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9720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docx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浅述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摘要:

本文从成矿物质来源、形成条件、矿体形态、控矿构造、矿石组构、蚀变分带等方面分析论证了矿床成因,以为某金属矿床的形成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明显,矿床成因属以接触交代作用为主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结合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矿体形态、矿石组构、成矿作用及围岩蚀变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对金属矿床的成因进行探讨,以便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论文网/2/

  关键词:

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岩体特征

  Abstract:

thisarticlefromthesourceofore-formingmaterials,formingconditions,theorebodyshape,ore-controllingstructure,orefabrics,alteredpointswiththepaperanalysisthecausesoforedeposits,thinkofametallicdepositformationandmediumacidicmagmaintrusionactivitiesrelationshipobvious,thegenesisofreplacementwithacontactoftheformationofthetypicalroleasskarntypecupolymetallicoredeposit.Combinedwiththesourceofore-formingmaterials,ore-controllingstructure,orebodyshape,orefabrics,mineralizationandwall-rockalteration,andotheraspectsof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ausesofthemetallicdepositsarediscussed,soas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furtherore-prospecting.

  Keywords:

metaloredeposits;Theore-forminggeological;Conditions;Rock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成矿地质条件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从地层的含矿性来看,本区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含量与地层中矿体并没有对应关系。

从宏观上来看,尽管矿体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地层,但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矿体主要产在闪长质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内及其附近,远离接触带的地层中目前尚未见到工业矿体存在。

本区三叠系地层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分解,岩石性质较脆,特别是硅化后容易破裂而产生裂隙,因而渗透性增强,有利于含矿热液流通及与有利围岩产生接触扩散交代和渗滤交代作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层条件。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主要为接触带构造体系,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简单接触矽卡岩带(超覆构造、凹部构造、捕虏体构造、波状起伏界面、不规则界面等)、断裂接触矽卡岩带以及层间破碎矽卡岩带、层间滑脱矽卡岩带等,总体倾向北西,倾角变化较大,多为30°左右。

  接触面产状变化的部位有利于接触交代作用的进行进而易于形成矿体,尤其是岩体超覆、凹部等接触带部位含矿热液流动性差,热量不易散失,更有利于接触交代作用的进行,往往形成富矿体。

在印支期区域北西―南东向应力场作用下,中下三叠统地层内部层间滑动、破碎及拉张现象明显,形成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带及褶皱顶部附近的虚脱部位,为含矿热液的沉淀、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容矿空间。

此外,本区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矿液的运移与接触交代作用的发生,是本区脉状矿体产出的有利容矿构造部位。

  岩体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某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钾长闪长岩等组成,多呈灰色、灰白色和灰绿色,具有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

造岩矿物以斜长石为主(50%∼65%,质量分数,下同),钾长石含量相对偏高(8%∼20%),石英含量变化较大(2%∼15%);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5%∼15%)且含有少量的黑云母(≤3%)。

岩体SiO2平均含量为%,岩石总碱含量(K2O+Na2O)平均值为%,w(Na2O)/w(K2O)平均值为;碱度率平均值为,里特曼组合指数(σ)平均值平均为,基本上属于一套中酸性钙碱性侵入岩。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总量(Σw(REE))平均值为×10−6,w(LREE)/w(HREE)平均值为,属轻稀土富集型;δw(Eu)平均值为,δw(Ce)平均值为,稀土配分曲线均向右倾,几乎重合在一起,显示了较好的同源性。

岩体中Th含量明显高于维氏值,而Rb和Ba明显低于维氏值。

侵入岩中含有接近碱性玄武岩的超高Sr含量,远高于上地壳含量(350×10−6)和下地壳含量(230×10−6),不可能是地壳岩石深熔或重熔的产物,也表明某岩体可能来源于高钾富碱的地幔岩浆(见图1)。

但也有Sr丰度较低者,为×10−6,表明原始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

  

  稀土元素

  1―LMS-530-4钾长闪长岩;2―LMS-575-1钾长闪长岩;

  3―ZKA-2闪长岩;4―ZKA-8闪长岩

  图1某山岩体稀土元素分布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现有矿体一般产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及其附近,矿床的形成明显与本区中酸性成矿岩体密切相关。

  岩体的微量元素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

岩体中Cu等成矿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维氏值,显示出明显的富集性;而在地层中Cu等成矿元素含量均远低于维氏值,表明本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是矿区范围内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的成矿母岩。

  表1微量元素含量(质量分数)

  样品ThRbBaSrCuCoNiCr

  LMS-530-4钾长闪长岩

  ZKA-2闪长岩1

  WH-&-4闪长岩1

  平均值1

  LMS-530-6大理岩<

  LMS-575-2大理岩<

  平均值<<

  维氏值(中性岩)710065080035105055

  H-O同位素结果显示: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水加入;铅同位素结果表明:

本区成矿物质绝大部分来自于岩浆;锆石U-Pb法测定的成岩年龄为±Ma,Re-Os法测定的成矿年龄大致为131Ma,成矿时间稍晚于成岩活动时间。

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早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不仅提供了巨大的热能,而且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对矿床的形成起主导性控制作用。

  二、关键控矿因素

  

(1)控岩构造:

北东向、近东西向基底断裂控制了成矿岩体的侵位和就位,是重要的导岩控岩构造,是成矿的先决条件。

  

(2)成矿母岩:

早期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钾长闪长岩等闪长质岩类组成的中酸性岩体,其所代表的岩浆侵入活动带来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和大量的成矿流体,是矿区范围内成矿作用发生的首要条件。

  (3)地层层位:

矿床的产出与一定的地层层位有关,受控于三叠系中统某组和下统某组地层。

围岩岩性、岩体侵位深度、流体演化以及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的耦合控制作用是导致矿质沉淀于岩体与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主要原因。

  (4)有利岩性:

三叠系中统某组含薄层膏盐白云质灰岩和下统某组灰岩,属典型含膏盐的不纯碳酸盐岩,对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成矿进程控制作用明显,是接触交代成矿作用发生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最有利的围岩岩性条件。

  (5)隔挡层:

二叠系上统渗透性差的某组炭质板岩和某组硅质岩,对成矿流体的汇聚起到了一定的屏蔽和隔挡效应。

  (6)控矿构造:

主要为接触带构造体系,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简单接触矽卡岩带(超覆构造、凹部构造、捕虏体构造、波状起伏界面、不规则界面等)、层间破碎矽卡岩带及层间滑脱矽卡岩带等,其中富矿体的产出受接触带捕虏体构造、波状起伏界面以及超覆构造控制明显。

  三、矿床成因分析

  从成矿物质来源来看,微量元素、铅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特征均说明岩体与矿体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从形成条件来看,矿体主要产于某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与三叠系不纯碳酸盐岩之间的接触带中,远离接触带只有少量热液脉型矿化产出,符合矽卡岩型成矿的形成条件。

  从矿体形态和控矿构造来看,矿体形态以小而富的透镜状、似层状为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控于岩体与灰岩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富矿体的产出受接触带捕虏体构造、波状起伏界面以及超覆构造控制明显,符合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控矿特征。

  从矿石结构和构造来看,矿石结构以交代溶蚀、交代残余为主;矿石构造以块状、稠密浸染状、条带状、脉状为主,具有矽卡岩型矿床典型的组构特征。

  从围岩蚀变及其分带来看,本区围岩蚀变强烈,主体以矽卡岩化和大理岩化为主,从中酸性岩浆岩到矽卡岩到碳酸盐岩,显示了良好的矽卡岩型矿床的分带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明显,矿床成因属以接触交代作用为主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矿床的形成起主导性控制作用。

三叠系含膏盐的不纯碳酸盐岩主要以其有利的层位、岩性、活泼的化学性质来影响矿质的就位、沉淀和矿体的定位,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必备条件;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体系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控制矿体的产状及规模,是成矿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注:

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