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2175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docx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结构与科学分类的思想

马克思:

最早预见到科学的交叉渗透和统一的整体化趋势。

多次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同哲学的结合,自然科学将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强调“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这将是一门科学。

恩格斯:

明确预见物理和化学之间将出现一门边缘学科;提出各门科学按照其研究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和固有发展顺序进行分类与排列的原则。

毛泽东:

提出按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进行科学分类的思想,科学的区分应依其研究的每一物质运动形式由其特殊矛盾所规定的特殊本质加以界定。

这些论述阐明了科学体系结构的思想,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发展性和特殊性等原则。

钱学森: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建立科学技术体系学和关于科学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各门科学是一个整体,都负有探索整个客观世界的任务,各门科学各自研究的对象领域,只是它们分别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基本着眼点。

这是对科学结构理论与科学分类理论的重大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

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打不断的链条。

由此可以概括出科学分类与科学结构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结构与客体结构的统一原则:

科学分类与结构反映整个世界(广义自然界)客体结构。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

科学门类的逻辑结构反映客体发展的历史结构。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原则:

整个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部分是一个整体,各门科学构成的人类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各门科学应把各自研究的狭义对象领域作为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着眼点与出发点。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

下面以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学为基础,按照上述科学结构的三条原则来讨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钱学森开始提出科学技术体系肉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和系统科学六大部门组成,后来将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知识部门纳入科学知识结构中。

考虑到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是普遍认同的知识部门,而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可以纳入交叉科学范围,因此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如下: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

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可以按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密切程度不同,划分为若干纵向层次:

哲学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的知识形态)。

钱学森认为,科学技术的几大部门都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都存在这几个层次结构;在哲学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都有一个中介哲学原理,如自然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自然辩证法或辩证自然观,社会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或社会辩证法或唯物史观。

在自然科学部门“哲学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层次结构中,抽象性、普遍性渐次减弱,而实践性、特殊性逐渐增强。

四者之间,前者都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都是前者的具体应用。

哲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关于科学世界观的学问;

基础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和理论的学问;

技术科学是关于人工自然过程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问;

工程科学是关于设计和建造特定人工自然过程的技术手段与工艺方法的学问。

四、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

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是按照它所研究的对象——自然界的各种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来划分的。

按照俄罗斯哲学家、化学家凯德罗夫(Б.М.Кедров)的研究结果,自然界基本物质运动形式有:

微观物理运动、宏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和生命运动。

其中,前三种是更基本的简单运动形式,后三种是较复杂的基本运动形式,都包含有前三种物质运动形式。

从起源看,微观物理运动和宇宙天体运动是同时产生的,微观和宇观两板是相通的。

它们的发展序列与相互关系,同它们相对应的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如下:

五、现代技术分类与技术体系

(1)按技术的本质进行技术分类

技术的本质在于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进而是使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产活动。

据此可以将技术分为:

自然技术:

即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中介的物质技术,它是人运用自然规律,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工物质的手段及其技能、方法和知识。

其任务是运用在物质生产中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

目前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技术,都属于自然技术。

自然技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技术基础。

它与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大致是等价的。

社会技术:

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手段及方法,其任务是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满足人的社会生活需要。

它包括运用社会科学揭示的各种规律,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改革和建设、组织和管理。

(1)社会技术是物质技术移植和应用到社会领域而产生的,自然技术中的某些物质技术与方法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是社会技术的组成部分。

(2)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受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因此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组织管理和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强有力工具。

(3)社会技术的对象不只是社会本身,还包括“社会-人类-自然”综合体,因此它是控制和协调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

思维技术:

人与精神、思维之间的活动手段及方法,其任务是运用在精神生产领域中,支持和辅助人的思维活动,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1)思维技术是物质技术延伸到人脑的神经活动、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的进步,为人的思维提供了越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了人类智能的提高。

(2)思维技术是思维科学揭示的思维规律在思维活动和精神生产中的应用,包括逻辑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部分自动化(机器思维),它不是代替人的思维,而是解放人的智力劳动,提高和强化人的思维能力。

(3)思维技术广义上包括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中的一切物质手段与方法,如实验技术、教育技术、设计技术和影视技术等。

(2)按科学的应用进行技术分类

根据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学的思想,任何科学技术部门都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因此每门科学都存在应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相应技术:

v自然科学技术

v人体科学技术

v社会科学技术

v思维科学技术

v系统科学技术

v数学科学技术

就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而言,可以按传统的自然科学分类把技术分为四种基本技术:

机械技术:

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物体形状与位置的技术。

物理技术:

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创造人工物理运动过程,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声、热、光、电、磁等)的技术。

化学技术:

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创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物质的成分与结构的技术。

生物技术:

运用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

现代工程技术常常是以某一基本技术为主,并综合运用各种基本技术。

(3)按三次产业理论进行技术分类

根据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分为:

一次产业技术:

以农业技术为主,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产品和原料的技术。

其对象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质资料。

二次产业技术:

以工业技术为主,是对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进行加工成为成品和半成品的技术。

色括建造固定结构物的建设技术和制造活动物品的制造技术。

三次产业技术:

以服务技术为主,是为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各种服务、劳务和知识的技术。

(4)按生产要素密集度进行技术分类

按生产活动中的劳务、资本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把产业技术分为:

劳动密集型技术:

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技术。

轻纺工业、农业、初级服务业一般属于此列。

资本密集型技术:

投入大量物化劳动,即物质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产业技术。

重化工业大都属于此类。

知识密集型技术:

投入的活劳动中复杂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比例较大、知识含量高的产业技术。

它与高技术的含义相近。

(5)按技术一般要素进行技术分类

一般认为,物质(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三大支柱和技术的三大基本要素。

据此可以分为:

材料加工技术:

对各种矿产与非矿产资源进行加工,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形状的技术。

能源动力技术:

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的各种终端能源和动力的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

对文字、语言、数据和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与变换,对各种仪器、设备、设施进行控制与调节的技术。

(6)按劳动生产过程进行技术分类

日本学者星野芳郎根据对工业生产的劳动过程所做的大量分析,按照劳动过程的技术特征,将工业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相应的技术分为7种:

采取技术

原材料技术

机械技术

建设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

能源动力技术

(7)技术体系及其结构

•技术体系的含义

各种技术并不是孤立的,或独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之间在某种条件下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独立运转的某种装置或设备所所依据的相关技术系统,称为单元技术。

例如,一台独立运行机床相关的技术系统,就属于单元技术。

而把一定社会时代各种技术依其内在联系构成的网络系统,称为群体技术,即社会的技术体系。

其中,有最先产生并起带动作用的先导技术,有渗透性强、关联度大的主导技术,以及相配套的辅助技术。

例如,在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的社会的技术体系中,纺织机械技术是先导,而居主导地位的则是在其他行业广泛使用的蒸汽动力技术。

•劳动过程技术系统的结构

劳动过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即任何单元技术体系的微观结构,如上所述都是由物料加工子系统、能源动力子系统和信息控制子系统组成的。

只是因输入与输出的状态不同而其内在结构形式不同而已。

例如,一台机床的技术系统包括直接加工零件的刀架及工具、床头箱及夹具,使工件转动和刀架移动的动力系统及传动装置,使加工过程按预定程序运行的控制系统。

其输入为金属材料等,经过机床等机械加工技术系统.其输出为各种机器产品。

4.2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趋势

一、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

现代科学革命与自然科学前沿

在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基础上,战后物质科学领域正向两极端层次突进:

微观物理学与宇宙物理学

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学革命,引起生命科学领域变革,思维科学领域变革

20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创立,促进系统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的变革

以上汇合为近代以来的第四次科学革命

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技术体系

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技术

智能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微电子、光机电及软件等构成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技术;由光缆、通信卫星、数字程控交换、智能终端等技术和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由多媒体、新闻传播等组成的信息内容技术;

新材料技术:

金属、无机(水泥陶瓷)、高分子三大传统工程材料由长大重厚向短小轻薄转变;以力学为基础的传统结构材料向以物理学为基础的新型功能材料转变;

新能源技术:

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原料不可再生性能源向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在生性能源转变;由传统污染性能源向安全性、清洁性能源(包括新一代安全核反应堆、受控核聚变、磁流体发电、燃料电池、清洁燃烧技术等)转变;传统低效高耗能源技术向新兴高效节能技术转变。

生物工程技术

•在分子生物层次和细胞分子层次上,设计或改良生物品种的农业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上,提高人体素质、防治疾病的健康技术、医疗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在思维科学、信息科学和脑科学的基础上,模拟、改进和提高人的智力的人工智能技术;

空间技术

开发和研制人造卫星、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各种航天器的空间工程技术;

利用空间低温热沉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高位置等空间资源开发技术;

认识空间和认识宇宙起源、行星系、恒星系和星际空间现象的空间探测技术;

海洋技术

海洋工程技术:

包括近岸、水下、海洋浮标、平台等各种工程结构技术;

海洋支撑技术:

海洋测量、海洋预报、海洋环保、水下通信、导航定位、防腐蚀、防生物附着等技术;

海洋应用技术:

包括海底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海洋水产、捕捞的增养殖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潮汐、波浪等)。

以上六大技术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中心的近代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和高技术体系。

二、21世纪科学技术前景

1.信息、生命、环境三大主导学科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有信息、生命、环境三大主导学科:

1)为新兴信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知识智力水平起基础作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2)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生命科学与技术;

3)解决地球环境、生态和资源危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科学与技术。

2.生物技术与材料、能源和信息的交叉融合

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人类文明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技术将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等生物信息技术。

托夫勒认为,第一次数字革命之后,将由导电聚合物、合成物质、能源、医药、克隆技术、超分子化学、光学、记忆研究等领域一系列科学技术突破中,特别是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趋同中,出现更大的巨变:

信息技术和生物学革命的融合,先是信息技术使生物学发生巨变,而后是生物学使信息技术发生巨变。

如基因操纵某种智能形式,以DNA和生物芯片为基础的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IBM正依据生物工程的自我修复原理,研制新型的蓝色基因计算机。

过去,美国一种药品从研制到政府批准上市要14年,而信息技术使这一过程缩短4-5年。

其制药业每年在IT上花费达40亿美元。

预计2004年,信息与生物两大技术结合将给全世界创造430亿美元的新市场。

这将使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3.纳米技术:

新世纪技术革命的转折点

人类对物质微观层次的认识,深入到纳米尺度层次开发新兴的材料技术。

1)纳米技术本身在蓬勃的发展。

纳米技术使材料技术面貌一新。

2)纳米技术使现有的其他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如新型的微机械电子技术。

3)纳米技术引起的是人类经历了材料主导、能源主导、信息主导以及三者融合之后,在更高层次上进入材料主导的新时代。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加速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

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促进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导致一系列综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如技术生态学、创新经济学,人类工程学、技术美学工程心理学等社会技术科学的发展。

数学和系统科学向各门科学的渗透扩散,加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数学化和一体化。

马克思在1844年就指出:

“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将是一门科学。

列宁在1900年指出:

“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

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

2.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化

1)恩格斯在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加速的规律,指出:

“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的前进,而且得到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还指出:

“科学至少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

2)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曾提出了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

科学出版物按指数增长,如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每十年增长一倍,80年代每6-7年增长一倍;科学家人数每50年增长10倍。

1800——1000人

1900——100000人

1950——1000000人

1970——3200000人

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

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成果1.73倍。

3)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发明到创新的过程不断加快

转化周期:

17世纪—18世纪100年左右

19世纪30—40年

20世纪初20年左右

20世纪30-40年代10年左右

20世纪50—5年以下

4)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

1885年——1919年:

发明到应用30年;生产到市场7年

1920年——1944年:

发明到应用16年;生产到市场8年

1945年——1964年:

发明到应用9年;生产到市场5年

3.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建制与活动。

其组织规模日益扩大,逐步达到国家规模、国际规模和全球规模。

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和分工与合作并行不悖,人类进入大科学、大技术、大生产的时代。

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

1)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组织下的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

如全球海洋计划、大气研究计划、全球环境保护计划和“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

2)国际双边和多边科学技术合作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跨过性的机构。

欧洲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美、英、法、德、日、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中心等。

4.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一个基本原理。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这一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深化、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本质观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明确地从质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表征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本质观。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一个基本原理。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这一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深化、丰富和发展。

所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其理论内涵而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现代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要素数量对增长的贡献,已日益成为含量居第一位的增长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导致科技越来越超前于生产而发展,起到第一位的先导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促进生产力变革的其他社会力量相比,已愈来愈成为第一位的推动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比例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占第一位的人力资源。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进步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从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角度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进步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所表达的科技进步规律,不仅在转化方向上,而且在进步源泉、发展动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特点。

•在进步源泉上,无疑社会实践是科技进步的基本源泉。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有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作为基础与源泉,科学技术才能超前发展,才能使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改造与更新,才能变为第一生产力。

•在发展动力上,人们公认社会需要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但这种社会需要的结构和层次都比过去有了深刻的变化。

正是社会需求引力和内在需求推理的合理作用,才能推动科学技术加速进步并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在运行机制上,人们通常用科技的社会依存性合和自律性双重机制,来阐明科技进步的运行过程。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为生产力。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更加巨大的直接经济价值及其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1、现代科技进步渗透到劳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

2、现代科技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和产业部门,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3、现代科技进步在本世纪自身发生的两次革命,引起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革命。

4、现代科技进步通过变革产业结构而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5、现代科技进步通过物质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6、现代科技进步还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

思考题

1.科学分类有哪些原则,钱学森的科学体系结构的思想有何特点?

2.科学技术分类的意义何在?

3.技术体系的一般结构有什么特点?

4.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哪些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值得我们注意?

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

第五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5.1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

一国社会财富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GNP指的是一国居民持有产权的全部产出,不论其资产在国内还是国外。

GDP指的是一国范围内所创造的全部财富或产出,不论其资产属于属于本国还是国外居民。

二者关系是:

GNP=GDP-国外净资本流入。

它表示一国经济的总规模。

经济发展:

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包括结构、分配、生活、教育、卫生等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过程。

实际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包含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增长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发展是一个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概念;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增长的目的。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是增长未必带来发展,如增长造成的财富增加没有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或者产出增加了却大量库存积压等,都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或“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因素

1.科技进步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作用:

传统公式: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现代公式: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组织的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工具的科技水平和质量,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工具的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范围,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使废物、贫矿和信息成为新对象。

2.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相对独立作用

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是生产力的三个软要素,属于生产力发展的无形资产,成为经济增长的独立因素:

•产品设计创新:

提高劳动产品的花色品种、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生产工艺创新: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的消耗和成本:

•经营管理创新: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合放大。

科技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立因素:

产品、工艺、管理

3.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4.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经济长期增长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革命,引发产业革命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形成经济长波

新经济增长的趋势、方式与动力

•高技术工业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和带头产业

•以低通胀经济增长为特色的新增长方式

•知识和信息技术是增长的主要动力

(1)美国高技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美国IT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美国IT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IT产业对通货膨胀的抑制

美国高技术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通胀率比较

微处理器生产成本的下降

光缆传输的成本下降趋势

新经济中的持续技术创新典型一例

1965年,世界计算机产业巨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工程师GordonMoore在准备演讲时发现:

由于持续的创新使计算机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就翻一番。

这一定律至今屡试不爽。

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从1971年的4004个增加到1998年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