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美术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543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美术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下美术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下美术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下美术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下美术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美术备课.docx

《六下美术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美术备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美术备课.docx

六下美术备课

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

大部分学生对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乐于动手,对手工制作课充满了极高的热情,对美具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

从六年级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的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

对班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课目编制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本教材在选择组织方面,注重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的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义,注意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使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得到加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做了一些控制,专业要求力求降低,综合能力则相对具体。

本册教材的课目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

教材分为11个单元,各单元后设置了“学生作业”“学习屋”等栏目,既保证了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学习的完善和迁移途径,还可根据学校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相关的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开展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精神。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时进行直观教学。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注重对学生造型·表现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5、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6、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7、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8、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9、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10、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1、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第1课请到绿色商店来(活动一)

教学目标:

1、调查搜集自己喜欢的绿色商品包装,并初步认识商品包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2、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

重难点:

创作中能比较合理的使包装设计中图案与文字达到和谐统一

教具准备:

各式包装,彩笔等,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

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

为什么?

(学生回答)

2、老师小结:

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包装图片展示:

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

二、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1、小明和小强买了许多物品,请你找一找他俩买的物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回答。

3、教师小结:

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

三、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

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

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

品名和产地等文字、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

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

教师归纳:

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

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

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展示:

呈现绿色食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展示:

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展示:

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四、创造表现。

1、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五、拓展延伸。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3、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4、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作业布置:

绘画绿色标志。

第1课请到绿色商店来(活动二)

教学目标:

1、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重难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上一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

(学生回答、讨论)

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

二、深入感知

1、提问思考:

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

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

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

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

3、制作过程

(1)构思:

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

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

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4、游戏,启发思维。

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

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三、尝试作业、反馈指导

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

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

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

四、创造表现

1、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3.、评析交流

五、延伸应用

1、讨论评议

互评:

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

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学生作业。

作业布置:

绘制自己理想中的绿色商店。

 

第2课城市灵光(活动一)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2、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等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1、欣赏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图片。

问:

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画面定格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教师做简单介绍:

中国银行大厦:

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

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人课题。

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

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

板书课题。

图片1:

香港和上海城市景色的。

图片2: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图片3:

以艺术字形式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

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

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

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提升。

展示学生所搜集到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资料。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作业布置:

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第2课城市灵光(活动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设计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开放学生对建筑物的设计智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分析

1.学生欣赏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

问:

建筑的基本形一般有哪些?

这些建筑模型分别采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

你认为它们造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

建筑的基本形:

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

KT板、泡沫板、木材等。

展示l:

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

展示2:

图片显示:

各种基本形以及各种制作材料的图片资料。

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体验

1.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其实,简单的纸材通过剪贴折压成型也能做出很多富有造型变化的建筑模型。

2.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

每一小组发给一座建筑模型,学生观察和讨论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拆开重组的方式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步骤。

构思新的设计创意。

3.学生代表简单演示制作过程并总结制作方法:

折——粘——剪——整理成型。

直观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4:

展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合适的纸张,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一件或多件建筑模型进行组合拼装。

(2)注意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3)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或其他小饰品进行点缀。

(4)制作的同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完成创作的小组同学将作品摆放至教室中央,和其他小组的作品组合成建筑群。

2.自由欣赏参观,引导学生从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作业布置:

绘制自己喜欢的建筑。

第3课俯瞰山川(活动一)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生看(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感受。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2.看雪景,加深俯瞰的视觉感受。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图片(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1.看视频,师生交谈感受。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的图片集锦,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布置:

绘制《中国地形图》。

 

第3课俯瞰山川(活动二)

教学目标: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师生看图,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

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学生边说,老师边从课件的图片资料库中调出合适的图片借以激发艺术表现欲望。

3.限时尝试绘画。

(展示欣赏图片)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图片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欣赏几幅学生试画的作业,请其他同学为其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

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

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

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

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作业布置:

以俯视角度绘制任意画。

第4课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世界画坛巨匠毕加索,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及艺术人生,激发自己的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毕加索的画,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赏画导人

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

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揭示课题:

画坛巨匠——毕加索(展示:

代表作品)

交流、讨论(交流收集的信息;了解画家生平故事、艺术风格特点。

二、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三、欣赏、描述

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

请你描述。

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展示《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

四、赏析、评述

1.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进行分析评述。

提问:

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要这样画?

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

画家想表现什么?

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什么?

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

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

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五、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相关范画数张

六、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作业布置:

自由画。

第5课《音乐会》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报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运用线、形、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自主设计一份音乐海报。

3、用心设计、动手绘画,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用心去装点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海报包括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难点:

理解美术与音乐的美,领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一个音乐会,大家喜欢吗?

教师:

那好,下面我们先看几幅画,并根据所看到的绘画谈谈你心里的感受。

(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展示图片)

二、欣赏:

展示图片(课件)

三、思考交流:

①这四幅绘画风格一样不一样?

②这四幅绘画给你什么感受?

(让学生从线形色等方面交流)

③任选一幅,说说你耳边好像响起了什么音乐?

(教师可适当的提示,并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四、设计海报

1、展示不同风格的音乐会海报(课件)

2、设问:

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美观的音乐会海报呢?

五、制作步骤:

(课件)

1、听音定画(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设想绘画的风格)。

2、直接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并绘于画纸上。

3、在合适的位置标明音乐会的主题、地点和时间。

六、学生自由创作并评价

1、学生自由交流创作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2、师生评价。

七、总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美妙的音乐,同学们肯定有充满了创作的灵感,愿我们都热爱艺术,让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

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音乐会海报。

第6课《瓶花与水果》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水彩画的知识,能够了解他们的性能。

2.学会运用水彩表现瓶花与水果画面,提高学生色彩搭配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深入学习水彩画的色彩知识。

难点:

运用水彩颜料表现画面。

教具准备:

花、瓶子、水果、衬布、水彩颜、水彩笔、色盒、水桶、清水、水彩纸、两面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1、欣赏教材中的画家作品。

黄铁山作品《水仙》、冯晓阳作品《瓶花与水果》

2、说说有什么不同(色彩明快、形体结实等)

3、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瓶花与水果(水彩画)

二、作品欣赏巩固方法

1、再次欣赏教材中的画家作品

2、要求阅读教材中提示的作画步骤,提出自己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1)如:

怎样调准色彩?

解决方法:

看准物体上的色彩倾向(色相、色性),可以在色盒上先调试。

(2)如:

花朵太复杂,怎样表现?

解决方法:

将花朵外形概括为几何形体(圆形、方形、梯形三角形等)考虑花的结构(芯蕊、花瓣、花托)和朝向变化(正面、侧面、背面)。

(3)如:

花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

解决方法:

引导观察后再示范,将一个物体概括为几个块面后再分析其受光部,背光部和投影的涂浅变化。

3、教师演示

画一个苹果,按水彩画步骤演示,并一步一步解决。

4、小结步骤与方法

(1)用铅笔画出物体轮廊。

(2)画出物体的大体明暗关系,线条不要太密,省略灰色部分。

(3)用平涂的方法绘物体,再上清淡而明快的色彩。

(4)涂加深色,调整修改,可复勾轮廊线或加皴线条。

三、自主选择课本图片临习名画

1、自选作品临习:

课本作品的那幅作品一部分。

2、作业要求:

(1)局部临幕要求画面构图完整。

(2)画面体现色调。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四、展示评价

1、作品展示、互评、自评。

2、小结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在颜色的世界中邀游,认识到了水彩画的步骤和方法。

同学们也把自己观察到物体真实的感受用水彩画表现山来。

大家表现的都很好!

教师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大胆的表现真实的感受,每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作业布置:

分别用干画法和湿画法画一个果子。

第7课兵马俑(活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

和感受。

教具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

有谁认识这个字——“俑”?

它是什么意思?

生: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

陶俑、女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