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0969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docx

最新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带解析

专题训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选择题

1.近几年,雾霾在我国华东、华北地区时有发生。

菏泽市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严禁焚烧秸秆”“严禁小锅炉取暖”等措施,使雾霾天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某同学在“关注雾霾”主题班会上,提出的下列治霾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增加火力发电

B.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

C.扩大绿化面积

D.骑自行车,不开私家车

【解析】选A。

增加火力发电,燃烧大量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产生的煤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扩大绿化面积,提倡绿色出行的方式能减少雾霾的发生。

2.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

①讲究卫生,到餐馆用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

②使用充电电池

③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④垃圾分类

⑤使用电子贺卡,不使用纸质贺卡

⑥把家里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⑦使用含磷洗衣粉

⑧到超市购物时使用塑料袋装物品

⑨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③⑦⑧  B.①②④⑧  C.①③⑥⑧  D.①③⑤⑨

【解析】选A。

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会浪费森林等资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域环境,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

3.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下列与之不相符的是 (  )

A.离开房间时关灯B.骑自行车代替电动车

C.使用环保购物袋D.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

【解析】选D。

离开房间关灯,少用电动车,节约用电。

使用环保购物袋保护资源。

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会造成资源浪费。

4.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孩子的措施是(  )

A.晚婚B.晚育C.少生D.优生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计划生育政策及其目的和要求。

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指的是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晚育是指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少生是指稳定一个低生育水平,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是指通过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的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5.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在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A.不乱扔垃圾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将森林变为良田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解析】选C。

不乱扔垃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将森林变为良田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6.“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这个长沙三年绿化目标,可通过下列哪项活动实现 (  )

A.乱砍滥伐B.植树造林

C.废气排放D.乱捕滥杀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绿化环境的相关问题。

乱砍滥伐、废气排放、乱捕滥杀都会破坏环境,只有植树造林是与保护环境有关的。

7.近几年,雾霾问题日趋严重。

下列做法会加重雾霾的是 (  )

A.增加绿化面积B.提倡绿色出行

C.使用太阳能发电D.就地焚烧作物秸秆

【解析】选D。

雾霾是大量烟雾、灰尘等微粒悬浮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减少雾霾的产生就应该减少烟雾、灰尘等污染物的排放。

增加绿化面积,能够净化空气,不会加重雾霾。

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加重雾霾。

使用太阳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不会加重雾霾。

就地焚烧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灰尘,加重空气污染,加重雾霾,故选D。

8.常德石门某地曾经进行过30多年的雄黄矿生产,导致现在山上光秃秃的一片。

后经专家确定雄黄矿中的“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

这种危害属于(  )

A.酸雨B.重金属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D.大气污染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污染类型的理解。

雄黄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

9.(·威海学业考)下列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技发展使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与日俱增

B.人口膨胀对生物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C.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生物圈其他生物的生存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如环境污染等;又有有利的一面,如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等。

10.(·长沙学业考)成语“竭泽而渔”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下列活动与此观念相符的是()

A.毁林开荒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退耕还林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

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因而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1.(·宿迁学业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B.人口猛增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C.人口猛增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D.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以使人口无限增长

【解析】选D。

人口增长会带来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和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12.(·桐城学业考)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相符的是 (  )

A.反复利用布制购物袋B.使用节能灯照明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解析】选C。

用一次性竹筷就餐,浪费了竹子,破坏了环境,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

13.(·郴州学业考)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选D。

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二.非选择题

14.(·舟山学业考)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

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解析】

(1)图中的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体,此过程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2)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其原因是能量随营养级的增高而逐渐递减;(3)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即煤、石油的燃烧。

(4)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等,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增加碳排放量。

答案:

(1)光合作用 

(2)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中逐级递减

(3)④ (4)②③④

15.(·枣庄学业考)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请分析作答: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A

1.20×1014

1.26×1014

B

1.20×1014

1.20×1014

(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

随着营养级的增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数据可知,表中________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地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

(1)碳在物质循环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原因是B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处于平衡状态。

(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答案:

(1)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B 二氧化碳吸收量与释放量处于平衡状态

(4)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16.汽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PM2.5的重大元凶之一。

通过现场调研可知,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

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某中学的同学在市政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表:

组 别

PM2.5(微克/立方米)

5:

00~6:

00

(车流量最少)

8:

00~9:

00

(车流量大)

9:

00~10:

00

(车流量小)

11:

30~12:

30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设置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的同学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请你将题表中“下班时段”的数据也进行相应处理,并用柱状图表示。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

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从题中可以发现本探究实验验证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那么变量就是车流量大小,因为车流量不同,空气中PM2.5的浓度也不同。

(2)实验材料达到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3)先算出下班时段空气中PM2.5浓度的平均值,然后仿照已绘制的柱状图将下班时段的柱状图绘制出来即可。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上、下班时段车流量较大时,空气中PM2.5的浓度较大;清晨和上午车流量较少时,空气中PM2.5的浓度较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5)根据此探究结论,可以警示我们汽车尾气越多,空气质量越差。

因此我们应尽量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出行,享受低碳生活,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答案:

(1)车流量大小 

(2)求平均值

(3)

(4)越大 (5)合理即可,如少开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