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511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docx

考点06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考满分计划系列化学》之一轮考点全解析原卷版

考点六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知识点一:

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订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与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

⑧表达与交流。

1.明确实验目的(即弄清楚实验原理)

2.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

3.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4.分析得出结论。

(1)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

实验对象为制取物质或判定物质性质的实验,首先保证原理的正确性。

可行性:

设计实验要注意仪器的性能,所用原料资源丰富,廉价易得。

安全性:

a:

点燃可燃性气体的实验之前,必须要检验气体的纯度,防止爆炸。

b:

进行有毒气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并注意尾气处理,避免中毒。

简约性:

实验设计操作简便,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设计基本思路

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装置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明确评价的内容: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在安全的前提下,操作是否简便易行;

从经济角度,是否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

从环境角度评价,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熟悉解题的一般步骤

明确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或可行性);提出改进建议。

1、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探究,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思路:

(1)要能根据题干信息提出问题,并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

(2)作出猜想或假设时,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

(3)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控制单一变量。

(4)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根据题目中实验的现象、数据等,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

2、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猜想:

一般分两种情况:

①只有生成物;

②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应物。

不合理的猜想:

2猜想物质之间能够反应;

②猜想与事实不符;

③猜想的物质含有反应物中没有的元素(即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

例1.规范、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时,将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B.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可仰视或俯视读数

C.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答案】C

【解析】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

B、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D、高锰酸钾制O2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故选C。

例2.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5.62g蔗糖

B.用10mL量筒量取4.82mL水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D.鉴别氢气和氧气两瓶气体,可观察集气瓶放置的方向

【答案】D

【解析】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5.62g蔗糖。

B、用10mL量筒量取4.82mL水,不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故无法量取。

C、CO2和N2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

D、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分别比空气小、比空气大,分别应倒放、正放,观察集气瓶放置的方向,可以鉴别两瓶气体。

故选D。

例3.(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黄铜和黄金-观察颜色

B.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C.羊毛线和腈纶线-灼烧闻气味

D.氯化铵和尿素[CO(NH2)2]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答案】A

【解析】A、黄铜和黄金都是金黄色的,所以观察颜色无法鉴别;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

C、灼烧后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产生特殊气味的是腈纶线,可以鉴别;

D、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不能,可以鉴别。

故选A。

例4.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收集氧气

C.

稀释浓硫酸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答案】B

【解析】A、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且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无法确定是否与水有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例5.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按装置图连接好仪器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③向锥形瓶内加入块状石灰石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

以上操作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③②⑤

【答案】D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

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向广口瓶中装入大理石)→倒(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①④③②⑤。

故选:

D。

考向一、规范的操作

1.下列行为中,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

A.把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B.用药匙取一些固体,尝一尝是否有咸味

C.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D.实验结束后,将剩余药品放入指定容器内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读取液体的体积

B.

配制100mL20%NaCl溶液

C.

探究燃烧的条件

D.

检验未知液是否碱溶液

3.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

A.①③⑤B.除④外C.除⑥外D.①②③⑤

考向二、数据处理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12.6g(1g以下用游码)样品,称量后发现砝码和样品的位置放颠倒了,则他实际称量的样品质量是(  )

A.12.6gB.11.4gC.12gD.无法判断

5.下列实验数据中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得5.67g固体食盐

B.用100mL量筒量得5mL氢氧化钠溶液

C.用100mL量筒量得89.56 mL氢氧化钠溶液

D.用托盘天平称得56.7g碳酸钠固体

6.某学生欲称取4.3g氯化钠,他在左盘放了4g砝码,把游码移到0.3g处,然后在右托盘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

A.4.3sB.3.7gC.4.0gD.4.6g

7.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

B.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量筒和胶头滴管

C.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

D.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考向三、现象描述及原理解释

8.关于下列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操作时,如果滤纸不能紧贴漏斗内壁,会使过滤不完全

B.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以用蒸馏法分离酒精和水

C.区别CH4和CO气体时,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是否变浑浊

D.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加入高锰酸钾可加快反应速率,这一反应中高锰酸钾是催化剂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

C.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红磷在空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10.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有关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用坩埚钳夹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底部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并在通风厨内进行

考向四、实验设计

11.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瓶内装有的气体是CO2

B.用适量的稀盐酸能区分BaSO4固体和BaCO3固体

C.粗盐提纯实验中,为使液体受热均匀,蒸发皿需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值

12

.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BaCl2溶液除去KNO3溶液中混入的少量K2SO4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气体中混有少量CO气体

C.用过量的CuO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H2SO4

D.加热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13.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可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

B.装置②中的饱和NaHCO3溶液换为饱和NaOH溶液也可用以除去CO2中HCl气体

C.③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说明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已经在装置②中反应完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⑤的瓶口,若复燃,则证明CO2收集满

14.如表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一氧化碳

C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15.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装置内燃烧(生成CO2和H2O)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该方法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燃烧后瓶内只有二氧化碳、氮气及稀有气体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II,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已知,试管体积为90mL,实验前,关闭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停在30ml处,实验后打开弹簧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I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瓶中空气体积的1/5,可能是由于点燃红磷后.塞回到集气瓶时瓶塞没有塞紧

b.图II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应停在12mL刻度处

c.图II实验中若弹簧夹始终打开,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最终仍应停留在12mL刻度处

d.图II与图I的实验相比,不仅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减少了空气污染

e.若图II中弹簧夹始终打开进行实验,可以看到注射器活塞开始时静止,最终向左移动

A.abdB.abcC.abeD.acd

1.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操作均符合事实的是()

A

B

C

D

铁在氧气中燃烧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镁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4Fe+3O2

2Fe

O

4P+5O2

2P2O5

2Mg+O2

2MgO

S+O2

SO2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产生白烟,放热

产生强白光,放出白烟

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黄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集气瓶底部放水可防止炸裂

应防止生成物逸散,污染大气

应用镊子夹持镁条进行试验

集气瓶底部放水或细沙防止污染大气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稀释浓硫酸时,先把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后沿器壁缓慢注入水,边加边搅拌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3.图①~④为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①~④中仅有3套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B.装置③和装置④都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

C.装置②可以方便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

D.装置④此时为反应开始进行的状态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B.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5.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的原因是()

①氧气不易溶于水;②氧气易溶于水;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⑤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⑤B.②④C.①④D.①③④

6.小强同学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误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加入了。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可以较快地产生氧气B.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了

C.反应中高锰酸钾起催化作用D.完全反应后残留固体为氯化钾、二氧化锰和锰酸钾

7.对于如图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打开a,试管I中产生气泡,试管II中无现象

B.打开a,液体从试管II流向试管I

C.关闭a,无法使试管I中反应停止

D.先打开a,稍后关闭,试管II中产生白色沉淀又溶解了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有关因素变化关系的是(  )

A.

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B.

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盐酸

C.

对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不断加热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中加入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9.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A.

B.

C.

D.

A.白磷始终不燃烧B.小气球变瘪

C.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D.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0.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1.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

H2↑+O2↑B.试管2中得到氢气

C.试管1收集的气体质量大于试管2收集的气体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2.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A.

B.

C.

D.

13.利用下图,选择以下合适的药品,可以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A.石灰石和稀硫酸制二氧化碳B.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D.碳酸钠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14.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A.

B.

C.

D.

15.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2O4•2H2O

FeO+CO↑+CO2↑+2H2O.通过如图装置验证该反应得到的气体产物,其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固体无水硫酸铜变蓝,可验证原气体产物中有水蒸气

B.②中固体由黑色变红色,可验证原气体产物中有一氧化碳

C.③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原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D.③中尾气可点燃,可验证原气体产物中有一氧化碳

16.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发生的是化合反应,乙处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B.甲处现象是黑色粉末减少,乙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C.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1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A.

B.

C.

D.

18.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19.根据以下铁钉生锈实验的设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对比甲、乙,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对比甲、丙,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C.对比乙、丙,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D.对比丙、丁,说明铁在水面附近生锈的速度最快

20.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C.实验过程中要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入一氧化碳

D.该实验中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

21.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