经完成了“造化会元”的过程,与自然规律相同一,自然就无灾?

?

厄。

所以说,“释厄”是目的,走向虚空是手段,那么,西游与走向虚空有什么关系呢,

从三教来讲,所谓西游,都是要走向虚空、拥抱虚空,才能救护生命。

这就是生为死,死为生。

因为西方是虚空,能与虚空融为一体,自可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西天有如来佛永住涅褩境界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一部《西游记》,即教人象孙悟空一样走向虚空,去掉一切凡心、圣心、道心、佛心而进入金刚之心,成佛作祖,无苦无乐,生死两忘,所以也就是一部心历路程。

《西游记》一百回,孙悟空贯彻始终,是主人公。

他生自于一块巨石之中,形状为猴,称做“心猿”,反过来就是“猿心”(元心),即根本之心,金刚之心。

他由位于天地之中饱受日精月华、按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七十二候排列的巨石中诞生,先是一个圆石卵,即无极生太极;迎风化一石猴,是太极中的一点真阳。

五官四肢具备,是有肉体,为阳;目运两道金光,是有神,为阴;这是太极生两仪。

而阴阳化生,服饵水食,以致于那两道金光便潜息不见,进入深层意识,从而生死流转。

这就是“造化”。

他既然是元心,尽管金光潜息,但灵光不灭,所以玩耍之际,也要探看源头,于是找到了水帘洞。

石猴“瞑目蹲身”,是在致虚守静;然后一纵入洞,看见一座明朗的铁板桥,“桥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这是一个字谜:

桥下水倒挂,是个捺勾,流出去的是三点水,合起来是个心字,所以水帘洞就是心洞。

不仅如此,花果山也是心山,因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

猴子爱吃桃,跟祖师学道吃了七次饱桃,上天管王母蟠桃园,取经路上采的野果也是桃,可见桃与他的关系甚深。

桃形象心,与心猿相合,正是心心相印。

因此,这“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正是心之山洞、心源,所以石猴会说: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这家当自然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却是有人家居住一般”。

众猴原先住过,只是后来忘了;如今到了心地安下了家,夜不至于四方流转了。

石猴称“美猴王”,是来自于《易经?

坤文言》的六句话: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水帘洞是中,道家说“抱中守一”,所以进洞的石猴就是一,一在中里边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称“美猴”,就是“美在其中”四字。

之所以称“王”,是因为《尚书?

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四字,白话即是“公平地掌握他的中心所在”。

能够掌握中心的,可见是中心的王,所以《礼记?

礼运》

中说:

“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

”至《-性命圭旨?

安神祖窍》曰:

“‘允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由此立,性由此存。

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反窍中,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矣。

”这一段所说,即谓美猴王本是水帘洞中原物,如今流转之后,复归于混沌之地,是心中之王,是天君,是宇宙之君。

所以,要认识水帘洞为心源,就得走出去再回来,有了距离才能有真正的体认。

就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中说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美猴王为了认识本心,获得长生不死之法,便出了水帘洞,离了花果山去求仙访道。

历经了千辛万苦,一路西去,这是逐步地走向虚空。

果然到了西牛贺洲的祖师洞前,看见“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这是坤卦虚空之象,因为《易?

系辞下》云:

“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

”门关着就是坤,代表着空,说明悟空已经虚极静笃而进入虚空。

忽然回头,看见悬崖上立有十个大字: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是心,儒称灵台,佛称灵山,道称灵关,《西游记》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禅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人人平等,谁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远求。

“方寸”也是心。

斜月是一捺钩,三星是三点,合起来亦是心字。

这个无非是说祖师所居是

心山心洞而已。

祖师名菩提,汉意为正觉,觉悟。

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师,自然是菩提心,觉悟心。

猴王回头见字,即成语“回头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

因为“明心”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能彻悟心性,自可长生不死: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能明心见性,当下即是菩提祖师,而与天地齐寿,万劫不移。

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却只是本心中的菩提心。

明心之后,便要见性。

也就是说,有了菩提觉悟之心,就能够见到本来面目。

见到本来面目——人人皆有佛性,便当下成佛。

这一过程即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见性,即见本来佛性;而佛之性,却是诸法空性。

因为诸法性空,无我,无常,所以众生与佛平等不二,明白此性,即顿悟成佛。

祖师问猴王姓什么,他回答说“无性”,谁骂他也不恼,打他也不嗔。

祖师说不是这个“性”,明显地将姓名的姓和佛性的性混为一谈,也就是说要为猴王取的名姓,已经包含着佛性和性命在其中了。

《性命圭旨》说的“命由此立,性由此存”,命即名,性即姓,都是心中的本来面目。

问他父母姓什么,说无父母,是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即“有情有性”,有生命的都有佛性;问他是树上生的,是说一切草木皆有佛性;说他是石头里面长的,是说一切瓦石皆有佛性。

尽管一切有情、草木、瓦石各自个体不同,但其本体却无所不同,皆归于空性,这空性之体就是金刚心。

所以祖师从他身上取姓,就要他认识本来面目。

走路象猢狲,便是本性所在。

去掉犬旁,剩下胡、孙二字。

胡字从古从月,古为老,月为阴,因而古月即是老阴。

老阴于卦象为坤,是虚空本体,亘古不移,不生不的死,所以祖师说“不能化育”,这就是“无”、是“奥”。

然而猴王欲学长生不老之术,本身有了分别,而且要学变化,当然不能取姓为

胡。

孙字从子从小,繁体字从子从系,子为孩,系为小,因而子系便是小孩,是赤子。

《孟子》中说过:

“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不识不知,但却隐含着变化,正是猴王所要学的,所以取姓为孙。

在胡、孙二字中胡为坤,是金刚之心体;孙字为纯阳,乃是金刚之心性。

也是说,胡为无极,孙为太极。

识得金刚之心,见得金刚之性,便成金刚之身,就永劫而不移不死了。

这明心见性的功夫,在宗教修持中为性功。

祖师为他取名“悟空”,即叫他修行命功,而命功也在于悟修。

修什么,悟字从心从吾,能使吾心成空,或者我使自己心空的方法就是命功。

因而,无论是性功还是命功,都是以认识本体和复归本体为要。

不认识性空,不回复本体,要想长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其他一切有作为的法术,通通是歪门邪道,孙悟空一概不学。

孙悟空说去上山打柴七年,吃了七次饱桃,那山叫做“烂桃山”,烂是熟的意思。

桃形象心,桃熟即是心熟。

《黄庭盾甲缘身经?

心藏图》云:

“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达者心有二孔,寻常者有一孔,愚痴者无孔也。

”人格的分别乃在于心智,心本要虚灵,孔越多就越灵。

比如榆木疙瘩没有孔,所以不灵;胡琴无孔便不响,玉笛无孔便无声。

所以心要灵,就必然要虚;孔越多,虚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智慧也就越高。

孙悟空在祖师洞中扫洒樵炊,毫无怨言,便是磨去野性的功夫。

七年过后,心桃烂熟,七孔全开,不要祖师指点,便自然通彻法理;所以听到高兴处,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祖师为他将三百六十旁门,如术字门中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趋吉避凶,不能长生;流字门中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只是壁里安柱,长生不得;静字门中的休粮守谷、清净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睡功立功、入定坐关等,也如窑头土坯,不能长生;功字门中的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服妇乳等,更如水中捞月,长生不得。

这些东西,一概被祖师斥作歪门邪道,根本与长生不老的大道相违背,孙悟空自然不学。

然而,在今天的气功界,许多人还将这些东西视为至宝,崇拜得五体投地,实在该请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

当头给他一棒,使这些人能够清醒过来而回头是岸。

那么大道在何处呢,到底该学什么呢,只见祖师拿戒尺在他天灵盖上敲了三下,便倒背着走了。

悟空悟着了让他三更存心,从后门进步。

敲三下在天灵上,是《诗?

绸缪》中的“三星在天”是一句意思。

“三星”又称“参星”,二十八宿中又称“心宿”,半夜三更便升起在中天。

让他存心,就是修心之法,别无他途。

待他从后门去见祖师时,果然是祖师设的盘中暗谜,正是要他后天返还先天,此法称作颠倒,谓逆修而成仙。

其法要则在于性命双修,是要从有而进空。

所以他得了祖师的真诀后,出了大门,果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月从东方落,而日自西路升,全颠倒了。

正是“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如仙”。

成佛成仙,要靠金丹,而祖师给悟空传的是金丹妙诀,却同其他弟子谈些公案比语、外像皮毛,这是悟空心灵福至的缘分。

说到孙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斤斗云。

但是,许多气功师硬要把这说成是特异功能,其实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祖师认为悟空金丹根源坚固之后,还要防备三灾(雷、火、风)的厉害。

因而悟空要学本事,但祖师嫌他没有腮,所以不传他。

“腮”字从肉(月)从心从田,即是肉质的心田,心田之中一定会长出心之华苗的。

有心田,能长苗,就可以学到变化,那么这变化主体是什么呢,悟空没有腮,并非没有腮,不是有句成语叫做“尖嘴猴腮”吗,其实是因为美猴王仍然是元心,还没有发展到后天人的心思。

没有心思,就不会有变化,变化是人心的本能。

悟空说他没有腮,但却有嗉袋,可以准折。

嗉谐音作“术”,即已经具有心术。

术即途,是路途之义,心路就是心灵的变化之道。

已具心术,所以祖师教他七十二变,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可见,这七十二变不过是人的心理活动罢了,是人都会。

没有任何特异之处。

心理活动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念头。

念字从今心,现在心就是念,念头一动,就是千万里。

悟空说他

能覆举飞升,结果一吨饭功夫却只能去三里远近,祖师笑道说这是爬云而已。

因为神仙要朝游北海,暮游苍梧,一日之间,游遍天下,才算是腾云。

悟空闻说,感到非常难。

祖师教他斤斗云,一个斤斗即十万八千里。

所谓的斤斗,就是跟头,是念头的跳动翻腾;一念翻腾,便有十万八千里路程。

而从东方到西方,从此岸到彼岸,从苦海到乐土的距离正好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说,一念善,当下即是佛国;一念迷,立即堕入地狱。

地狱佛国,全在心中。

正是第十七回菩萨对悟空说的:

“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佛国与魔窟,只是一念之间,正是佛由心生,魔由心生,如第十三回唐僧对法门寺的和尚说的: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而本心之中,却一无所有,而是金刚心体。

只要心念一动,便是变化腾挪。

这正是佛教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教义,三界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

所以孙悟空一“抖擞精神、卖弄手段”,就变做了松树。

恰好祖师赶到,将他批评了一顿,并让他哪里来仍回哪里去。

因为“卖弄”已经违背了规律,有了好胜虚荣之心,离本心愈远,且会陷入生死轮转。

赶他回水帘洞,是让他回归本体,抱中守一。

他跟祖师所学,无非是七十二变和斤斗云。

其实这都是自己本来所有,祖师不过点了点窍而已。

还是那句“只怕有心人”。

心既然已有,便会生心动念,有善有恶,祖师说道: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意谓其他心思都可以卖弄,唯有“菩提心”是不可卖弄与人夸口的。

如果连它都卖了的话,那么神魂自然落入九幽了;没有了菩提心,岂不是万劫不能翻身了~所以悟空答到:

“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里的“自家会”三字,正是“自家功夫自家会”,功夫不在身外求。

人不从自身觅法,自心觅佛,临了只能是一场空,而且会误了生死大事。

佛教谓“自归依佛”,而不说归依他佛,可见便是寻觅归依自性佛。

认得自性佛而成就法王身,乃诸佛成就之路,所以是“佛不度人人自度”。

祖师的一番话语。

并非是他狠心,而正是他慈悲度人的苦衷。

逼出悟空认识到“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也就完成了他的心愿。

自从悟空东归水帘洞后,每一步都是在收其放纵之心,而归依自性金刚心,是在“会元”,因此我们称之为“心路历程”。

回水帘洞也是用的斤斗云,正是“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

别语叮咛还在耳,何其顷刻见东溟。

”他第一个斩杀的便是抢走了他的子侄的混世魔王,正是在“收放心”。

混世魔王是后天识神,住在坎源山水脏洞,是肾山肾洞。

心本为乾,肾本为坤,结果肾王抢了心王的中爻,遂使乾变为离而坤变为坎。

如今悟空杀掉了魔王,烧了他的洞府,夺回了自己的中爻,即是后天返先天,肾又变为坤而心复成为乾。

他办的第二件事情,是从龙宫借宝。

龙宫为下丹田,于卦属坎,中间有根阳爻乾金,称做“水中金”或“水乡船”。

它是仙家至宝,是炼丹的大药,所以称做“神珍铁”。

道家炼精化气,就是要从水晶宫的精水中炼出金气来。

金箍棒就是元气的象征。

它中间是乌铅,是金精,两边用金箍箍住,说明怕它泄露;而且它长短随心,如意变化,大到彻地通天,小到绣花针藏于耳;其重13500斤,正合一日一夜13500息,昼夜呼吸乃自然元气。

可见这金箍棒便是元气之具象。

悟空为元心元神,棒为元气;它见到大圣,便瑞气氤氤,正是心气相依、神气相抱。

悟空上天入地,是因为三界唯心;金箍棒彻地通天,是由于气满太虚。

到此为止,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成熟,他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是他的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是由心念所形成的主张。

第三件事,是去幽冥界盗命,与盗金箍棒事相同。

《老子》说: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这“窈冥界”自有真精,也就是1350号魂字的孙悟空。

1350与13500数目相类,只是一零之差。

金箍棒是元气,魂则是精魂,所以下地狱到窈冥界是道家的“神气还神”。

将1350号的神魂从九幽地狱拔出,一笔勾销,自然使之还元而不堕生死了。

还元,就是合于本心。

第四件事是“炼神还虚”,上天做“弼马温”。

猿代表心,马代表意,就是“心猿意马”之说。

心猿生心之后,即有七十二变;念动之后,

便有十万八千里;而心念之动全在于气,因而得了元气金箍棒;元气留恋元神,因而到窈冥界收回自己的元神,使神气相抱。

然而,要想元气留住元神,必须控制住意识之马。

“弼”是辅助、管理之意,因为意由心生,散乱不治,就会使心神不安,所以悟空上天便当“弼马温”,是要温养意识之神,一个个骠肥体壮。

意识之神养好了,但却亏了心之元神,所以说“官封弼马心何足”。

心不足,便嫌官小,打下天界,又回到花果山去修心。

第五件事仍是炼神还虚,上天做“齐天圣”。

修心一段,便可与天相齐,即是见到了金刚心体,所以与天地相齐寿。

上了天,住在齐天大圣府,一边安静司,一边宁神司,希望他能心宁神静,而他也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后来,管了蟠桃园,意识又张狂起来,偷桃,而且三二日一次,这是丹道家七日一阳生的说法。

悟空不知不觉里盗光了天地之间的阳气;后来又去偷酒、偷丹,从而炼成金刚不坏之躯。

正是《阴符经》所说的: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身,小人得之轻命。

”因此,孙悟空到了天上便行偷盗,是因为贼命、物、时、功、神的意识动于心,所以施行于天上,其余之人莫能得知。

三盗成功,则“固躬”而成不坏的身体。

这一段是心纵齐天但意却未宁,所以又打下凡去,继续在水帘洞修心。

第六件事是与二郎神赌斗,讲“炼神合道”。

孙悟空为阳,杨二郎为阴,这一阴一阳的赌斗就是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

系辞上》)而恰好太上老君扔下个太极圈,太极中包含阴阳两仪,所以把孙悟空收了去。

装在八卦炉中锻炼,正是炼心。

七七四十九日开炉,炼成了火眼金睛;这是炼出了元神,因为眼为神所。

炉谐头颅的颅,头颅之所以称“八卦”,是因为头颅有八片顶阳骨。

悟空蹬倒八卦炉,就是跳出了肉体躯壳,而进入了虚空,使外虚空与内虚空相合,成为金刚心体,不生不灭。

这一步道家称之为“弃壳成仙”,超然自在。

但是他却把自身的内院繁华当成了金刚实景,于是留恋于灵霄宝殿,要夺玉帝的宝座。

其实是不愿超出凡躯,而功亏一篑。

第七件是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为“道法自然”。

悟空要夺宝殿,坐帝位,满天神将都奈何他不得,原因是玉帝是阴神,悟空是阳神,因而只能相持不下。

因为阴神是肉体的主宰,所以玉帝是人身首尾腹三界的领袖;元神是精神的主宰,他必须与虚空同体才能永存不朽。

如果元神要占据肉体三界,以之为不朽,就是本末倒置,热情终究要坏。

所以只有如来佛才能降伏悟空,因为他是西方虚空世教的教主。

而且只有虚空才能与虚空相合,如来佛也是人体中的寂灭智慧。

因为是空,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性如如,所以才能降伏一切。

他伸出手让悟空去跳,结果就是跳不出他的手心。

这就是《阴符经》说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宇宙就在人手掌上,万物变化也由人身而生。

孙悟空尽管变化腾挪,都是有为之心,均在宇宙之内,所以他跳到宇宙的边上见到五根肉红的柱子,却无法超越开去。

如来用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就让他跳出了三界外;但有指化五行山,把他压在山下。

用套语来说,这一段,他已“跳出三界外”,却“仍在五行中”。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乃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元素,正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生克变化,所以压在五行山下,即是“道法自然”。

五行是生克规律,就是道的体用。

第八件事是“粉碎虚空”。

悟空局于五行山下,住在五行之心,即宇宙的虚空之中,仍然有着自然和虚空的含义,而且是被压在其中,并非自觉。

所以还须进一步,连虚空的概念也要抛掉才行。

这就是五百年后,由唐僧揭贴,一声巨响,五行山粉碎,悟空跳出了虚空的牢笼,便是“不在五行中”,算是仙道成就了。

连虚空的概念都没有了,进入了金刚心体,便是涅槃自在,成仙作祖。

成佛后干什么,这就是丹道家所感叹的“最后一句没人说”。

可是,《西游记》却甘冒大不韪,给我们揭示出来了——再入轮回作众生。

再来作人,渡人,求得觉行圆满而成佛。

到唐僧救他时,五行山就成了两界山,也即是先后天之别。

五百年前,无空是先天之心,宇宙之心,其所证的心是自己的金刚心;五百年后,他被唐僧所收,成了人之心,并且帮助唐僧取经成

佛,而自己也成了佛,其所证的心是宇宙大众的金刚心。

这样看来,悟空走了三步,分为两段,前期是度己的小乘,经历了齐天大圣的儒心修持的一步和压在山中为仙的道心修持的一步,即由世间走向出世间;后期为大乘,经历了度人成佛的佛心修持的一步。

这是悟空的三级跳。

从中又可以看出,孙悟空成了唐僧的人心,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先天气质和本领,也即是说人心即是圣心和仙心,是宇宙的金刚心体。

不过,堕入后天,人心杂染,泯灭了本性,因此,成佛的路就是去掉凡心的路,也即去掉魔性,自然金刚心体袒露,无染无著,顿现真如。

唐僧前世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实即坤卦的中爻,只因为糊涂不听说法,遂被贬向东土,进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则落入坤,遂成为东离西坎。

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阴神(灵魂),所以糊涂愚痴。

阴神必须投胎夺命,所以唐僧被观音派南极仙翁送入殷温娇体内,而天蓬元帅却自夺猪舍而生,因此这两个却总是相互一气。

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轮回,所以不用投胎夺舍,这就是孙悟空本领不变,沙和尚自为妖怪。

怪字一圣一心,圣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

所以这二人也是一气相通。

道家炼丹,讲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见;具体到五脏,就是肺肝脾为一家、心肾胃为一家。

悟空为金,又为金公(火);八戒为木,又为木母(水)。

这二人又称铅汞化合、水火相济,但却离不开土,所以有个沙和尚(土)来调和。

沙是土,土能和睦万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调和金公与木母之间的矛盾,使二者融而为一。

那么,唐僧被称做“和尚”,也该是土;唐僧谐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两个土。

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

唐僧与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宝。

唐僧与八戒为一派,沙僧与悟空一派,因为两个僧而使八戒与悟空相合一。

八戒为识神,悟空为元神,使八戒不胡说,专听猴哥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元)的过程。

也即是使后天之心转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

因此,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我众生的金刚之心。

唐僧生在中国,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东方人。

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们大家也都能成佛。

那么他怎样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们的路。

下面,择要谈谈人的成佛路。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中,引了一首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能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也是在说,心就是佛,孙悟空就是如来佛;孙悟空是心,如来佛也是心。

没有心佛有无等分别念,就是法身佛,无色无相,无有取舍,这就是金刚心。

金刚心产生金刚智,金刚智就是如来佛。

也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来佛也是一种智慧的化身。

如来佛代表的是灭寂智慧,金刚智慧,虚空智慧,孙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用这种无为寂灭之智去降伏,而孙悟空唐僧最终都进入金刚心智之中了。

观音菩萨代表的是妙察心智,因悟空一有难解之厄,便去求助于观音菩萨,其实是求助于自心的妙观察智。

通过微妙观察,返照自心,照见了五蕴皆空,自然就度过了一切苦厄。

金刚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刚智慧,即如来佛祖。

唐僧修行,即用后天之心内观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显露真性,寂灭成佛。

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

心猿含义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

元心谓其本来是佛,猿心谓其好动被染,所以这一个心中有了两层:

元心猿心,也同潜意识和意识一样。

修心就是要把猿心变为元心,让金刚心显露。

在修行人来讲,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发下菩提正觉心,并用此心随时觉照,剪除邪念。

因为心为身君,能够成此大事。

悟空归正,赐名“行者”,即谓人的修行开始,而心的修行也开始了。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打杀六贼”。

六个贼名为: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

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原来是佛家所谓的“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合,而产生喜、怒、爱、思、忧、欲六识。

这六种意识用事,贪婪、执着、喜怒、烦恼,日益戕在本性,给心君造成极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敌,必须先加除去,才能专心致志。

所以心猿归正后,果然容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