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98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新课改理念提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个

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基本信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

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

发挥教育的

2、为了给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教师最需要做好的工作是()。

A、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B、制定严格的班规

C、培养班干部

D、了解学生

【答案】D

【解析】为了给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教师最需要做好的工作是了解学生。

故选D。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以()为本。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社会需求

【答案】C

【解析】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因为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

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

故选

C。

4、我国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将其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将学

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

针对这一做法,结合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C、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D、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答案】D

【解析】将足球纳入体育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

由于学生学业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故选A。

6、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的表现。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答案】B

【解析】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题干中植物学

家与木匠的经验不一样,对于香樟树自然有不同的体会,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故选B。

7、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教学始终具有

()。

A、思想性

B、活动性

C、教育性

D、渗透性

【答案】C

【解析】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怙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基础。

故选C。

8、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A、课程内容

B、教学方法

C、课程目标

D、教学评价

【答案】C

【解析】在泰勒看来,确立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一步。

故选C。

9、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

A、设置目标

B、列提纲

C、寻求同学帮助

D、做笔记

【答案】A

【解析】元认知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其中,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

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A选项设置目标属于元认知策略。

B选项列提纲

属于组织策略。

C选项寻求同学帮助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D选项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故选A。

10、教师通过平常的观察记录,与学生的交流和谈话,以及多次阶段性的测试和考核,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等多

种信息,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况进行评估,这属于教学评价中的()。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注参照性评价

【答案】A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题干中“多

次阶段性的测试和考核”等说明是形成性评价。

故选A。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这三级分别是()。

A、省、县、乡

B、国家、地方、学校

C、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D、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州)、市县

【答案】B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故选B。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

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答案】A

【解析】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

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之后才能逐渐获得。

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

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技能,

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故选A。

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经济决定教育,同时教育对经济也有反作用。

故选A。

14、小欣是某校初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

班主任项老师打印了一张“迟到大王”的奖状颁给小

欣,并说:

“小欣,你可真是迟到大王啊。

”该老师的做法()。

A、正确,能够激励学生不再迟到

B、错误,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C、正确,维护了教师的威信

D、正确,有利于维持班级纪律

【答案】B

【解析】针对小欣经常迟到的问题,该教师应该多方面了解小欣的情况,帮助其改正迟到的缺点。

题目中该

教师的做法伤害了小欣的自尊心,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故选B。

15、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实地测算、生物的植物培养和动物饲养。

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D

【解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培养和动物的饲养属于实

习作业法。

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

的一种教学方法。

故选D。

16、《学记》中说:

“不陵节而施”。

()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答案】C

【解析】“不陵节而施”意为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即教育中要遵循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食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这些

要求和主张都反映了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故选C。

17、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答案】A

【解析】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故选A。

18、明确规定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体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指导功能

【答案】A

【解析】“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是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目标导向

作用,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故选A。

19、明确规定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体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指导功能

【答案】A

【解析】“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是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目标导向

作用,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故选A。

20、下列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B、终身教育是学习社会的基本特征

C、终生教育蕴藏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答案】A

【解析】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

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终身教育是学

习社会的基本特征,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1、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的表现。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答案】B

【解析】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题干中植物学

家与木匠的经验不一样,对于香樟树自然有不同的体会,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故选B。

22、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小学生每日学习时间不超过()。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

【答案】B

【解析】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

学生每日学习时间

(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六小时,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大学不超过十小时。

故选B。

23、某小学为了创建学校特色,组织本校教师开设了一门动漫课程,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C

【解析】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

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故选C。

24、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

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自觉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答案】A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

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

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故选A。

25、()是指教师开学前对所任教课程作出一个学期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是完成一个学期教学目

标所确定的工作范围和教学进度的实施方案。

A、学校教学计划

B、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C、课时计划

D、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学期工作的计划安排来看,易确定所填选项内容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故选D。

26、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儿童)中心课程、()。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答案】A

【解析】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