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96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docx

解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地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0年5月以来,许多城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规范化管理下的地摊经济让生活“烟火气”更加浓郁。

下图为某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最适合发展夜市地摊经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发展地摊经济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生产效率B.增加就业岗位

C.优化城市布局D.改善城市交通

【命题意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冲击较大,各地居民收入减少,5月以来疫情得到缓解,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本题组以此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夜间人口集中的居民区,可以为夜间地摊经济提供足够的消费人群;甲、丁位于郊区,人口较少;乙位于景区,白天人多而夜晚人较少。

第2题,发展地摊经济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城市布局基本无关;摆地摊是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而且能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摆地摊可能会占用马路、堵塞交通。

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

据此完成3、4题。

3.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州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州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州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扶贫协作为背景,涉及区域联系和环境承载力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A。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农产品特色性强,而浙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农产品需求量大,①正确;青海海西州与浙江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相差巨大,生态移民到浙江并不合适,②错误;浙江具有人才优势,可以选派人才支援海西州,③正确;IT产业对技术、人才、交通、通信等条件要求高,而海西州IT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④错误。

4.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D.生产技术水平低

【解析】选C。

我国西部地区山地、高原广布,干旱、高寒等气候区面积大,土地生产力低,这是导致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环境承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C正确;人口密度、经济规模不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虽然西部农村地区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会影响到环境承载力,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

  下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某汽车制造企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完成第5题。

5.为了帮助该企业走出困境并助力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拓展汽车租赁市场B.引进技术型人才

C.搬迁企业到消费地D.发展资源型产业

【命题意图】该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解析】选B。

拓展汽车租赁市场会导致私家车购买量下降,从而影响汽车销售,A错误;引进技术型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加强研发、提升质量,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B正确;汽车制造业并非市场指向型产业,没有必要浪费资金做无用功,且搬迁企业无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C错误;资源型产业依赖自然资源,东北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发展资源型产业无法实现工业基地改造升级,而且无助于汽车企业走出困境,D错误。

  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

据此完成6、7题。

指标

四大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

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6.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四大地区的统计指标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我国四大地区的概况掌握情况,通过对四大地区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选B。

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丙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面积小、人口少,甲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丁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为乙。

7.我国四大地区中(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解析】选C。

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体,A错误;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B错误;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C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第一产业比重低,D错误。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

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甲洋流(  )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9.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南美洲与南极洲、太平洋与大西洋交界处附近的洋流分布图为背景,从“世界洋流的分布”和“洋流的影响”两个知识点出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8选D,9选C。

第8题,甲为南半球西风漂流,因海陆分布的影响,南半球没有副极地环流圈,甲属于副热带环流圈,A错误;图示范围内,甲洋流呈现的是顺时针流动,B错误;西风漂流受西风带影响大,C错误;南半球西风漂流,受南极大陆和浮冰影响,水温低,属于寒流,D正确。

第9题,①处位于西风带背风坡,全年降水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A错误;②处有峡湾,但峡湾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并非洋流影响,B错误;③位于西风带,风力强劲,且海洋贯通东西,没有陆地阻挡,因此流急浪高,C正确;④处纬度高,海水封冻期长,渔业资源并不丰富,无世界著名渔场,D错误。

【知识拓展】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在性质上属于寒流的原因:

①环绕南极大陆流动,而南极大陆温度极低,必然会影响周边海域;②从南极大陆漂浮过来大量冰山,冰山融化时吸热,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③从南极大陆吹来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的降温;④南半球西风漂流分布在南纬40度~60度的海域,较北半球对应洋流纬度高。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据此完成10、11题。

10.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解析】选B。

类比二氧化碳可知,氧化亚氮具有更强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B正确。

11.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解析】选D。

本题注意农田的独特性,农业生产中氮肥在农田的施用,是有别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农田与其他土地在作物(属植物)、大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秸秆燃烧的影响时间短。

  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命题意图】本题组侧重对“区域认知”学科素养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美国的自然带分布和农业地域类型,通过对图中各地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选A。

①②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属于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3.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  )

A.投入劳动力较多B.专业化程度低

C.产品商品率较低D.以牧牛业为主

【解析】选D。

美国农业发达,因地制宜进行地区专门化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甲位于美国西部山地高原区,地广人稀,发展了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

  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

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修建在地上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高D.站点间距离小

15.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命题意图】本题组通过对比分析市郊铁路和市内地铁,以及市郊铁路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解析】14选A,15选D。

第14题,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途经地多为农村,征迁成本小,且沿途交通线和高层建筑少,因此可采用造价较低的地上修建方式;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日客运总量小,发车频次低,站点间距离大。

第15题,市郊铁路的建设,将核心城市和外围城镇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形成城市体系,有利于经济上分工合作,A错误;空间距离没有变化,B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会加剧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因此有利于向外扩散,C错误;由于交通通达度提高,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会扩大,D正确。

【误区警示】①混淆“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交通条件改善后,空间距离不变,时间距离减小;②误认为交通条件改善后方便了农民进城,从而城市集聚加剧,却忽略了市区高房价、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造成的郊区城市化。

  下图为某地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简图。

完成第16题。

16.评价过程中,可以(  )

①利用RS获取植被覆盖信息

②利用GPS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

③借助GIS进行数据图层管理

④通过RS输出生态环境质量专题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分析3S系统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对3S功能的理解,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B。

RS通过分析地表物体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特征获取其地理信息,GPS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GIS负责对地理信息进行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等,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方法技巧】完成该题的关键是掌握3S的主要功能,3S的主要功能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即RS——“看”,GPS——“导”,GIS——“管”。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

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

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命题意图】本题组侧重对“区域认知”学科素养的考查,通过对地貌景观的识别和对等高线的判读,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解析】选B。

图2为谷地,结合图1等高线地形图可发现,只有乙为谷地。

18.图2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